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角色要发生改变。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下,教师是主角,理所当然是三尺讲台的霸主。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得记什么,一切包办代替,一切整齐划一。而今课堂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问题探究的参与者,合作交流的组织者,质疑问难的先驱者。从此意义上讲,教师已不再是以往主宰课堂的“圣贤”,而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一员,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份子,充其量也仅仅是首席。因此我们一定要放下至若长尊的架子,以平等、谦虚、和善、热情的姿态深入到学生中间,同学生一起提出疑问,和学生一道讨论分析,帮助学生排忧解难,鼓励学生知难而进,与学生一块享受成功的快乐,总结分析的教训。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应该说于今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只有摆正了师生的位置,才能发挥我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喧宾夺主。
其次,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发生变革。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并落实教育教学目标。这实际上既高度概况了对教师教的要求,又明确提出了对学生学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习惯或不知道怎么做,切莫就此而罢休,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步入正轨的。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一旦深入人心,就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而我们教师也会收到一劳永逸的理想教育教学效果。实践证明,诸如情境教学、话题教学、体验教学、发现教学等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合作意识快捷有效。总而言之,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多多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自己能做的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我们敢于放手,就很可能收获得意外的惊喜。但放手绝不等于放任, 不要忘了自始至终我们都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把握大局、运筹帷幄的重任仍然肩负在我们身上。所以若想不辱使命,我们就必须松驰有度、收放适宜。初中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而且有着极大的潜能等待开发。因此其接受和适应新事物的速度特别快,只要教师教导有方便很快上路。所以,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浮躁之举。
最后,新课程理念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在于师生的热情参与。
因为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所以说广大师生才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在新课改的问题上我们一线教师和同学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投入新课改的大潮中去。
要想真心实意地搞改革我们就必须妥善处理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的通力合作。
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谁对他(她)付出真情,他(她)就会对谁付出真意。同样,哪位老师对他(她)负责,他(她)就会信赖哪位老师。当大部分学生都信赖我们的时候,还何愁改革不成功呢?
第二,要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协调工作和学习的矛盾。
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每个人要充实新知识、树立新理念。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得学习,而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踏踏实实地搞教育科研。每位教师、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对民族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再苦再累都会克服。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从落实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优化课程结构为手段,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下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创新思路 充分体现综合活动的课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课程,还有别于原来的活动课程,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实践性、地方性和时代性。如何体现这些特点呢?为此,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呈现方式和课程形态的定位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努力做到三个“一”,一是选择那些能体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二是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时代性;三是选择那些能反映当地历史和文化传统、反映现阶段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或问题的课题,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性。其次,在课程内容的表现方式方面,不象学科教材那样直接的、大量的呈现知识、结论和观点,而是采用“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试一试”等小栏目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并留出适当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写,这就为学生涉及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同时也为课程的生成性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 有利于课程内容的自我更新
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实际,应抓住机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其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的开发体系,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模式。如成立了人文地理社会实践调查小组。调查范围:一是人文地理景观,历史渊源;二是风土人情,英模名人;三是工业、农业的环境资源。此项活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交际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单一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共性全“优”,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不可避免的不平衡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爱好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恰恰弥补了单一学科课程的不足,他以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都能得到发展。
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增加了大量的活动内容,通过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因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开发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依托,所确定的课题和选用背景材料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源于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因此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些课题虽然不很“经典”,但却很“鲜活”,在时空上离学生近,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三、探索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方法 加大活动强度
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起着调控的作用,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对教育学双边活动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注意给学生评价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自主体验。
1、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进行评价时要尽可能全面的评价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既关注结果,又关注得出的结果的思维过程。除了评价活动结果,还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度、自我调控力,克服困难的精神等进行评价,以教师的评价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充分的动起来。
2、“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教育”的核心。教师应创造多种评价机会,让学生参与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肯定优点,品尝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反观自身、展示自身。这不仅仅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体现,更重要的时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独立思考、用于评判、主动发展,展现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是兴趣小组深深植根于当地实际的沃土中,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活力。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及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思维活动的过程,是更深层的实践活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智力水平、动手能力、交际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