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洪洞县历史简介

洪洞县历史简介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洞县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因境内有“洪崖”、“古洞”两个自然地貌而得名。人文资源古老独特,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大半个中国百姓魂萦梦牵的“根”。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 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名扬四海,囚禁苏三的监狱也是全国最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监狱。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拮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另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泰云寺、碧霞圣母宫等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净石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避暑圣地兴唐寺等集人文、古建、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名胜古迹。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加之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洪洞罗云村)更是闻名。著名作家李荐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2010年,山西省洪洞县的“通背缠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序号2。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大

洪洞县三代大槐树

江南北、长城内外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海内外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数亿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600余年来槐树迁民遗址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1、移民历史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槐树根祖文化 洪洞大槐树移民活动始自宋室南迁,止于清代中后期开发边疆,其中以洪武初年到永乐十五年大约50年间为其高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大移民。由于六百多年来,亿万大槐树后裔世世代代的劳动创造、情感浸润,当地经济、文化、风俗的相互渗透、融合,积淀了独特宝贵的大槐树根祖文化资源,而这一资源也成为了华夏“根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哪里有大槐树后裔,哪里就有大槐树文化。散布于民间的碑文、家谱、传说、故事、活动、民俗等,都充分体现了亿万大槐树移民后裔对家乡的认同、眷恋和向往之情,而古大槐树作为移民先祖离开故土时最后翘首回顾的见证,成为亿万移民后裔心目中的精神树。从那以后的几百年里,离乡背井的先民们,每年都有很多人想方设法、不辞劳苦地回乡祭祖,清明前后尤甚。他们以大槐树为标志,通过焚香、献供、跪拜等民间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祖先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这样在亿万大槐树后裔思乡念祖的情感浸润之下,积淀下来的文化现象。这样的祭祀有史可考、有籍可查、脉络清晰、宗亲有序,是我国祭祀文化中的瑰宝。 2、依托移民史实深入挖掘景区文化 为了更深层的挖掘移民文化,

洪洞县成立了洪洞大槐树移民文化研究中心,并设立了综合档案室及大槐树网站,组织、聘任有关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家谱、族谱、碑文,充实移民文典资料,为不远万里前来寻根问祖的海内外游人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史籍和先祖渊源。在刚刚结束的移民文化研讨会中,与会权威专家充分肯定了大槐树移民的现实意义及历史地位,达成了一致的文化认同,并由中国地方志、山西史志院着手编纂以大槐树移民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地方志》、《沧桑杂志》专刊。目前,景区已收集家谱、族谱1000余册,搜集整理出版与移民祭祖文化有关的书籍23种,拍摄音像光盘10余种,为更好的研究大槐树移民文化、根祖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景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打造“根祖文化”旅游精品,推动全县旅游事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槐树景区实施了全方位开发建设。扩建后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已初具规模,景区共分三个文化单元,即:移民文化区、祭祀文化区、民俗文化区。 移民文化区主要展示当年移民的见证物,其景点包括:牌坊、古大槐树处(碑亭)、二、三代槐树、石经幢、古驿道、广济寺等。第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了遗址。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广济寺作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历经千年,见证了数朝的兴衰变迁和明代迁民的凄离场面,后遭洪水战乱被毁。复建广济寺作为明朝大移民时期的迁民集散地,也成为移民历史的见证。 祭祀文化区主要是为大槐树后裔提供祭拜先祖的场地,其建筑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莲馨桥、槐香桥和鹳鸣桥、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其中“根”字影壁造型独特、雕刻精美,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献殿是祭祀时摆放供品的地方兼具祭祀文化展览的功能,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整个祭祀文化区的展示、铺垫部分。祭祀广场位于献殿与祭祖堂之间,是大型祭祀活动、游客活动的主要场地,每年4月清明节前后的祭祖节都会有上万人会聚于此,参加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祭祖堂是整个祭祖园的核心,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供奉移民先祖姓氏牌位1230个,整个环境庄严肃穆、古朴典雅,是大型祭祀活动及海内外游客祭拜先祖的地方。祭祖堂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

