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使自我的存在感蛮得更强烈——一次关于教师写作的对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仨意思考 写作使自我的存在感 得更强烈 一次关于教师写作的对谈 广东工业大学 北熹 厦门市松柏中学 连子波 连子波(以下简称“连”):上午读博尔赫斯的 《隐喻》,里面有一句他引用的句子: “上帝在制造玫 瑰的时候制造了我的脸。”现在想起来,依然口齿留 香。好的文字总让人感动。写出一段好的文字,也总 会让自己感动很久。写作能够使思绪流动出于肺腑, 笔下章法浑然天成,语词的调遣、驱动莫不中节合 拍,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 但其实我并不是非常喜欢写作,如果可以选择, 我宁愿多读。遇到好的文字时,我总会有一种心旌摇 动之感。写作则不一样,摇笔捻须,苦心经营,为达 于自然而需搭桥设景,这是很劳心劳力的事。可能是 因为多多少少还会去写点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总不自 觉会用写作观点去解析所读的作品,久而久之,有了 些心得。 北熹(以下简称“北”):说明你内心里其实还是 潜伏着写作冲动的,我发现相当数量的教师都有类似 的冲动。教师写作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我是说打上教 师职业烙印的笔耕,已有勃发之势。虽总体而言,文 章质量或未臻于优质,精神的挖掘未尽深刻,写作的 丰富性未能全面激活,但热情已伴随着积极的自修和 思考,让教师的日常写作泛出特别的光泽。也就是 说,我们已经或长或短地走出去一段路,这样一段 路,值得作一次细心的回望,收割一些宝贵的经验。 实际上,行与路总是在一起的,写作作为一种别样的 行进,每一次都暗含寻路之意。 连:可能是视角不一样吧,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 不太一样,我觉得教师写作的氛围远未形成,从教师 写作自觉的养成,到学校领导、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 奖掖、宣传、引导,到教师写作平台的搭建,都还需 要做大量的工作。 北:也许你说得对,毕竟你身在其境,有直观的 感触。从另一个角度说,若想让教师写作成为一种常 50福正教 2012_718 态,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毕竟,教师写作对 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非常重要。写作是对教学实 践的省思过程,其省思结果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 撑,使教学行为更趋理性,也更有效。在写作过程 中,教学问题或能得到学理意义上的深入理解,并最 终嵌入教师整体的教育思想里。 连:你说得很好。对于我来说,其实不管是读, 还是写,都是一种自我充实的手段。每当读到一个好 的作品,或者哪怕仅仅是一个句子时,我都会有一种 非常饱满的快乐,这种快乐与从别处得来的快乐相 比,更沉实,更有弥散性,充溢着全身,会很长时间 地让身体和心灵处于一种飘逸状态。 那么,写作对于我的意义是什么呢? 写作使自我的存在感变得更强烈。每当写出一篇 美学结构自然匀称、思想新鲜、语言又能恰当地表达 思想的文章时,我看着自己的右手,会觉得它很奇 妙,这种时候我总会觉得自己在茫茫天幕之下有着某 些实在的形体,觉得自身有着某种重量感,生存不再 是轻飘的。当然,如果上了一堂好课,我也会有这种 感觉。有时写出的一篇文章只有三两个句子是好的, 我就把一夜的辛劳全删掉,只留下这几个句子,再读 时,依然会有这种感觉。我并不常写,但在我看来, 写作其实是精神的一种寄身。正如你所说,写作能使 教育行为与内容得到反思,这种反思使教育的品质不 至于走向盲目,在反思中教育品质能够获得提升。 北: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育是其安身立命的职 业,其人生意义有很大部分是在教育过程中显现出来的。 对他们而言,你所说的自我存在感,以及教育品质的 自我明晰所获得的充实感,我想都是极其重要的。 连:这也正是教育写作的重要性所在。一个在写 着的教师,相较于从来不写的教师。我想他对自我教 育的认识肯定是会不一样的。 北:我想也是。我很感兴趣的是教育和写作的互 动。我们用文字将教育经验存档,这使得宝贵的思想 得以有效流传,这当然是没有异议的,但问题的另一 面是,我们能否成功地将写作中发掘出来的思路投射 到教育的行为里?也就是说,教师写作与现实的教育 行为互为印证,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看到 不少人的写作与实际教学割裂开来,写作只是一种纸 上的功夫,仅仅逞笔之快,未能滋养、提点教学,有 些人甚至无心改善日常教学,得过且过、应付了事, 却于写作时过度虚构、粉饰,使写作变为自我麻醉的 幻境。