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3期 资源与环境科学 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梁阒方锋学 罗亚伟樊保宁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广西南宁530007) 摘要生物有机肥是一种新型的全养分肥料,符合现代农业的绿色、环保、生态发展方向。阐述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指出其在甘蔗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旨在推动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q-的应用,促进甘蔗生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物有机肥:甘蔗;施用方法;应用;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3-0245—03 甘蔗是我国最重要的制糖原料,施用化肥是提高甘蔗 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是长期、大量地施用化肥、缺少有 机肥投入以及长年连作,氮、磷、钾及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 土壤有机质得不到补充和更新,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造成 土壤板结、酸化、通透性差,保肥、供肥和保水能力下降,不 利于甘蔗生长发育,导致甘蔗产量和品质下降l1-21,影响甘蔗 生产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型肥料来改善由于 甘蔗生产上长期单施化肥造成不良局面,使用地养地相结 合,既能提高甘蔗产量,改善甘蔗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又可 以改良或修复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肥力,促进 甘蔗生长发育,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促进甘蔗生产可持 续、健康发展。生物有机肥是近些年新开发出来的一种集无 机营养、有机营养和特定的微生物种群组成的新型肥料,目 前主要在蔬菜、果树、粮食等作物上应用,并取得提高作物 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和增加经济效益 的效果口卅。而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除一些研究试验及 小面积应用示范外,还未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此,就目前生 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上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甘 蔗生产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提供参考。 1生物有机肥来源及特点 生物有机肥是利用自然资源中可持续发展资源,以自 然中的有机物为基质和载体,加入适量的无机元素,然后科 学性地加入有利于土壤结构、作物吸收、元素释放等有益微 生物,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其有机质载体大多为作物秸 秆、草炭、禽畜粪、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翻。肥料指标氮、 磷、钾≥10%,有机质含量≥10%,有效菌数≥0.5亿个/g;常 用的微生物种类有自生固氮、5406抗生菌、磷细菌、钾细菌、 硅酸盐细菌等阎。因此,生物有机肥除了具有无机肥料养分 含量高、肥力速效等特点外,还有微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的 特点:一是富含有益微生物菌群。生物有机肥中的特定功能 微生物如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等,可以增加土壤氮源或 将土壤固定的磷、钾活化,供作物生长需要,而且有益微生 物菌群在作物根际大量繁殖,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减少对作 物危害。二是富含生理活性物质。微生物代谢活动中产生的 生理活性物质如赤霉素、多种维生素及氨基酸等,能调节作 基金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cytxgxcxtd—O2);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GXNSFA018071)。 作者简介梁阗(1963一),男,广西隆安人,从事甘蔗栽培技术研究及 推广应用工作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2—05—14 物的新陈代谢,有效地促进和调控作物生长发育。