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千寻铁锁沉江底的解释

千寻铁锁沉江底的解释

2022-12-13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解释: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诗词名称:《西塞山怀古》。本名:刘禹锡。别称:刘宾客、刘中山。字号:诗豪字梦得。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河南洛阳。出生时间:772年。去世时间:842年。主要作品:《句》《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竹枝》等。主要成就:永贞革新、诗歌创作治理州郡。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千寻铁锁沉江底”的详细介绍:

一、《西塞山怀古》的全文 点此查看《西塞山怀古》的详细内容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注解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一作“漠州”。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三、刘禹锡其他诗词

《陋室铭》《秋词》《浪淘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

四、译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五、赏析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起,使得三者相映相,相长相生,营造出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 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六、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西塞山怀古的详细信息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