且突出“祭祖”主题, 为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民俗文化区主要功能是观光、休憩,包括莲花塘、民俗村、洪崖古洞等景点。其中,“洪崖古洞”是现在“洪洞”县名的由来,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莲花塘”是当年洪洞县城别名—莲花城的象征,千百年来洪洞城四周蓄水植莲,莲藕极佳,夏季莲花盛开,情趣盎然,故称洪洞城为“莲花城”。民俗村则依托洪洞当地特色民居,仿本地民居大院,室内外布置采用洪洞本地特色仿古家具,村中设有私塾、耕读园、豆腐坊、土特产品作坊、农具园、打谷场等各种活动场所,更有丰富的游客参与性活动,集文化展览、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于一身。 为了更好地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水平,提升景区旅游品位,改善景区旅游环境,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正积极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参照创建标准严格要求,尽心尽力将大槐树旅游景区打造成全国驰名的根祖文化旅游景区和全国最大的民间祭祖圣地。随着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来景区寻根祭祖的游客络绎不绝,先后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姜春云等人前来视察。目前,大槐树景区的客源已辐射到港澳台、东南亚、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已成为当地政府对外宣传形象的窗口单位。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作为移民历史的见证,向世人展示了洪洞大槐树悠久的移民历史,同时,对增强大槐树后裔及全球华人的凝聚力,架起洪洞与各地之间的友谊桥,促进洪洞与外界更加广泛地沟通、交流与协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

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距洪洞县城15千米处霍山南麓,系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

广胜寺

汉建和元年(147),就已创建了这座佛寺,当时称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游览于此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独特,便奏请代宗皇帝李豫敕建重修,代宗准奏并赐额“大历广胜之寺”,意为“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人们简称为“广胜寺”。主要建筑有上寺、下寺、水神庙三部分。除建筑外还保存有壁画、木雕、泥塑等文物。广胜寺建筑群落布局严谨,造型别致,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名扬天下,更以璀璨夺目的飞虹宝塔,举世无双的《赵城金藏》和艺术奇葩元代戏剧壁画等珍贵文化遗产而蜚声中外。

监狱和苏三还愿处

明代监狱,位于洪洞县城内旧县衙(今县政府)西南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一三六九年),距今已六百多年了,是我国现存的一座完整的县衙监狱,一九五九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零六年至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后人遂称之为“苏三监狱”。监狱总面积为610平方米,由普通牢房、狱神庙、死囚洞、虎头牢、丈八墙、苏三井等组成。这座监狱的布局是研究封建社会官衙监狱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苏三还愿处(关帝庙)因苏三曾在此许愿、还愿而得名,位于洪洞县城闹市中心,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历代均有修葺增建,现存为元、明、清三代建筑。2004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三还愿处(关帝庙)由关帝楼、《正说苏三》展厅、献殿、正殿等部分组成。关帝楼又名

春秋楼,也称三真阁,高约22.7米,琉璃瓦剪边,为重檐十字歇山顶多层楼阁式建筑。展厅陈设的展览为后人从不同的层面了解苏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献殿是进献供品的地方,献殿后方的正殿供奉的是关圣帝君。据说当年苏三曾在这里求得一签,最终如愿以偿,被后人传为佳话。

