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心心理学专业综合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动物和人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认知: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动机: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形成对事物的态度,产生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种自觉的
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个体心理特性或个性:指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密切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人的意识的特点:
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
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特点。
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的意识还表现在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即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
注意:是意识对事物的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基本作用是选择信息。
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在该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他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社会心理不能离开个性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和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的现象和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和自然观察法。
心理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相关法: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它是从-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反复出现,这是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双盲控制: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道自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
实验叫双盲控制,它对排除实验者的偏好有作用。
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认知功能有感觉、意象、记忆、思维等;动求功能包括情感、欲望、意志、动作等过程。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唯理论哲学:认为某些心理现象,如感觉知觉想象,某些情绪活动都离不开身体的活动。并且用反射概念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并且把心理现象分成了方面,其中一个方面依赖于身体组织,另一方面独立于身体组织之外的。陷入了二元论。
霍布斯和洛克的经验论。前者被认为是经验论的先驱,后者被认为是经验论的奠基人。洛克把经验分成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种。外部经验叫感觉。内部经验较反省。
哈特莱和康狄亚克发展了洛克思想中的唯物主义方面他们认为感觉源泉是客观世界。贝克莱和休谟则继承和发展了洛克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方面贝克莱只承认感知觉经验的实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
十八九世纪英国经验论形成了联想主义的思潮。代表人物有詹姆士穆勒、约翰,穆勒、培因他们把联想的原则看成全部心理活动的解释原则。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1811年,英国人柏尔和法国人马戎第首次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
1840年德国人雷蒙得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
1850年,德国著名科学家赫尔姆霍兹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这项研究为生理学和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测量方法奠定了基础。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从尸体解剖中发现,严重的失语症和左侧额叶部分组织的病变有关,从而确定了的语言运动区的位置,布洛卡区。
1869年,英国神经学家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限: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弗里茨与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性行为是由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