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摘 要: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从整体上看,所有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受到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且是正相关的。并且对与各个货币层次的流通速度相关度最高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金融发展速度、市场化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下降造成的。
关键词:货币流通速度; 下降的原因; 计量分析
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我国货币理论界比较热的话题,这一方面由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有自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直接关系到货币理论本身,研究货币流通速度不仅有利于我国政策参考和决策,而且对于丰富货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
1 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影响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借鉴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确定,对各个因素的解释则要通过实证检验后再进行分析。
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经济增长率、经济货币化程度、金融发达程度、市场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及其变动、居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市场价格波动(主要是指的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本文认为经济货币化程度不能用于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因为一般测度经济货币化程度都是用广义货币量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正好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因此将可能形成循环论证,所以将此变量剔除。剩下的变量按照经济意义划分为宏观变量和微观变量,其中宏观变量主要反映经济中的宏观变化,主要是经济增长率、金融发达程度、市场化进程、产业结构调整;微观变量反映了经济中的微观变量的变化,主要有利率及其变动、居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
2 计量分析
参照其他研究者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变量设定,本文的将主要变量设定如下表
所示。
本文中的的所有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和wind数据库,其他数据都根据原始数据计算得到。
2.1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下面的结果。
由下表可知,由于样本量的限制,导致在回归过程中出现比较严重的一阶自相关现象(DW值普遍偏小),另外方程总体也不显著,R2和F值都太小。另一方面,考虑的变量太多,导致分析数据缺乏的弊端显现的更剧烈,模型更不稳定。因此在考虑W和DLJ时,本文将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使得方程更加显著,同时也更加合理,将有利于发现隐藏在数字下的经济现实。
表中数字表示该变量的系数,小括号内的数字为该系数的t统计量(大于2时表示该系数显著不为零)。
考虑W和DLJ时,由于数据的限制,将样本空间缩小到1991年到2005年,同时在进行回归分析的时候通过不断的实验,探测模型的最好形式,也就是数据挖掘的过程,便得到了下述结果。
表中数字表示该变量的系数,小括号内的数字为该系数的t统计量(大于2时表示该系数显著不为零)。R2为判决系数,越接近1说明模型拟合的越好;DW统计量用来说明模型中变量是否存在一阶自相关性,该值接近2时表示无一阶自相关性;F统计量用来判断整个模型的优劣,F值大于临界值时说明所建模型整体较显著,其中小括号内数字表示显著性,小于5%都可以接受。
通过观察可以看到,上面三个模型都较好的拟合了货币流通速度,所有系数都很显著,因此可以用这几个模型来说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2.2模型结果分析
以下将对上述三个模型进行分析说明。
2.2.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V0(现金流通速度)、V1(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和V2(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各不相同,有些因素会影响所有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有些因素仅仅影响某一种流通速度的变化。这说明了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同时也从侧面解释了我国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会有不同
的答案。主要是由于很多学者只分析了某一货币层次的流通速度,如李治国和唐国兴(2006)只对M2的流通速度进行了分析,伍超明(2004)的分析也没有区分不同的货币层次的流通速度的差异。
2.2.2先从共性上来看,V0(现金流通速度)、V1(狭义货币流通速度)和V2(广义货币流通速度)都受到G(经济增长率)、R(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从数值上看V1对G的敏感性最高,为0.019514;而V2对R和∏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0.096706、0.083353。可以看到,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与G(经济增长率)、R(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呈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快速增长、实际利率或者通货膨胀上升时,货币流通速度将会上升。这是因为G的增加,将导致GDP的增加,社会总产品价值增加,所需要的用来表示其价值的货币量就增多了,如果货币供给不变,那么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实际利率的增加,往往是经济增长的表现,也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而通货膨胀率的增加,则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多于所需要的货币量,由于货币贬值的速度加快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就会上升,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2.2.3再来分析影响V0的各个因素。由表格中的分析可以得到下式:
LV0=1.776+0.00866G+0.593DLF+0.0297R+0.0171DR-0.0712DLS
+0.0217∏-0.000697W
由上式可以看到,V0主要受到DLF(金融发展速度)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储蓄存款在广义货币中的比例增加越快,说明居民手中所持有的现金会越少,从而用现金表示的货币流通速度会越快。也就是说,随着金融发展程度的深化,现金流通速度将会升高,这与外国学者如Bordo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观点相似,认为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从上面的DLF(金融发展速度)的图像可以看出,我国从1991年以后,金融发展速度就在0左右徘徊,小于零的年份较多,从而使得我国近年来现金流通
速度不断下降。
2.2.4然后考察下V1的影响因素,从表格中可以看到V1主要受到DLH(市场化进程速度)的影响。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了一国由市场决定的商品价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而其变化速度则说明一个国家对待市场化的态度,如果认为市场化最终将使大多数人受益,能达到帕累托最优,那么该国将加速市场化进程。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增加,如果货币供给不变,那么将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用于交易媒介的货币增加,导致M1中的活期存款和信用卡存款将会由于频繁的交易使得余额下降,从而也使货币流通速度增加。
由右图可以看出,我国市场化进程在加入WTO之前一直都处于减速过程中,DLH值小于零,只有1997年到2002年DLH值大于零,说明这几年市场化进程由于WTO效应在加速,而2002年以后却在减速并且在2003年达到零以下,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狭义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下降。
2.2.5最后来看看影响V2的因素,从表格中的模型分析可以看出,DLJ(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系数最大,为0.883177。这个可以从伍超明(2004)和赵留彦和王一鸣(2005)那获得解释,一方面由于各产业中的边际货币需求倾向存在差异,第三产业的货币需求较第一二产业大,从而导致了流通速度的增加;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金融等产业会产生所谓的虚拟经济,导致货币的交易规模的扩大,从而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由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图可以看出,我国在1987年、1991、1992、1997-2001年中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大于零,其他年份都小于零,尤其是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大幅减小,也导致了我国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3 结论
本文吸收了我国近年来关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原因的研究成果,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进行了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也是不同的。从整体上看,所有层次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受到经济增长率、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并且是正相关的。并且对与各个货币层次的流通速度相关度最高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金融发展速度、市场化速度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下降造成的。
参考文献:
[1]艾洪德,范南.中国货币流通速度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2,8:53-59.
[2]耿中元,曾令华,张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述评[J].经济界,2005,2:64-69.
[3]韩平,李斌,崔永.我国M2/GDP的动态增长路径、货币供应量与政策选择[A].中国宏观经济学年会论文[C].2006.
[4]李春红,袁卫.1980-2000年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2,11:71-74.
[5]宋光辉,吴拥政.中美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4,5:114-118.
[6]夏斌,高善文,陈道富.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与经济波动[J].金融研究,2003,12: 11-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