历山舜庙

历山又名英神山,位于洪洞县城西20公里处的吕梁山东南,今万安镇东圈头村南,海拔893米。全山分五大景区:主峰、百鸟峰、神象岭、舜田、舜井井区。其中主峰状类龟,头南、尾北。站在龟背极目元眺,平阳万古城,霍山千秋雪尽收眼底,青山叠翠,风光十分壮美,真是宏景藏幽,静中有动,令人心旷神怡。 历山分前后山门,从前山门到后山门是一条左右合捭的中轴线,所有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这里建筑雄伟,结构精巧,楼台殿宇,金碧辉煌,是洪洞最佳旅游景点之一。 (五)乾元山风景旅游区 乾元山,位于洪洞县城西15公里处,是吕梁中南部姑射山脉的一部分,北接万寿山,南连青龙山,方圆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山中有“元阳观”、“玉虚宫”、“金光洞”、“莲花阁”、“道教古法坛”、“万年风洞”、“魁星楼”、“古道人墓群”、“仙人头”、“娘娘脚”等大批极有价值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遗址,蕴藏着上下五千年民族古文化底蕴。据史料和碑文记载,乾元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名山,这里气候清晰,山光迷人,灵气十足,早观日出,夜观星空,回味特别。抬头看,蓝天近在头顶,低头瞧,脚踏万年金龟北上,汾河湾三界美景尽心眼底,环视那周围山峰有如龙似凤的九(龙)九(凤),一归(中央卧金龟)的奇特山势地理。这里不仅是道家修炼者梦寐难求的修行圣地,更是人们观光游乐、陶冶性情,祭天求祖、问卜解难的好去处。

白石温家大院

蜚声海内外的山西省洪洞县白石温家大院,座落在汾河西岸风景优美的白石村。占地23000平方米,

温家大院

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是辛亥革命名将山西都督温寿泉先生的故居。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山西响应者温寿泉、阎锡山为首,刺杀山西巡抚,温寿泉一马当先,立下头功。国民政府成立,大都督阎锡山,二都督温寿泉是也。温家大院就建于民国三年(1914)。 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利用,温家大院现在6座相连的院落,分为两个景区。东景区占有三个院落,为红色旅游景区。红军抗日先锋东征曾来到这里,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抗战初期,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左权、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杨成武、杨得志、邓华、韦国清等八路军高级将领都先后在此居住和工作过,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部所在地也在此院,著名的《游击队歌》就从这里诞生并唱遍中国。这组景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红军、八路军民族革命实践为中心,布设了纪念亭、纪念堂、纪念室,树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邓小平汉白玉塑像;另一部分是以温寿泉辛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践为中心的山西辛亥革命史实展览。 西景区为传统文化景区。相传女娲补天在此炼石,留下一块白石头,景区以此内容为中心分为三个部分,占有三个院落。一是女娲炼石处;二是儒释道讲经堂;三是五圣研佛殿。 温家大院建筑为晚清和民初风格,亭台楼阁,布局严谨,殿堂廊厅,雄伟壮丽,走进大院,室内有精美壁画,廊内有经典书法石刻,不仅能了解民族革命在山西的壮烈史篇,还能接受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能了解到晚清到

民国建筑风格变化发展的轨迹。

青龙山玄帝宫

位于洪洞县城西南23公里处的青龙山,是吕梁山东南部一条支脉。海拔1147米,东临汾河,南望天寿山,北连娄山。峰峦秀丽、蜿蜒曲折,道道山脉犹如青龙汇聚,故当地及史书称为青龙山,当地人也称为老爷顶。

青龙山玄帝宫

青龙山顶上有建于东汉光武期间的两千余平方米的建筑群。该建筑群采用了楼阁与碉堡相组合的宫堡形式。被誉为华北高原上的“布达拉宫”。整个建筑群以玄帝宫为主,包括大小庙宇30余座,分为前院、中院、下院和中极顶四个群体。该建筑群运用了八卦循环反复变化的原理建成的384爻地窑古洞,洞洞重叠、洞洞相连,洞中藏洞,神秘莫测,被考古和建筑界称为奇迹。

中镇霍山兴唐寺

中镇霍山兴唐寺旅游风景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30公里的霍山主峰脚下,洪洞县兴唐寺乡境内。霍山,古太岳山,中华历史名山五镇之中镇。兴唐寺,唐太宗李世民兴唐立国的发祥圣地。该景区核心面积36500亩,区内沟壑纵横,森林茂密,峡谷幽深,流泉飞