三是养分 全面。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有机肥富含 有机、无机养分,不仅为作物生长提供较为全面的营养元 素.而且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有利于作物根系生 长。四是安全无害、不污染环境。生物有机肥经高温发酵腐 熟处理后无致病菌、寄生虫、杂草种子等,加入的微生物菌 对作物和环境安全无害,适合工业化生产,能够满足大规 模农业生产要求。 2生物有机肥在甘蔗上的施用方法 生物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在作物根际范围。通过有益微 生物菌群的生命活动和生化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效 果。甘蔗生长期长、需肥量大、需肥时间长,前期需肥迫切。 因此,以基肥、早施、深施、集中施为好,使之尽可能靠近甘 蔗根部。由于各个企业(厂家)生产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质和 其他养分含量标准不同,施用时要根据肥料配方的养分含 量和土壤肥力来确定施用量,一般为2 250~3 000 kg/hm ,土 壤肥力差的地块适当多施,反之酌减;若总养分(氮、磷、钾) 含量较低,追肥要配施适量的化肥。以施肥总量的60%~ 70%作基肥,40%~30%作追肥,追肥必须在甘蔗拔节期前施 完。生物有机肥要在有效期内施用,施用或存运时不宜与杀 菌剂混用或混放,或者在阳光下长时间曝晒或被强光照射. 也不要与强酸或强碱接触,因为杀菌剂、紫外线、强酸或强 碱等能杀死生物有机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或降低微生物作 用,影响施用效果。 3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应用效果 3.1改善甘蔗农艺性状。提高甘蔗产量 生物有机肥具有无机肥料养分含量高、速效的特点,同 时具备有机肥料营养元素全面、均衡、长效稳定,改善土壤 团粒结构,利于土壤保水、保肥、透气和促进根系发育的优 势;有益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把土壤中缓效性养分转化为 有效性养分,保障和满足作物高产稳产的营养需求。有益微 生物的代谢产物,与作物根系接触后,增强根系活力和吸收 养分能力,促进和调节作物健康生长。因此,施用生物有机 肥,为甘蔗生长提供充足、均衡、持久的养分和良好土壤环 境,甘蔗出苗旱、健壮,拔节早,成茎率高,使构成产量因素 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等农艺性状得到有效改善,达到增 产的效果『31 。陆兴伦等tgl在广西扶绥、邕宁、马山等3县 (区)蔗区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绿源生物有机肥,甘蔗平均株 高276.1 cln、平均茎径2.49 cm、平均有效茎数75 540株/I1m2、 平均产量97.4 t/hm ,分别比经灭活的生物有机肥处理、化肥 245 资源与环境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3期 处理(相同氮、磷、钾总养分)、空白对照的甘蔗株高高7、11、 32 em,茎径大0.07、0.12、0.28 em,有效茎数多1 770、5 310、 据王馨乐报道,2005年、2007年、2008年广东农恳丰收糖业 发展有限公司在恳区就生物有机肥对甘蔗生产应用效果进 5 580株/hm ,产量增加10.1、17.1、34.8 t/hm 。何永群等 利 行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等价生物有机肥处理的甘蔗 产量平均为108.6 t/hm2,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有机肥处理、 空白对照增产9.6、13.3、58.1 t/hm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 0.01);使用等价生物肥处理的产糖量平均为17.7 t/hm2,分 别比常规施肥处理、有机肥处理、空白对照增产1.89、2.03、 用木薯皮、淀粉渣、酒精渣经生物发酵处理,配以合理氮、 磷、钾制成的生物有机复混肥,在甘蔗上进行施用试验结果 表明:在同等总养分(氮十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条件下,施用 生物有机复混肥的甘蔗有效茎数77 535株/hm 。分别比施 用进口复合肥、通用复合肥增加1 980、2 535株/hm::单茎重 1_21 kg,分别比施用进口复合肥、通用复合肥增加0.11、f16kg; 甘蔗产量为84.3 t/hm ,分别比施用进口复合肥、通用复合肥 9.38 t/hm ,差异均达1%显著水平脚。曹宝玲等研究结果表 明,在砖红壤红色土旱地条件下,甘蔗施用豫园甘蔗专用生 物有机肥,扣除成本后活性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农业产值为 增产4.46%、12.4%。 