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将判断结果填入括弧,以√表示正确,以×表示错误) 1.对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线。( ) 2.力对矩心的矩,是力使物体绕矩心转动效应的度量。( )
3.如果有n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每个物体都受平面一般力系的作用,则共可以建立2n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
4.未知量均可用平衡方程解出的平衡问题,称为超静定问题。( )
5.平面弯曲是指作用于梁上的所有荷载都在梁的纵向对称平面内,则弯曲变形时梁的轴线仍在此平面内。( )
6.轴向拉伸(压缩)的正应力大小和轴力的大小成反比,规定拉为正,压为负。( ) 7.平面图形的对称轴一定通过图形的形心。( )
8.在材料相同的前提下,压杆的柔度越小,压杆就越容易失稳。( )
9.从提高梁弯曲刚度的角度出发,较为合理的梁横截面应该是:以较小的横截面面积获得较大的惯性矩。( )
10.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为结点位移。( )
11.杆件的特征是其长度等于横截面上其他两个尺寸。( )
12.力偶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用力偶矩度量而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 13.多余约束是指维持体系几何不变性所多余的约束。( ) 14.任何一种构件材料都存在着一个承受应力的固有极限,称为极限应力,如构件内应力超过此值时,构件即告破坏。( )
15.压杆上的压力等于临界荷载,是压杆稳定平衡的前提。( )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链杆(二力杆)对其所约束的物体的约束反力( )作用在物体上。 A.为两互相垂直的分力 B.为沿链杆的几何中心线
C.为沿链杆的两铰链中心的连线 D.沿接触面的法线
2.如图所示结构为( )。
A.几何可变体系 B.几何瞬变体系
C.几何不变体系,无多余约束 D.几何不变体系,有一个多余约束 3.截面法求杆件截面内力的三个主要步骤顺序为( )。 A.列平衡方程、画受力图、取分离体 B.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取分离体
C.画受力图、取分离体、列平衡方程 D.取分离体、画受力图、列平衡方程
4.图所示构件为T形截面,其形心轴最有可能的是( )。
A.Z1 B.Z2
第 1 页 共 4 页 Z1
Z2 Z3 ZZZ4 ZZC.Z3
D.Z4
5.在图乘法中,欲求某点的竖向位移,则应在该点虚设( )。 A.竖向单位力 B.水平向单位力 C.任意方向单位力 D.单位力偶
6.在力法典型方程的系数和自由项中,数值恒大于零的有( )。 A.主系数和副系数 B.主系数
C.主系数和自由项 D.副系数和自由项 7.结点法和截面法是计算( )的两种基本方法。
A.梁 B.拱 C.刚架 D.桁架 8.当梁上某段作用的均布荷载为常量时,此段( )。 A.剪力图形为零,弯矩图形为水平直线 B.剪力图形为水平直线,弯矩图形为斜直线 C.剪力图形为斜直线,弯矩图形为二次曲线 D.剪力图形为水平直线,弯矩图形为二次曲线 9.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是( )。
A.杆件的变形 B.多余约束力 C.结点位移 D.支座位移 10.能够限制角位移的支座是( )。
A.固定铰支座与定向支座 B.固定支座与定向支座 C.固定铰支座与固定支座 D.滚动铰支座与固定铰支座 三、计算题(共40分)
1.计算如图所示静定桁架的支座反力及1、2杆的轴力。(10分)
2.求支座反力,试画出下图所示简支梁的内力图。(10分)
3、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图(a)所示连续梁,作M图,EI=常数。固端弯矩表见图(b)。(20分)
第 2 页 共 4 页
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C 2.C 3.D 4.C 5.A 6.B 7.D 8.C 9.C 10.B 三、计算题(共40分) 1.(10分)(1)求支座反力 由MA0得,FBy1610122082040 即FBy22.5kN()
F由F由
x0得,FAx0
0得,FAy5022.527.5kN()y(2).求杆1、2的轴力
截面法
MA0MIFNGEFN1020420kN(压)4 15516.77kN(压)2结点H
Fy0FN2y10kNFN210214.14kN(压)
2.(10分)(1)求支座反力
由MA0得,FBy1040210481000即FBy30kN()
由Fy0得,FAy401043050kN()
(2)画剪力图和弯矩图
第 3 页 共 4 页
3.(10分)(1)计算转动刚度和分配系数(令EI=1)
SBA3iBA321631.5831.58BA0.4
SBC4iBC4SCB4iCB4SCD4iCD4BC0.6
CB0.6
11CD0.4 4(2)计算固端弯矩
FFMBCMCBFMBA11ql236416kNm 121233Pl869kNm 1616(3)分配与传递,如图所示。
(4)画弯矩图(kNm),见图所示。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