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岁月的河

岁月的河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岁月的河(报告文学)

刘天鹏

多少次散落在月色下的记忆,多少次残存在梦中的萦绕,也穿越了多少时空隧道,却清晰地留在郭焕武岁月的河流里。

童年,对于郭焕武来说,是苦涩的。可以说,在他的记忆里,童年那种刻骨铭心的苦难,一辈子也难以忘记,心灵的创伤永远也难以抚平。直到他长大懂事后,还对那种岁月耿耿于怀。没有忘记,也没有留恋。苦难,磨练了他的性格;苦难,成熟了他的人生。在苦难中长大的郭焕武,有了一生的顽强精神,有了一生的不服输的性格。他在曾经饱受过苦难的土地上,顽强地生根发芽,英勇地进取着。他试图用自己绵薄之力,为社会做一点事情,以不辜负他脚下这片皇天后土。

十几年来,郭焕武行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不知道有多少地方留下过他的足迹。他苦口婆心地向人们传授着在别人认为是要保守的种瓜技术,而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粗略计算,这几十年来,经他指导而获得的种植西瓜效益不下几个亿,而他,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与他同时起步种植瓜菜的农民,很多已经成了当地的富豪,而他,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无怨无悔,依然我行我素,坚韧不拔地行走在田野上,用汗水浇灌着大地,用真诚书写着人生。

第一次见到郭焕武时,我看到了一个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农民。他中等个子,长着一副憨厚的脸庞,穿着已经不随时调的衣服,一双破旧的皮鞋上还沾满着泥土——他刚刚从大田中走来,他走进了我的视野,走进了我的心田。那一晚,我们倾心交谈了很久。伴随着郭焕武深沉的回忆,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破衣烂衫的孩童,在风雨中摇摆,在泥土地上爬行。那是一个多么令人不堪回首的岁月,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心酸的童年。

1956年的秋天,苍凉的秋风中诞生了一个生命。从此,注定了这个生命在风中摇曳。郭焕武来到这个世界上时,父亲在菏泽水利指挥部工作,他就降临到贫穷的菏泽大地上。第二年,父亲被调到济宁水利局。在父母身边生长到四岁,还不谙事理的他,随着干部家属的下放,跟母亲还有妹妹回到了昌乐县尧沟镇小楼村。那时候的农村,吃穿都困难。母亲拉扯着郭焕武跟妹妹,日子十分艰难。1962年秋天,母亲在饥饿中得了肺结核,年底撒手人寰。第二年,父亲又因心脏病去世。接连的打击,对刚刚懂事的郭焕武来说,就像塌了天陷了地。他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跟妹妹凭着一张“革命干部家属”每人6块钱的遗属补助度日。这还在其次,关键的是他祖父是地主成分,亲戚家的成分也比较高,这对于郭焕武的影响至深至大。他刚读完小学后就失去了上初中的资格,好在他的大哥已经工作,通过关系找到省教育厅的人,复习了两年后,才上了初中。初中毕业后考高中,郭焕武的数学、语文、政治在全市第一名,但是鉴于他家复杂的政治背景,谁也不敢接受。就这样,郭焕武失去了深造的机会。

命运对郭焕武一直不公平,他注定了要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但是,郭焕武有着顽强

的性格和毅力,一直在寻求着改变命运的方式方法。他渴望知识,他力图走出贫穷的农村。虽然一直没有如意,但是,后来的人生之路,让他也不后悔。因为他的刚强性格,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在生命的锻打中造就出来的。在他人生的道路上,能够走到今天,他的刚强性格能够形成,还得利于舅父的亲身传授和耳濡目染。在失去父爱与母爱的岁月里,郭焕武的唯一亲人就是他的舅舅,他与舅舅共同生活了8年。在他的心目中,舅舅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的确,他的舅舅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一个有着悲惨经历、人生坎坷的人。

郭焕武含着热泪,向我讲述了他舅舅的悲惨人生。

郭焕武的舅舅叫刘鸿宾,也是小楼村人,生于1910年。这是一个在当时教育界很有影响的人物,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生前为九三学社社员。刘鸿宾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曾担任过西北科学教育馆助理研究员,国立潢川中学校长、南京教育第一科科长。解放后历任山东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副教授,青岛市职工大学教务长、教授,兼任山东省物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青岛市物理学会理事长。这一串光环的背后,却有着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个故事与郭焕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刘鸿宾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继而又被戴上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逮捕入狱,判刑5年。可想而知,这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有着如此不公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

刘鸿宾在北大读书期间,全班三十多学员,他是佼佼者,与后来非常出名的吴大猷、虞福春同称为“三贤”。北大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北大做研究生的机会,接受了曾经就读过的益都师范的邀请,回到益都师范当了教师。他想为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才智,一面读书,一面继续自修。1937年,因他在北大时的学习成绩优秀,他的北大系主任任饶毓先生又把他要回北大,由吴大猷先生指导作光谱分析研究。不幸的是,这一年日本人入侵平津,津浦路被切断,北京各大学学生纷纷南下。刘鸿宾夫妇也很无奈地回到了益都,后来,又随益都师范部迁至兖州。当时刘鸿宾的爱人去了西安的西北临时大学任教,刘鸿宾也就去了西安。刘鸿宾像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如“一二九”运动等。他倾向进步,阅读一些进步书籍。他担任过校长,引导学生心向正义。新中国成立后,刘鸿宾去了山东大学工作,还翻译出版了《大学物理》一书。这个时候,刘鸿宾有的是一腔热血,为报效祖国努力工作,然而想不到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不幸事件接踵而至,“三反”、“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他都成了斗争的对象。释放后被迁回原籍接受劳动改造,在屈辱、痛苦中挣扎煎熬着。

