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健康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得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一个关于家风家训专题的采访,被采访的多位普通百姓,有的说重学懂道,百善孝为先;有的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有人讲兄弟相亲,善待朋友……质朴的话语包涵了深刻的为人之道。这期节目之所以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是因为这些道理父母都曾身体力行地向我传达过。
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母亲小时家境贫寒,未能上学识字,这成了母亲终身的遗憾,所以母亲非常重视我们姐弟三人的教育。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辈子,日子却过得非常拮据,时常要向邻居熟人借钱来缴纳我们姐弟三人的教育费用。我们不忍心父母如此辛苦,曾提出要退学打工改善家境。母亲断然拒绝,用母亲的话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上学。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我们全家由山东老家转来农场,我们姐弟就近入读分场小学,由于户口没有迁入本地,刚刚开学就要每人缴纳300元的借读费,那时父母两人的工资加起来还没有400元,缴费当天大清早父母顾不上做早饭,急匆匆分头出去借钱。不知借了多少家,终于赶在我们上课之前将钱凑齐。这样的情景在我们上学的期间发生过多次。后来我们姐弟先后毕业上班,家境才渐渐宽松。回想起那段日子,我们打趣父母,半辈子举债过活。这段艰难的日子,让我们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死半缕,恒念物为维艰。也真心感谢当日借钱给我们的好心人。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即使自家日子过得如此艰难,父母仍竭尽全力帮助他人。父亲在村上是一名赤脚医生,母亲总说别人开诊所挣钱,咱家却老亏本。父亲听之总是宽容呵呵一笑,都是乡里乡亲的,不好意思要钱。谁谁家丈夫有病,日子一直不好过;谁谁家小孩肚子痛,一片打虫药不值多少钱……总之,十人看病九人免费送医送药,年底结账,自然亏损不少。父亲自20岁开诊所,近40年来,没赢过利。也很少能睡囫囵觉,每次半夜有人来看病,父亲总是有求必应,急速前往。赶上严重时,还要陪送医院。这些善举为父亲赢得了好人缘。
我家的家风在父母的一举一动中,在日常的生活中,美好的品质随着岁月潜入心田,融入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