3.2利于糖分积累。提高甘蔗含糖量 蔗糖含量是衡量甘蔗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养分是否 全面对甘蔗蔗糖分形成与积累影响重大。因为某种养分增 加或减少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改变作物的代谢方向。促 进或抑制作物体内某些养分的形成和转化,从而影响作物 品质㈣。生物有机肥具有养分全面,肥效稳定、持久,满足甘 蔗的生长需要,促进甘蔗早生快长,利于甘蔗糖分的形成和 贮藏。同时,生物有机肥营养物质释放缓慢,就氮素营养而 言。多以NH4+或氨基酸形式供给植物,进入植物细胞后无需 消耗大量能量和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如糖分和有机酸等,直 接参与植物细胞物质的合成。故植物生长快,积累的糖分等 物质多;有机质和微生物增加了土壤的缓冲能力,因而不会 造成某一元素的过量供给,在该状态下,甘蔗的糖分积累向 有利的方向发展【ll 。夏冯斌㈣进行生物有机肥在新植、宿根 蔗应用效果的小区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生物有 机肥,小区试验:新植蔗蔗糖分提高0.24%一0.93%(绝对 值),宿根蔗蔗糖分提高0.69%~0.73%(绝对值);大田试验: 新植蔗蔗糖分提高1.04%(绝对值),宿根蔗蔗糖分提高 0.44%(绝对值)。许树宁等㈣试验结果也表明,施用阳光生物 有机肥,甘蔗蔗糖分提高0.38%~0.45%(绝对值)。 3.3减轻甘蔗病害。提高甘蔗抗逆性 生物有机肥通过如下途径减轻甘蔗病害:一是生物有 机肥中有益微生物菌群大量繁殖,在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 系统内形成优势菌群,占据了病原菌的繁殖空间,消耗了病 原菌的所需养分,抑制了其他有害菌生长繁殖,并阻断了病 原菌对根系的侵染,有的还与病原菌存在拮抗作用,在一定 程度上减轻或防止甘蔗病害的发生;二是有益微生物在生 长繁殖过程向甘蔗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内分泌各种产物, 能抑制根际土壤病原菌的繁殖,减少对甘蔗的危害,或能刺 激甘蔗生长,提高甘蔗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三是生物有机 肥营养元素全面,促进叶绿素、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甘蔗 生长健壮,增强甘蔗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l1 41。此外, 生物有机肥中有机质具有固水、保水及促进土壤团粒结构 形成作用,促进土质疏松、减少板结,利于甘蔗根系生长发 育,提高甘蔗抗旱能力【 。 3.4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入 施用生物有机肥。为甘蔗生长提供充足、稳定、全面的 养分及良好的土壤环境,甘蔗早生快长,成茎率高,增加甘 蔗产量和提高甘蔗蔗糖含量,因而也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3 745.85元/hm ,分别比灭活后生物有机肥处理、常规施肥 处理、空白对照增值2 451.90、1 279.05、6 716.70元/hm ;扣除 成本后活性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工业产值为8 550.45元/hm2. 分别比灭活后生物有机肥处理、常规施肥处理、空白对照增 加2 935.50、1 516.95、5 556.90元/hm2。与韦霁洋等【峋、庞天 等 的试验结果相似,表明生物有机肥在甘蔗应用,能提高 单位面积甘蔗产量和蔗糖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3.5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是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生物有机肥有高含量的有机质,施到 蔗地,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得到增加,经微生物分解与再合 成形成的腐殖酸,与土壤无机胶体复合成不同粒径的团聚 体,形成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透 气、保肥和保水性能;生物有机肥含有的特功能微生物.通 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分解土壤中某些原次矿物,并把某些矿 物所固定的难溶性养分变为有效营养成分,如解磷细菌、解 钾细菌将土壤中的难溶性磷、钾转化为作物可以吸收利用 的速效磷、钾养分,固氮菌则可以将大气游离的氮固定,转 化为作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含量, 为甘蔗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谭宏伟 进行的蔗区土壤连 续施用生物有机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生物 有机肥处理的蔗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 量分别比施用等量灭菌有机肥处理提高5.1%、36.7%、 100.0%和32.7%,分别比空白处理提高12.4%、103.0%、 366.7%和102.9%,分别比常规处理提高10.2%、31.4%、 75.0%和35.3%t 。