郭焕武清楚地记得,舅舅在小楼村的那些年,过着非常贫寒的生活,干着村里人没人愿意干的掏大粪的活儿。他还记得,舅舅在那些年里,尽管时常愤懑,但仍然乐观地生活着。当郭焕武不能踏进高中的门槛时,舅舅鼓励说:“上不了学不要紧,我来教你,我就不信教不出一个高中生。”但是,他的舅舅是物理专业,而郭焕武喜欢文学,特别喜欢鲁迅的文章。舅舅就教授一些诸如李白杜甫的诗句,也教授一些鲁迅的文章。那个时候,郭焕武跟舅舅住在一个院子里,舅舅住着西屋,他们住着北屋。有一天晚上,天下了大雨。不遮风雨的小破屋哗哗地漏着,外边大下,屋里小下。郭焕武跟舅舅用破脸盆不住地往外舀水,唯恐土炕被水浸泡而坍塌。可是因为雨大无济于事,就只好把铺盖卷搬到他们住的北屋过夜。被雨水淋得落汤鸡似的舅舅,不仅没有沮丧,反而高歌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那个时候,郭焕武还小,还不懂得

杜甫这诗句的含义,但是,他牢牢记住了舅舅乐观的表情。此后,舅舅一有空就教授郭焕武知识,对生活也表现出乐观的样子。当然,郭焕武还不清楚舅舅内心的苦楚,他只是看到舅舅天天挑着大粪桶或是推着大粪车子,过着不如一个庄户人的日子,心里泛起一种自卑感。他经常向舅舅提问一些问题,诸如为什么舅舅这么多的知识却回村里掏大粪?为什么舅舅的家人在青岛,而舅舅自己一人回来掏大粪?舅舅都很平淡地回答他,根本看不出一丝痛苦。郭焕武稍大些了,尤其是经过那场大雨,他发誓长大了要挣钱,要盖几间大房子,要把舅舅搬到大房子里住。这个愿望在他心中埋藏了多少年,多少年他曾为这个愿望而拼搏。

没能够上学,并没有让郭焕武消沉。相反,他舅舅的昂扬向上的精神,乐观的人生态度,始终激励着他。多少年之后,郭焕武深切地感受到了舅舅对他的影响。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舅舅的身影就漂浮在他的眼前。对于人生,对于金钱,郭焕武超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认知。他认为,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吃苦受难,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饱受苦难未必是什么坏事,也许这就是幸福的全过程。最关键的是心态,当年他的舅舅身陷囹圄,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仍能泰然处之。现在有机会为社会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尽管苦点累点,其实也没什么。而金钱,郭焕武常常囊中羞涩,在跟任何人交往中,他不会去算计别人。他觉得自己有钱固然好,可望不可求,而朋友们有了钱,他觉得更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因此,在若干年的奔波中,郭焕武把技术送给了别人,也就等于把金钱送给了别人。他不后悔,他说他永远不会后悔。

郭焕武渴望知识,他坚持自学农业知识,他还报考过山西刊授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这些学习,都增长了他的知识,让他变得聪颖起来。当然,在人生的道路上,郭焕武也不是一帆风顺。推广农业科技,需要的是知识,也需要资金。郭焕武引进新品种,给瓜农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而自己常常亏一些资金。1986年,他第二次去福建购进新品种“金钟冠龙”,结果这个品种没有了,他就引进了“红金龙”,很多人不认可,他就分给朋友们,而自己却亏进去了1600多元。1992年引进了黄皮红瓤“宝冠”西瓜,自己种植了1.5亩,收益了2.6万元,后来很多人开始种植,很快发展到近百亩。他引进的“寿山”牌西瓜,瓜很甜,就是成瓜后出现葫芦把状况,被莱西的合作伙伴以此理由扣掉了他1万多元的工资。实际上,这种瓜在青岛卖得很好,价格也高于其它品种。

不计得失,是郭焕武的品质。他1992年干村文书,1995年开始出去干技术员,1996年加入了山东团省委鲁青农业公司,在这个团队,他一干就是十年。在青岛、莱西、泰安、莘县、成武、曹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脚印。这些年里,郭焕武传授技术乐此不疲,从来没因为钱多钱少而跟朋友们闹得不愉快。去年,他被河北省石家庄市聘请为西瓜技术员。结果当地的三个合伙人内部起了矛盾,他在那里干了两个月,其中一个人劝郭焕武走人。之后又被邢台市巨鹿县聘请去从事技术指导,他在那里呆了四个月,说是每月给7000元,结果经过争取,他们只给了18000元。郭焕武很多时候感到的是无奈,但从来不在这些问题上纠缠。

2012年5月,郭焕武参加了北京第十五届国际博览会,他感受到要在农业上有一番大的作为,靠自己这样小打小闹是不行的。他发起了中国蓝天云高新农业联合会,力争做一流的技术推广工作。他还在全国著名的瓜菜之乡寿光的三元朱,与人合作开发搞农业科技种植项目,在寿光第十四届国际蔬菜博览会上会有产品面世。他的目标是做世界一流的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现在正在培育新产品,力争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六届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拿出黄皮红瓤“宝冠”还有“四K”共5、6个品种参展。他的信条是:异想天能开,心想

事能成。他要用自己的智慧,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他的举动,他的设想,他的成就,得到了农业部有关领导的肯定、鼓励与支持。

岁月像一条河,淙淙流过。那潺潺的河水,承载着一个个生灵。郭焕武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想起童年的岁月,想起那夜瓢泼的大雨,想起掏大粪的高级知识分子舅舅,想起那古朴的乡村小道,那些渐行渐远的往事,或许已成为遥远的记忆。这种没有温馨的回忆忘却也罢,然而不能。郭焕武说,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苦涩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更是我感知今天的公平、公正、文明、理智、求实、务本新风尚的参照。

2013年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