瀑遍布,自然生态植被保存完好,人文景观众多,著名的有石壶峡、飞瀑峡、人祖泉、打鼓泉、石人守山、休粮山、莲花峰、朝阳洞、老爷顶等自然景观和中镇庙、兴唐寺、杨家营寨等人文建筑遗址。这里山势雄伟、风光秀丽、林木葱郁、气候宜人。70米瀑布飞挂悬崖,称华北之首;百米栈道龙腾横空,为海内奇观。登山观瀑,林泉消暑,清凉胜境,惬意爽心,美好无限。

编辑本段文化旅游 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

洪洞县地处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晋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漫长的脉胳源流,从远古神话传说到明确的文字记载,仅从《中国历代名人词典》所列的26位远古人物中,在洪洞县能找到其活动遗迹和留下传说故事的竟占一半之多:伏羲氏推演八卦的卦底村、炼石补天的女娲陵寝侯村、轩辕皇帝后裔聚居的公孙堡、法律鼻祖皋陶故里士师村;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娥皇女英,行古佳话,至今犹传。进入中古,更是群星璀璨、名人荟萃,造父驾车、许由洗耳、师旷正音、叔向贺贫、相如遗族、樊哙故里、徐晃冢茔,“龙卧二圣”,不胜枚举。至于近古,六百多年来,“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亿万古槐后裔魂萦梦牵的“根”。一曲“苏三起解”,更使洪洞闻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厚重的历史和人类文化遗存,使洪洞名扬四海,成为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县份之一,为洪洞发展根祖文化特色旅游创造了条件。著名作家李存葆称洪洞县为“神圣之邦”,因为“华夏大半部古文明史在这里浓缩,抓一把沃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的液汁”。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给洪洞留下了众多的文物旅游资源。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山西三大旅游主打品牌之一——晋南华夏黄河根祖文化游的龙头景区,是几百年来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追溯姓氏文化的圣地。被看作家,称作祖,认作根,是亿万人心目中神圣的故乡。196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拥有三绝一奇:全国四大名塔之一飞虹琉璃宝塔雄居霍山南麓,国内首屈一指;佛国圣典《赵城金藏》,价值连城,举世无双;元代戏剧壁画保存完整,独一无二;唐代左右对扭千年古柏,传说神奇;三晋名泉——霍泉水流源源不断,哺育洪赵大地。苏三监狱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明代监狱,是我国目前研究封建社会监狱规制的唯一的实物可靠地。侯村女娲陵寝是炼石补天的伟大祖先女娲最后长眠的地方。尧王访贤、舜耕历山引发的五千年传承不衰的羊獬历山联姻民俗全国绝无仅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皇庙的“三宝”(元代建筑、元代壁画、八卦盘),泰云寺的大雄宝殿,碧霞圣母宫的雕塑等都是古典建筑艺术的瑰宝。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青龙山玄帝宫,清净幽雅、小巧玲珑的融宁宫,九凤朝阳、二龙戏珠的乾元山元阳观,晋南屋脊避暑圣地兴唐寺都颇具特色,开发潜力极大。还有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开发价值的坊堆甲骨文遗址、上村遗址、古杨侯国遗址、永凝堡西周古墓遗址、侯村龙山文化遗址;以上述这些集人文、古建和优美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为支撑,加上风光秀美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的历史传说、浓厚纯朴的民风民俗,共同构成了人文、自然皆有,古代现代兼备的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着国内外不同层次的游客。

极为优越的区位交通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为邻,南与尧都区接壤,自古为交通要道,北达幽并,南通巴蜀,为三晋之锁钥,晋南之咽喉,地处北京——西安旅游一线的中间地带,北京、西安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客源输出地,洪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吸引更多来自北京西安的游客。洪洞