翁锦周等【u研究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届 90d,蔗地土壤中的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比 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提高128.40%、17.65%、63.16%、36.84%。 因此,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 物理性状和增加土壤肥力。 4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专用产品研发薄弱 生物有机肥中的微生物具有地区性的生态适应性,不 同的土壤条件、作物、耕作水平等,其适应性也不同,必须要 有适宜的环境条件和载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甘 蔗专用生物有机肥要针对我国甘蔗产区的气候条件、土壤 类型、甘蔗生长特点及耕作水平等,筛选与之相适应的微生 物菌株,生产相应配方的专用生物有机肥,才能充分发挥生 物有机肥的施用效果。而目前投放市场的甘蔗专用生物有 机肥极少,即使标称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与其他专用肥如 梁阗等: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水果、蔬菜等专用生物有机肥并无本质区别,无法满足甘蔗 植业、养殖业、制糖和食品业等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加了 生产需要。 附加值。因此,发展生物有机肥产业是可持续、生态农业的 4.2产品推广宣传不到位。使用存在误区 要求,符合现代农业产业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对种 生物有机肥是一种新型肥料,其使用方法与一般肥料 植业、畜禽养殖业、食品业和肥料加工均会产生良好的经济 有所不同,需要试验、示范、推广和宣传,使广大蔗农了解生 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有机肥的作用和在甘蔗生产应用效果,掌握生物有机肥 6参考文献 正确的使用方法,为生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推广应用创造 【1]翁锦周,何炎森.生物有机肥对甘蔗产量及土壤的影响[J].亚热带农 良好条件。目前生物有机肥应用的推广宣传工作基本是以 业研究,2005,1(3):13-15. 『2】蒙世欢.广西甘蔗施肥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农学报,2007,22 、企业为主.而企业的推广宣传能力或力度远远不够,影响力 (5):37-39. 也有限,蔗农对生物有机肥认识度很低,使用方法不正确, 【3]李庆康,张永春,杨其飞,等.生物有机肥肥效机理及应用前景展望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78—8O. 影响其施用的效果,不利于生物机肥在甘蔗生产中的推广 【4】张余莽,周海军,张景野,等.生物有机肥的研究进展[JJ.吉林农业科 应用。 学,2010,35(3):37—40. 4.3产品质量不稳定 【5】禹宙.生物有机肥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 2Oo7(10):26-28. 生物有机肥产品质量好坏影响到施用的效果,有益微生 f6】罗凤来.生物有机肥对发展生态农业作用的浅析[J】.福建农业科技, 物活菌数量和存活时间长短是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而目 2000(S1):117. 【7】何永群,龙淑珍,黄伟彬,等.生物有机复混肥对木薯甘蔗产量及土壤 前我国的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有效解决上述一系列难关[4】。因 肥力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9,40(3):271—274. 此,普遍存在有益微生物活菌含量不足、杂菌数偏高、保存 【8]曹宝玲,吴细华,李庆红.甘蔗专用生物有机肥的应用叽.甘蔗糖业, 期限短、适应环境能力和生存定殖能力较低等问题,影响生 20lo(2):8-12. 【9】陆兴伦,宾士友,甘冠华,等.甘蔗生物有机肥的应用效果试验啪.广 物有机肥在甘蔗生产应用效果。 西农学报.2006(4):10—12. 5展望 【l o]徐福乐,纵明,杨峰,等.生物有机肥的肥效用机理[J].