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县明道小学 唐红梅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然而,在一些语文课上,我们却不难看到教师板着“权威”的面孔,听到一句句整齐划一的回答,一个个“精彩”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习惯了被动接受,习惯了人云亦云,对待问题,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让阅读成为发展个性思维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在课堂上,我常蹲下身子看孩子,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氛围宽松、民主。课堂上没有“居高临下”,没有“绝对权威”,有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尊重他们的发展差异。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别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统一要求”,“标准答案”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我常以:“向大家展示一个不同的你吧。”“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于是,我的课堂上也常常能听到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回答。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材“挑战”,敢于不唯书,不唯师。对于学生的“挑战”,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予以肯定。在我的课堂上,学生有充分的言论自由。他们可以敞开心扉,吐露真情,无拘无束地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必顺从老师,附和同学。同学之间,也可以就某一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保留各自的看法,就某一话题,如果另有想法,还可以与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争论、辩论中,解放了大脑和嘴巴,他们互相倾听,相互学习;又不断接纳别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此外,我的课堂上,还允许学生“插话”,“插话”能留住学生稍纵即逝的灵感。总之,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
二、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而减少对学生的束缚,让课堂成为个性化阅读的乐园。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毫无疑问,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当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各不相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赋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真正进行个性化阅读,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语文教材中,一些写景的课文,语言优美,其结构大多呈“并列式”,如果顺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先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再组织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这样,非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反而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先进行学习,男生大多数活泼好动, 因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一部分,深深地吸引了他们;而多数爱美的女生选择的则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部分。我依学定教,先让男女生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美美地读,静静地想,再组织全班交流,展开讨论,并相机开展学习竞赛。因为尊重
了学生们的意愿,课堂上,男女生个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个体。他们有着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在教学《 燕子》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们所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喜欢朗读的,则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爱思考的,则快速默读,边读边旁注;善于与人合作的,则采取小组学习„„尽管方式多种多样,但对学生来说却都是行之有效的。又如,在教学《西湖》,赏析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现西湖的美?”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小播音员”声情并茂的诵读,再现了西湖的美;“小导游”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美;“小画家”发挥绘画特长,展现了一幅“西湖美景图”;“小歌唱家”,一展歌喉,甜美的歌声,把大家带到了风景如画的西湖„„ 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个性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对同一学习内容,他们的理解必然是多元的。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作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蹲下身子看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理解,让学生的个性之芽在语文课堂萌发。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呢 ?我觉得应该做到:
1.充分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一些语文课堂上,对于“初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往往是“蜻蜓点水”式的。教者通常只花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就匆匆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读懂了什么?透过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你有什么感受?这一环节,由于阅读时间受到限制,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仅仅是浮光掠影,对文本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交流往往是低效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充分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深入思考,学生只有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才能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才能有所理解,有所感悟。
2.尊重多元解读
阅读个体由于认知经验、阅读积累、感悟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如《珍珠鸟》一课,学生对文章的点睛之笔:“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同学认为:“正因为珍珠鸟对作家冯骥才无比信赖,才有了“人鸟相依”这一感人的画面。”还有的认为:“作家冯骥才在这只可爱的珍珠鸟身上倾注了全部的爱心,给它一个温暖的家,给他自由,从不伤害它,才赢得了珍珠鸟的信赖。”有的认为“珍珠鸟信赖作家,作家也信赖珍珠鸟,因而才有了“人鸟相依”这美好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如果彼此信赖,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更美好。”教学中,教师应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更为宽广的个性化阅读之路。反之,如果以“标准答案”把学生的多元解读拒之门外,势必会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发挥。
3.尊重独特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教学《生命桥》一课,
在总结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你的心中,这是一座( )的生命之桥?”经过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孩子们有的认为:“这是一座洒满鲜血的生命之桥,为了年轻羚羊,老羚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认为:“这是一座充满希望的生命之桥,正因为有了它,年轻羚羊才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有的认为:“这是一座爱心桥,老羚羊用生命谱写了一曲震撼人心的爱的赞歌。”还有的认为:“这是一座警示桥,时刻告诫人们:保护动物,关爱生命。”„„孩子们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这些都是他们在阅读中形成的独特体验,我以不同的方式给予肯定: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句真诚的赞美„„因为我的尊重,孩子们才乐于、敢于展示不同的“我 ” ,表达真实的想法。他们的个性思维得以发展,个性品质得以培养。
总之,个性化阅读体现了“生本”思想,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所必须。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