的交通极为便利,南同蒲铁路、大运二级公路、霍侯一级公路、大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09国道、洪广公路、洪古公路、洪乔公路、赵克公路横穿东西。突出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为发展假日旅游、会务旅游、商务旅游、家庭旅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全县的邮政、通讯、餐饮、住宿、公路客运以及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环境的综合治理等都为洪洞县发展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较为完备的要素市场

多年来,洪洞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来抓,已基本形成包涵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性服务的整体市场。洪洞饽糕、油糕、软米糕,赵城羊汤、桂花元霄风味独特。高、中、低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60余家。高档酒店如:东方假日酒店、汉斯大酒店、汉斯东港贵宾楼、龙凤大酒店、恒富大酒店、国税职教中心、信合宾馆、常青宾馆等;中档酒店有山焦宾馆、汇仙阁、阿瓦山寨、东方农家菜馆等;全县范围内各种档次的宾馆、旅店共计460余家,其中二星级宾馆有信合宾馆、赵城宾馆;普通宾馆有常青宾馆、中粮宾馆、山焦宾馆等。现有兴洪、淼源、航天、友邦四家旅行社为洪洞人出游、外地人来洪参观游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均上了一定档次,景区内道路通畅、环境整洁、垃圾污水处理系统齐备。旅游通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资1600多万元新修的从洪洞高速路口直达历山的旅游专用通道已经开通;投资2800万元的大槐树公园西街道路硬化工程和大型铁路立交桥建设工程已投入使用;投资40万元通往广胜寺上寺的道路的翻新硬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投资800多万元新修的从赵城到兴唐寺的旅游专用通道已正式投入使用;投资2.5个亿从洪洞城直达广胜寺的旅游通道已开工建设,预计2010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近年来,洪洞县以建设宜居城市、打造魅力洪洞为目标,先后完成了滨河东路、玉峰大街、恒富东大街、恒富大桥建设工程和飞虹西街改造、城区25条小街小巷硬化等工程,实施涧河生态绿地建设工程;同时,完成了赵城宾馆三星级申报、天域锦城四星级酒店主体工

程、五星级酒店选址、多功能会展中心选址等工作;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承载力,完善了城市旅游功能。县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城市休闲绿地的扩增、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有线电视的升级换代及信息产业的日益做大等都为洪洞旅游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极具特色的节庆活动

洪洞县作为全国知名度最高的县份之一,民俗旅游活动异彩纷呈,主要活动有:历经四千多年传承不

寻根祭祖园祭祖盛况

衰的“三月三”羊懈“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4月1日—10日的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活动、广胜寺“三月十八”庙会。其中大槐树祭祖节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 为进一步弘扬根祖文化,凝聚血脉亲情,促进经济发展,从199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九届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特别是近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强县”战略,突出“寻根祭祖,老家体验”这一活动主题,每年的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内容丰富多彩,规模日臻扩大,影响遍及全球。2007年由山西省政府和临汾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是历届祭祖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香港凤凰卫视、山西电视台综合频道、临汾电视台、洪洞电视台五家电视

台同时现场直播,这场具有浓郁山西民俗特色、气势磅礴、场面宏大的祭祀表演活动,随着卫星电波传遍了中国大地、世界各地,本次祭祖活动被评选为“人民网2008年度最受关注的各地节庆”。2008年的第十八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更是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气势宏大,文化突显,被省文明委列为“中国清明节”系列活动的重点项目。同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十九届中国·洪洞大槐树祭祖节在总结往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着“传承、提升、节俭、高效”的宗旨,由县委领导、政府主导、政协牵头、部门实施、社会参与,形式新颖,亮点突出。本次祭祖活动被省文化厅列入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名单。 历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的成功举办,使洪洞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界级知名度的县份之一,使大槐树景区成为实实在在的具有世界级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使大槐树移民文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感情纽带。

编辑本段景区景点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

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莲馨桥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

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迁民壁画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一代大槐树遗址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石经幢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千年槐根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