在这种幻境中,写作者成为课堂里长袖善舞的 人。而写作一旦沦为沽名钓誉之手段,文章多数便会 呈现浮泛之脉象——表有热,内有寒。这样的文章不 大容易被识别出来,但读得多了,自然可以分辨。我 坚持认为,写作如果没有真诚做底,终将无法远至。 连:文字在现世里成为沽名钓誉的敲门砖,/g_几 乎是其附带功能之一。在我看来,这其实也不坏,至 少说明他对教育尚有理想。我想,必须深入探讨的 是这种文风形成的背后根源。为什么这种文风能大 行其道? 首先是教育界“主义”风气盛行。理论研究自然 是重要的,可是现在的理论研究者往往脱离一线教 学,凭空制造理论,动辄舶来、构造出一种“法”或 者一种“思想”,然后四处讲座,大力推销,通过 …臆造’加‘营销…的办法,确立自己在学界的地 位.最终获取个人利益。我很佩服钱理群老师的做 法,他亲自到中学上课,接近地气,再来谈教育问 题。可惜,很多专家并不如此看。在这种“理论主 义”风气盛行的背案下,一线教师误以为教育研究就 是这样的,也有一部分人发现这种方法既省力又可以 快速赢取名利,于是蜂拥而上,浮躁文风自然也跟着 盛行。 其次,教师写作文风很大程度上受所阅览刊物的 影响,浮躁文风盛行,跟某些刊物的引导也是有关系 的。不少刊物“仙”气十足,云里雾里,谈得我这样 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迷糊了。这些刊物的文章看多 了,教师误以为文章就是要这样写,结果违逆本性而 写,自然就视写作为苦事。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的思维僵化,重“模式”重 “量化”不重“品质”,也是教师写作风气难以得到发 扬、浮躁之风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北:你说得很实在,可是我觉得写作是一种精神 活动,完全推卸写作者的自我责任也是不适宜的。写 思考E暑 ——臻嗣囊 作总会高于生活,我们也期望精神先于生活。虽然我 们要摒弃不诚实的写作,但是也不能忽视写作自身的 超拔性,这也是精神的特质使然。教师秉持着对教育 的真诚之心,认真研究教育问题,追寻教育品质的提 升,其教育写作自然能够渐趋于真朴。教育写作中, “记录叙事”,多见梳理之致, “推敲盘诘”,多见思 辨之功,都与教育现实有细针密缕的交织,而“飞思 向往”,则多见精神之发越。由于现实的束缚,这些 愿望便只能以文字存在。不过,以笔探路,虽未能成 真,但在行进意义上,它是自足的。在为教育提供精 神铺垫方面,写作完全可以超前,并且大有可为。 连:我觉得你所说的是一个有关于教育修为的问 题。作为一个严肃的写作者,这是起点,也是终点。 北:关于教育与写作的互动,还存在着一个令人 无奈的事实。不少问题,教师们已经在文章里分析得 再清楚不过,但在教育现实场域中,问题如故。写作 很多时候并不能实际作用于教育生态,这样一来,很 多问题就变成老生常谈,有人就渐渐懒得再谈了,因 为感觉说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如果道理总是再明白不 过,可事实依然照旧,难免令人生厌。 连:你说的教育现实场域可能存在着“大场域” 与“小场域”之分。如果一个教师在自己的写作中阐 述了一个教育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在其个人的教 育现实场域里应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至少是部分解 决。在整个教育的大场域里,可能像你所说的“问题 如故”。这只能说明这个教师的解决策略不具全面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因为他对问题的思考不够 深入、全面,他只就自己面临的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 行剖析,而未能涉及问题出现的变异因素的多样性, 结果问题的普遍意.义未能得以充分显现,当教育对象 或内容有了新的变因时,其解决策略就变得无效。我 想,这还是教师个人理论修为尚浅的缘故。 北:不是,你错解我的意思了,我是说,即便你 写得再好再完善,大场域里,现状如故,不是一个人 的力量所能解决的……不过,我还是肯定这种写作努 力可以改善教育环境,哪怕非常缓慢,但总是会产生 些良性的影响。 连:这里的理论修为和上面说的是两个概念。上 面是说教坛的一种坏习气,这里说的是教师对教育实 践进行分析梳理时必须借助的理论资源。只有从更深 层的哲学思维上来分析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源上去解 决问题。但不管怎样,教师的写作即4k_只能解决或者 部分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对于他人来说也还是有意 2012.7、8福止教 5 1 E三思考 义的,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策略;对于教师自己 来说,也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基石。 