耕作与栽培, 当前人们日益关注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加强生物 20o5(5):8-9. [1l】沈德龙,曹凤明,李力.我国生物有机肥的发展现状及展望L玎.中国 有机肥料的开发、生产及推广应用力度,为发展无公害、无 土壤与肥料,2007(6):1-4. 污染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创造良好 【12】夏冯斌.施用有机生物肥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广西蔗糖, 2oo1(2):19-21. 条件。可以相信生物有机肥料将逐渐成为肥料行业生产和 [13】许树宁,黄家雍,梁阗,等.甘蔗施用阳光生态有机肥试验结果【J1.广 农资消费的热点。生物有机肥的开发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 西蔗糖,2004(4):11—12. 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 【14】黄寿林,罗家育,闻青云,等.生物有机肥的制作及田间试验叨.甘蔗 糖业,2004(1):14—16. 壤肥力,同时减轻化肥施用所带来的土壤环境污染,满足我 【15J韦春谊.利达生物有机肥在糖料甘蔗上的肥效对比试验【JJ.广西蔗 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将农作 糖,2006(4):22—24. [16]韦霁洋,莫申萍,梁惠英.甘蔗施用生物肥与无机复合肥的效益分析 物秸秆、畜禽粪便、糖厂滤泥或淀粉厂废渣等有机废弃物转 [J】.广西热带农业,2009(6):8-10. 变成生物有机肥。使之无害化、资源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再 【17】庞天,粱子洪,王伦旺.PGPR复混肥料对旱地甘蔗的施用效应叨.广 利用,变废为宝,有效地减轻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糖厂、淀 西农业科学,2008,39(4):504—506. 【1 8]谭宏伟.蔗区土壤连续施用生物有机肥效应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 粉厂等有机废弃物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解决了种 2011,42(8):940—943. (上接第244页) 施肥对策:多施有机肥、适氮、增磷、适钾,即以多施有 茶园水资源不足、土层浅薄,易受干旱威胁,易漏水失肥,不 机肥改良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活性为主要措施。施用适量 利于茶叶的生长发育,影响产量。 的氮、钾肥、增施磷肥促进茶叶根系生长发育、保证壮苗、全 施肥对策:控制氮肥施用量、减少磷肥施用量(特别是 苗,提高成活率和苗期生长量。建议施肥量:基肥施精制有 过磷酸钙)、适量施用硫酸钾、补充适量的微量元素(硫酸 机肥或饼肥1.50~2.25 t/Ilm2、钙镁磷肥450~525 kg/hm2、尿素 镁、硫酸锌等)、施用一定量的生石灰改良茶园土壤酸碱度, 75.0 ̄112.5 kg/hlll2 ̄,硫酸钾75.0~l12.5 kg/hm2;春季追肥施不 即控氮、减磷、适钾、补微、改酸。建议施肥量:基肥施精制有 含氯的复合)] ̄(15-15—15)150,.-300k m2、尿素150--225 k m ; 机肥或饼肥2.25~3.O0 t/hm 、生石灰300~450 kg/hm2、尿素 夏季追肥施尿素1l2.5 225.0 kg/hm2。 225-300 kg/hm2、硫酸钾150--225 kg m 、碳酸镁45—75 kg/hm 、 4参考文献 硫酸锌30 kg/hm2、硫酸锰15~30 kg/hm :春季催芽肥施不 【1】吴子仁,王巍,罗保志,等.松阳县土壤志[s].松阳:松阳县土壤普查办 合氯的复合肥(15—15—15)300~375 kg/hm2、尿素150.0~187.5 公室,1986:121~127. [2J郭荣发,刘腾辉,刘树基.南方高产茶园土壤养分特性[J】.热带亚热带 kg/hm2;夏、秋季追肥每次施尿素300~375 kg/hm2。 土壤科学,1996,5(1):14—19. 3.3山地新开发茶园 【3】郭琳.茶园土壤的酸化与防治[J】.茶叶科学技术,2008,2(2):16. 【4】周学书,杨妍.西畴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施肥对策[J】.中国高新技 山地新开发的茶园土层深厚,土壤腐熟程度低,有机 术企业,2010(7):67. 质、氮、钾含量少,磷含量极低;多数新开发茶园土壤以黄大 【5】韩文炎,李强.茶园施肥现状与无公害茶园高效施肥技术L玎.中国茶 泥、黄筋泥、红黏土为主,存在质地黏重,通透性差,不利于 叶,2002,24(6):29—31. [6周宏美,6】宋晓,张彦玲,等.豫东潮土区耕地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培肥 茶叶根系发育等不利因素。 途径叨.河南农业科学,2006(3):68—71. 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