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洪崖古洞 “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编辑本段主要景点 大槐树镇 (一)关帝楼 关帝楼,又名春秋楼,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明嘉靖十年(1531),城内人郭钺等筹资创建。建成初,同时供奉真武大帝、二郎神、关帝,因而又称三真阁。楼平面呈方形,十字歇山顶。北面悬有董寿平先生题写的“飞栋临庐”匾,内供关帝夜读《春秋》木雕像。 (二)大士庵 位于洪洞县城中地段,文庙街从庵后穿过,北与关帝楼隔街相峙。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创建,整个建筑占地近二亩,建筑格局略似民间四合院,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寮房、客堂、斋房等。 (三)千佛寺 位于洪洞县城东门内,创建于明代。共有前、中、后三大殿。前殿代山门,中殿供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后殿中供有释迦牟尼佛,两房供有文殊和普贤菩萨,大殿东西两边上供有千座佛像,故称“千佛寺”。1985年8月5日,千佛寺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永凝堡西周遗址 位于大槐树镇永凝堡村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发现,面积10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2—4米暴露有灰坑等。1981年省考古所和临汾文物班联合在此进行了发掘。出土器物有鼎、鬲、车马器等铜器,鬲、豆、尊等陶器,玉器等。 (五)钟楼寺 位于县城东门口路北,始建于宋代,现存钟楼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修建筑。钟楼座北向南,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瓦覆顶,内悬宋元佑八年(1093)所铸造大铁钟。钟楼寺建筑古朴、雅致,置身其中给人以灵动相融、超凡脱俗之感。 (六)候家堡候家宅院 位于大槐树镇候家堡村中央,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宅院主人候源征系当地富户。候家宅院由前后二进院落组成,占地约四亩有余,因其保存完好,建造精致,在洪洞的民居建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苗村祖师庙 位于大槐树镇苗村西南,占地约二亩余,始建于元代,明代曾加以修葺,现存建筑正殿、垛殿、配殿、戏台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的格局,供奉玄天祖师,采用分心造法。 (八)上纪落石坡 位于上纪落村南端,与国士桥相接。旧时为南北交通要冲,俗称官道,又称驿道。光绪十九年(1893),赵城知县湖南人李寿芝虑于坡道遇大雨时冲损难行,捐资修建石板坡。当地百姓为表扬其功,在坡顶西侧,立功德碑,简叙其修坡事迹。 (九)国士桥 位于大槐树镇上纪落村与下纪落村交界处,北接石板坡。相传春秋时即有桥,因晋国智伯的仆人豫让曾在此处谋杀赵简子,后人遂称此桥为国士桥。