北:我想,是否可以这样表述,写作对教育的打 量并非一次完成,也就是说,每一次写作都有可能从 不同角度、不同深度预示我们未来的命运。当我们在 写作中不断校正、调适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时,不仅使 精神世界得以成长,也使得理念与工作保持更密切的 联系。讲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词:游走。在写作和 教学中的游走,使得信念保持一种紧张感,这种紧张 感呼吁坚持内心建设,让经验与体验无边无际地生长 到一起。 在我自己的教育写作中,我觉得写作会为工作镀 上一层温润之色。如果要理性地分解这种感觉,我 想,还是写作赋予工作更细腻的意义,使之变得更加 值得投入。你怎么认为? 连:不管是写或者不写,对文字的喜爱越深,对 文字的理解越逼近本质,文字对我的塑形效果就越明 显。上课时说起文字自身所附着的美,或者说到文字 组合在一起时所显现出来的结构之美,并带领学生探 索其中,这历程也是一种精神的起舞。我相信,一个 导游只是把工作当成工作机械讲解,另一个则让自己 浸淫于风景中,怀抱着对风景的热爱而讲解,后者体 味到的幸福要多得多。 北:当你写作时,教师的身份介入写作的程度 如何? 连:就我而言,教师身份与写作的“黏着性”还 是相当高的。我的写作基本上是向着教育开放的,写 作的题材基本还是教育思考。我认识一个政治教师, 诗歌写得非常好,文字能力远远超过我,从文字里, 你根本看不出他的任教学科。我想,在教学与写作之 间,他实现了很好的剥离。也就是说,当写作时,他 完全脱离了学科的影响,我觉得这取决于写作的目的 性。我想,如果让他写政治论文,肯定也是可以写得 很好的。 北:我们刚才谈的是教育类的写作,如果是其他 文学形式的写作呢?从事这种写作时,教育者的身份 是次要甚至是隐匿的吗?比如你爱写散文,那些跟教 育无关的主题,写作时你会想起你的教师身份吗? 连:好问题!我也会写些散文、影评、时评,但 写这些东西时,我更倾向于脱离教育的场域,因为职 业容易变成一种思想限制,我有时必须脱离教育者的 职业才能获得一种他者的身份,这样回过头来与教育 接触时.才能有新的美学眼光和思想视野。我很喜欢 52辐|L舨 2012.7、8 看画、喜欢看雕塑、喜欢看摄影作品,有时也看行为 艺术、看广告设计,它们为我提供新的观察世界的角 度。脱离教育的局限,然后再进入教育场域,对于教 师写作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写作中,如果不去俯 就职称评聘的功利化追求,那么教师的身份在其中处 于何种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以“人”的身份 出现,他要能通过文字去理解教育内容的优美所在,去 体现教育所要表现的思想力量,去彰显人作为一种存在 所具有的尊严。教育写作与j}教育写作具有共同的母 题,只是教师写作所面对的素材具有一定的特定性。 北:我看过不少教师们出的专集,有些篇章谈生 活、谈家庭、谈读书等,我觉得在这些与教育无关的 文章里,还是可以依稀辨别得出其教育者的身份。如 果细心阅读,你会发现,在对人,特别是对影响人的 生活的因素上,这些文章透露出特别的关注。我想这 是职业使然。所以,非教育类的写作,也不可避免地 带有教育眼光。这是可喜的现象呢!说明教师们在向 教育外的天地寻觅“神启”,呵呵。 连:作为教师,如果他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一 种天然的热爱,有着一份真诚,这种情感必然会影响 到他的写作。这是关于心性的问题。其实在所有大师 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爱”的存在,它包 括仁慈、悲悯、宽广的承担。以及无惧的牺牲。 北:所以,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即语言与存在 的关系。教育身份成为一种“顽强”的存在,赋予了 语言敏锐度——对人生轨迹产生强烈的兴趣,着迷于 寻找人生困境的出路——再次指向人的教育。 连:是的。其实我很喜欢那种把身份剥离出来的 写作。如果脱离了教育的内容,而依然有教育之心, 那说明这个教师的生命,较之囿于教育田地者更为宽 广,更为丰富,也更为厚实。 北:面向教育的写作有柔软的内核,哪怕有些写 作弥漫着悲情,仍可让人感受到温和的底子,因为教 师写作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发现成长”为旨归,也 就自动间离了粗糙和暴戾。 写作时,我发现平日里一些思维的碎片重新发出 耀眼的光亮,虽然我不敢肯定它们在我非写作的状态 里一点都不发光,但写作时,它们确实更加清晰地陆 续步出黑暗,来到我的面前,接受我的审视,并耐心 等待被收编入正在行进的文体中。相比较写作有计划 性的部分,这些似乎不请自来的片段让我觉得生活从 来没有白过,不知道哪里就有一些生活的断章暗合了 我原来的写作意图,或者我的写作忽然被不知从何而 来的碎片改变了航向。