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真题】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在20℃时,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经历如下变化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 ) A.溶液甲是饱和溶液
B.20℃时,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40g
C.溶液丙若蒸发10g水,析出的晶体一定大于4g D.溶液乙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溶液丙溶质的质量分数
2、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O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 A.SO2
B.NO2
C.NH3
D.N2
3、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 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到许多含氮的物质,如:N2、NO2、NH3、NO、N2O3、N2O4、NaNO2、NH4NO3,则这八种物质中氮元素显示的化合价共有( ) A.4种
B.5种
C.6种 1 / 9
D.7种
5、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是指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颜色,状态有所不同的物质
C.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C.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将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氧
B.硅
C.铝
D.铁8、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100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0g C.要将甲溶液的状态由a点转化为b点,可以加适量溶剂 D.分别将t2℃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均有晶体析出 2 / 9
)
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A.烧杯、玻璃棒 B.大试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11、空气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12、已知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23
B.46
C.92
D.96
13、南京理工大学胡丙成团队用新方法制得了 NaN5·3H2O,该化合物中含有等微粒,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5是一种单质 B.一个N5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C.一个N5中共有36个质子 D.一个N5中共有36个电子 14、已知:金属X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金属Y和Z不能;将Y 、Z分别投入稀盐酸中,Y溶解并产生气泡,Z无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氧化物的化学式只能表示为XO
B.Y能将X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Z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单质形式存在 D.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X>Y>Z 15、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离子是带电荷的粒子,则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16、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是( ) A.CO2 B.O2 C.NaCl
D.NaOH
17、欲配制10.0%的NaCI溶液50g,部分操作如下图所示,正确的是( )
A.取固体 B.称固体
3 / 9
C.量取水 D.写标签
18、常温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图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19、已知某酒精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则此酒精溶液中酒精(C2H5OH)的质量分数为( )
A.23% B.36% C.46% D.54% 20、关于双氧水制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 B.只有加入二氧化锰才能制得氧气 C.液体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变大 D.氧元素全部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序号和名称按要求填空。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
4 / 9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______________。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________。 (4)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____。 (5)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_______。 (6)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时需用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A是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B、C分别为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为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1)锡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
(2)B表示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数是_____。若C表示氯离子,则X=_____。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是有规律的,D中甲的原子序数_____(填“大于”或“小于”)乙的原子序数。乙所代表的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下列常见的金属:①铁、②铝、③铜、④锌、⑤钛,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的是_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常用于制造飞机外壳的有_____,制造人造骨的是________,包装糖果、香烟的银白色材料是________。(均填序号)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以下四个实验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认真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5 / 9
(1)拉瓦锡用装置_____(填写字母)定量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在密闭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与_____反应,生成固态物质。人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对反应物进行了优化,分别用铜粉、红磷等进行实验,其原理都是采用_____(填“物理”或“化学”)方法,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从而达到物质的分离。
(2)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的装置是_____(填写字母),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可能造成实验误差的因素是_____ (答一条)。 (3)装置C、D的实验都用到了红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反应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装置D中(试管容积为40 mL),注射器活塞从10 mL刻度处缓慢移动至_____mL刻度处停止(误差忽略不计)。 2、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教材实验(如图甲所示):该实验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9
(2)改进实验: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半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人),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乙所示。小明做的实验还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合均匀后,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3)如果继续完成图丙实验操作,对比实验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于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小明的实验改进最主要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尿素〔CO(NH2)2〕是氮肥中最主要的一种,其含氮量高,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计算: (1)CO(NH2)2中共含有________(写数字)种元素。 (2)CO(NH2)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_____。
(3)若CO(NH2)2中含有3g氮元素,则该CO(NH2)2的质量为________g(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16g 加热制取氧气,随反应时间称 量固体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14.2g 12.4g 11.4g 11.2g 11.2g (1)根据上表数据分析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氧气为 g (2)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 g?
7 / 9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1、B 2、B 3、A 4、C 5、D 6、B 7、C 8、B 9、C 10、A 11、A 12、B 13、D 14、D 15、B 16、A 17、D 18、B 19、C 20、C
二、填空题(共3小题,共12分)
1、②试管夹 ⑤药匙 ①胶头滴管 ⑥酒精灯 2、118.7 6 8 小于 非金属 3、① ② ②⑤ ⑤ ②
三、实验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8 / 9
④试管⑩集气瓶
点燃1、A 汞 化学 B 铜粉量过少 4P+5O22P2O5 2
2、烧杯B中的溶液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分子间有间隔 继续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或还能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四、计算题(共2小题,每题9分,共18分)
1、(1)4(2)60(3)6.4g 2、(1)4.8
(2)解:设 16 克混合物中有氯酸钾 xg
MnO22KClO3245x245x 964.8gΔ2KCl+3O2964.8g
x=12.25g
答: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12.25g。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