现存为明代建筑,通体石砌,券拱二孔,拱顶有石雕,形象凶猛,雕法精湛。 (十)李堡韩尚书墓 位于大槐树镇李堡村西大锡沟,占地一余亩,始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韩尚书名文,字贯道,明中叶洪洞李堡村人。居官清廉,因弹劾宦官刘瑾等八人专权,被贬回乡。明嘉清五年(1526)病逝。嘉靖帝追赠韩文官街至太傅,赐银钱敛葬。祭祀规格与师旷墓、皋陶墓相同。 (十一)姚庄朝议大夫墓碑楼 位于大槐树镇姚庄村村南,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碑楼内嵌青石碑文记载此墓为:敕授儒林郎候选州同赠朝议大夫议叙知府张公辰工府君暨赠孺人姚刘太君、王太君、杨太君之墓。该青石碑对后人研究清文化及葬俗有一定价值。 (十二)庄园教堂 位于大槐树镇涧桥村东北、庄园村的西南,又称露德圣母堂。1916年,由荷兰籍法神甫主持修建。每年耶稣复活、圣神降临、圣母升天、耶稣圣诞四大占礼期间,洪洞、临汾等地的天主教徒约千余人前来该堂过宗教生活。 (十三)梗壁文峰塔 位于大槐树镇梗壁村村南,始建于清代。塔顶放陶制宝顶,意为聚祥瑞,纳灵气,佑庇当地百姓之用。值得一提的是,塔顶葫芦形宝顶多年来一直北倾,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 广胜寺镇 (一)飞虹塔 位于广胜寺镇广胜寺上寺,屹立于山前的正面,建于明朝(1515——1527),历时十二载。飞虹塔呈八角形十三级,高47米,为锥形,全部砖砌。底层设有回廊,一层一组图案,尤为巍峨壮观,引人注目。其建筑艺术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全国琉璃第一塔,被誉为“国宝”。 (二)广胜寺弥陀殿 位于飞虹塔后,即上寺前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开门,四壁无窗,虽经明代重修,但仍保持元代结构特点。殿内主像是明代铜像阿弥陀佛像,两侧为泥塑观世音和大势菩萨像。墙边有一排红色的藏经木柜,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原来就藏在这里。 (三)广胜寺大雄宝殿 广胜寺上寺中殿称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单檐悬山顶,殿内设佛龛,供木雕佛像三尊,中为释迦牟尼,两侧为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佛龛两侧及背后有明代铸的十八罗汉和清代泥塑观音像。 (四)广胜寺毗卢殿 广胜寺上寺后殿称为毗卢殿,系元代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泥塑三佛、四菩萨、三十五尊铁雕铸佛像和五十三佛壁画等,系明代作品。 (五)广胜寺元代壁画 广胜寺下寺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布满元代壁画。这些壁画,内容多为民俗,实乃可贵,为元泰定元年(1324年)所绘。技法非常娴熟,人物清逸生动,线条流畅有力,构图章法巧妙,其艺术价值极高,为广胜寺“三绝”之一。 (六)泰云寺 位于广胜寺镇石桥村北,洪广路南侧,该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十五年(756),北宋雍熙年间重修,清乾隆年间再次重修。该寺的建筑和绘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考古价值。199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碧霞圣母宫 位于广胜寺镇坊堆村西,明代建筑,1996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塑、悬塑精美绝伦,是一处等级较高的道教圣地。2002—2003年,省文物局会同县文物旅游局,对碧霞圣母宫进行了修复。 (八)霍泉 位于广胜寺水神庙前东南隅,俗称海场,即霍泉源头。因流于霍山之麓而得名。霍泉源自沁源诸山,向西流至安泽县的渗水滩,涌入地下的透水层,伏流80余华里,于霍山之麓广胜寺山脚磐石中喷发而出,在此汇集成潭。泉水清澈见底,为水神庙又一胜迹。 (九)广胜寺地震纪念亭 位于广胜寺霍山南麓半山腰,2003年9月21日建成,纯木结构四角亭,琉璃瓦覆顶,饰以彩绘。亭中置石碑一通,上刻“地震纪念亭”五个行书大字。该亭为纪念元成宗大德七年(1030)8月6日在洪洞、赵城一带发生的一次八级大地震而立。 (十)九箕山洗耳泉 位于广胜寺镇封里村的九箕山中,泉水从山脚流出,清澈甘醇,流量为1.5公升每秒。据当地人讲,泉水遇到干旱季节不减流,雨涝时节不增大。因口感稍甘甜,人们又称“甘泉”。 (十一)早觉村村门楼 位于广胜寺镇早觉村北,现存为清代建筑。底部砖砌基座,基座顶部四面砖砌护栏,中间立木起楼,重檐十字歇山顶。中间四柱直通顶部,柱间耍头雕刻成草龙形状,雀替雕作夔龙拱壁图案。站在楼上,可绕檐环行,四望烟村雾树,霍岳东峙,宛如图画。

编辑本段主要商品 煤炭(总储量44.15亿吨)、聚丙烯、燃料甲醇、顺酐、多聚甲醛、林浆纸、番茄制品、红枣、奶畜、蔬菜、肉牛、肉兔、梅花鹿。

编辑本段潜在商品 铁、铜、石膏、硅石、铝钒土、石灰岩、油页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