当写作的进程和生活的细节紧 密契合在一起时,写作便有了生活的纹理,而生活也 有了更值得咂摸的滋味。所以,我时常觉得让这些凝 为颗粒并长着两只小翅膀的思维精华来到文本里,犹 如化入温水中,最终成为一杯有自我味道的文章之茶, 是让人有成就感的。但我也常常后怕:如果没有某篇 文章,这些生活和思维的细沙是不是将永久埋藏下 去?当然,这里,我假设成品的文章是最好的纪念。 连:我倒觉得大可不必为那些湮没的语词或思想 叹惋,就像云翳重重的白天,虽然看不见阳光,但我 们依然会感觉温暖。即使不浮现,它们依然会潜藏在 我们思想版图的某一角落,它们幽微的光可能不为我 们所见.但确然会生动我们的精神家园,某种意义上 说,这些未显现的部分更深刻地验证着生命的品质, 它们随意、自然,不急于表现,无用却大用。 北:我们现在的教学分了科,但是生活不分科, 它是大杂烩,时、地、人、事、情进行着排列组合碰 撞,或重叠或裂变或萌发或老旧,无时无刻不在制造 出新的思想碎片。虽然思想能影响、干预生活,但无 论如何生活仍然以排他的姿态浩浩荡荡地介入当下, 给我们的思想以新的印记。丰富的生活是细节的丰 富,在这个意义上,生活无数多的碎片是写作最大的 现实。只有意识到这个现实,写作才能有更丰富的面 向。举个例子,文章要表达教育的态度,如果不能整 合与之相应的教育生活的资料,那便是直白的观点陈 述而已。有时候,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细节的摹 写,便能给人在场感。如果无视生活的事实,不以细 腻宽广的心接纳生活的细部,将无法在文章中制造出 一个感人的场来。 你呢?你在写作时是怎样一种状态? 连:写作是极耗心力的一种行为,所以我其实很 少写。一个人总容易被自己喜欢的东西所羁缚,所以 谈起文字的时候常常会夸夸其谈,结果就会有一些写 作任务,刚答应的时候信心满满,到要提笔时总是极 其痛苦。写作是心灵的事件, “夜半无人私语时”, 我写的时候也总是在夜深时,这样才能集聚精力。我 写作的桌子在东窗之下,窗外就是四五万平方的旧货 市场,当我开始动笔时,店铺大多关门,整个市场陷 入黑暗之中,它像一片黑色的原野,我有时会悠悠出 神,想象着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生命故事,一种粗朴 原始的生命力像暗流一样涌动,同时我总感到一种生 命挣扎的悲怆。写作环境有时会影响写作的基本气 质,以前我在一个卫生间改成的没有窗户的小房间里 思考E三 写作,现在看去,那些文字尖锐、冷硬,有一种孤怨 之气,格局逼仄,即使试图去表现更具普适意义的命 题,也不免有牵强生涩之感。所以我觉得写作时使自 己的心性宽大、敞亮,建立与写作对象和整个人类存 在的亲密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平时谈写 作,更多强调的是写作技巧,但在我看来,亲密关系 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写作的品质。 北:黑暗和写作在一起,让人产生深邃感。这种 深邃感会在自然基因的暗示下,在自然界寻找到投 射,比如原野,比如深渊,比如无人的场域,由此, 人完成一次想象中的精神回归。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会在生活里铺排触点, 积累感受、收集感动。艺术创作方面,天赋当然是与 生俱来的,但修养却需要积累。谈到修养,人们通常 意指一种清澈品格,但这种清澈绝不是单纯的空白, 而是丰富性的一种沉淀。良好的修养和积淀,能使我 门“驯服”文章。 连:古人说“人如其文”,文字的境界归根结底 是要落到思想和情感的修养上的,一个人在自我完善上 走得越深远,他的文字的境界也就可能越高远,反之, 文字技巧再好,修养不好,也终成字“匠”。所以,我 更注重将自己融入事物之中去,以自性去领悟物性。 写作的技巧可以说是后于写作实践的,由于某些 技法在描物述事、表情达意时极有表现力,符合人认 识世界的内在心理结构和表述世界时的映现形式,很 多人开始使用,最后它就成为一些范式。这些范式对 写作来说自然是相当有用的,因为它们是一些经过写 作实践证明过的基本形式和手法,但如果照搬硬用,不 免也会有生涩牵强之感。在我看来,深入形象本身中 去,使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形象完全相融,是更重要的。 北:我想,投入性与反思性是两种必要的写作态 度,正如自然的抒写和技巧的运用都是必不可少的一 样。虽然大家乐于认为好的文章没有技巧,但是这么 多文章看下来,要否定技巧的存在,显然是不客观 的。不过,在高超的写作者中,反思性的态度,或者 是其他技巧的运用都非常隐蔽,但隐蔽不等于不存 在。向生活取经自是最重要的方法,其次还是要参考 技巧,并且要对自我的写作习惯保持必要的警惕和批 判,这些都是可以慢慢养成的,因为我认为并不是每 个人都能够很快做到你所说的“使自己的生命体验与 形象完全相融”。不过,你说的“形象”,是一个非常 关键的词语,如何寻找、凝聚、升华文章中的形象, 几乎是写作的母题了!晨 2012.7、8福止舨{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