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小学智慧校园申报自评表

中小学智慧校园申报自评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申报自评表

学校名称: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权重 2 1 1 1 1 1 1 1 1 2 1 1.5 1.5 2 1 自评分 2 1 1 1 1 1 1 1 1 2 1.5 1 备注 未建智能卡 1.宽带网络校校通,千兆进校、百兆进班。 2.无线校园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办公、活动场所。 3.校园网络接入江苏省教育和(一) 科研计算机网和互联网校园网络 (Internet)。 (7分) 4.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会议等应用系统。 5.建有物联网并有相关应用。 6.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校园文化环境。 1.教师配有办公用计算机,师机比不低于1:1 2.学生配有学习用计算机,小学一 生机比不低于10:1,初中不低于智慧环境 8:1,高中不低于6:1。 (25分) (二) 信息终端 3.移动终端能满足学生学习需 (6分) 求。 4.公共服务区域(图书馆、活动室、行政楼等)配备为师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用终端。 5.校园建有智能卡等系统。 1.每个教室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高中配备电子班牌、选课系统。 2.建有自动录播室,能支持教学(三) 和科研。 智慧教室 3.建有智慧教室,能全过程采集(6分) 教学与学习行为数据,促进个性化学习,支持混合学习。 4.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 未建录播室 未建智慧教室 化。 1.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0.5 2.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系1 (四) 统,对互联网的使用可控制、可可追溯,日志保留6个月。 信息安全 管理、(3分) 3.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等保测评1 工作。 4.无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0.5 1.建有智能校园安防系统,覆盖校园主要场所,与教育行政部门数据同步,与当地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 2.部署消防报警系统、紧急广播与疏散、食品安全和其他特殊类型智能安防子系统。 1.配备能满足各学科教学需要的数字化资源并及时更新。 2.建有数字图书馆或与区域数字图书馆互联互通,支持移动阅读。 3.建有数字化校本特色资源并及时更新。 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能利用省级及其他资源平台开展教学。 2.90%以上教师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 3.75%以上学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 4.学校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资源推送。 1.学校内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0.5 1 0.5 未展开 (五) 智能安防 (3分) 2 2 1 2 2 2 2 3 3 2 1 1 1 2 2 2 2 3 3 2 1 1 (一) 资源开发 (6分) (二) 资源应用 二 数字资源 (10分) (20分) 2.每年有网络课程或特色资源(三) 通过县级以上教育资源服务平资源共享 台实现区域共享。 (4分) 3.每年有10%以上的教师上传教学资源至县级以上教育资源服 务平台并共享。 4.每年有学生作品在县级以上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展示并共享。 1 1 1 1 (一) 学生发展 (5 分) 三 (二) 信息素养 教师发展 (15分) (5分) (三) 信息化 领导力 (5分) 四 (一) 融合创新 智慧教学 (25分) (12分) 1.能获取、存储、加工、发布信息,能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创造。 2.能通过个人空间进行资源管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学生能制作数字作品,近两年有学生参加县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竞赛并获奖。 4.能遵守网络文明礼仪,自觉尊重知识产权,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1.全员通过国家、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2.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研、评价和管理。 3.近两年有省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论文、课题等研究成果或参加市级以上信息化竞赛并获奖。 1.校长及管理团队有清晰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思路。近两年参加省级以上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达到国家《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要求。 2.校长及管理团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管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和绩效评价。 3.校长及管理团队能带头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备课,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90%以上。 2.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智慧课堂学科全覆盖。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情境式、体验式教学。高中能开展真实与虚拟环境互补的实验教学。 4.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情、学情分析,推进精准化的教与学。 1 2 1 1 2 1 1 1 1 2 1 2 2 2 2 2 2 2 1 3 1 3 3 3 2 2 2 2 (二) 智慧管理 (10分) (三) 智慧服务 (3分) (一) 组织领导 (3分) 5.利用移动学习终端,实现移动、泛在的个性化学习。 1.建有校园门户网站,信息及时更新。 2.统一电子身份认证,实现多系统单点登录。 3.部署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并有效应用,实现与省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4.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 5.利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评价。 1.提供免费的家校互动平台服务,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高中能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等活动提供信息化支持。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课程资源、名师资源等社会公益服务。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专题研究信息化工作。 2.设有校级首席信息官。 3. 制定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并按计划推进实施。 1.学校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 2.配备持有市级以上相关证书的专职管理人员。 3.每门学科安排1名教师,负责推进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1.财政部门安排教育信息化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2.学校从生均公用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信息化教学资源更新和日常运维。 3.开展校企等合作,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2 2 2 2 2 2 无电子身份证 2 2 2 2 2 2 1 1 1 1 1 2 1 1 1 1 1 2 1 1 (二) 五 机构人员 支撑保障 (4分) (15分) 2 2 (三) 经费保障 (6分) 3 1 3 未合作企业 (四) 制度建设 (2分) (一) 前沿探索 (3分) 六 特色发展 (10分) (二) 突出成果 (6分) (三) 机制创新(1分) 总分 1.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制度。 2.建立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激励制度。 1.主持或参与市级以上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取得成果并得到认可和推广。 2.积极探索前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3.建有创新实验室、智慧学习体验中心,开展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3D打印、VR/AR/MR等STEAM学习活动。 1.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的智慧课堂教学案例。 2.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3.学校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有效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4.学校创新应用的特色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宣传推广。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有效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 1 1 1 1 1 1 1 1 1 未建立创新实验室 1 1 1 1 2 2 1 2 1 未获得 110 98.5

注:1.评价指标共21大类73小项,评价总分值110分(含特色发展10分),达标分值为80分

2.扣分原因、特殊情况等请在备注中说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