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13

六年级《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篇13

2024-07-18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二. 学习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生字:瀚hàn             隘ài             栩xǔ         椭tuǒ

  淤yū             涪fú             矍jué           铄shuò               砾lì

  潼tóng            驽nú            驷sì            磬qìng

  多音字:

  形似字:

  正音字:填tián,不读tiān                     刻kè,不读kē           庶shù,不读shǔ

  词 语: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生动活泼得像活的一样。

  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刻等技艺的精巧。

  责无旁贷:贷:推卸。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首尾呼应: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互相照应。

  丰姿:与“风姿”同,风度姿态。

  盛赞:极力称赞。

  震撼:震动,摇撼。

  无与伦比:伦比:类比。没有能比得上的。

  作家简介:

  顾工:当代诗人。

  相关知识:

  (1)介绍长城的知识;                   (2)介绍对联的知识;

  (3)有关泸定桥的知识;                (4)有关三峡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了解对联常识。

  用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3. 思想情感目标

  了解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重点、难点

  重点:对联常识。说明的顺序。

  难点: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

  四. 课文分析

  1. 《长城赞》

  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2. 《我站在铁索桥上》

  这是一首现代诗,曾被谱成曲子歌唱。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身临铁索桥所见到的景物:头上“二郎山的云雾”,脚下“大渡河的白浪”。诗意浓,意境美。第二节,跳跃时空,展开回忆,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节,诗人的思绪、回忆又回到现实,写了烈士们当年激战过的地方今天已经成为鲜花盛开的地方。第四节,复唱,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全诗感情浓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3. 《白鹤梁的沉浮》

  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

  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本文用设问句开头,交待了对白鹤梁命运的关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接下去交待了白鹤梁的重要文物价值,然后又写了为了保护白鹤梁,专家们设计的三套方案,最后写了葛修润在推翻了前三个方案后所设计的新方案。

  本文详写了葛修润谨慎而又全面地对前三个方案的利弊分析,煞费苦心地设计第四套方案,通过他的言行举动,表现了一位科技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感。

  全文详略安排恰切,使文章显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本文采用了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高尚精神境界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4.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文题中已经交待了。

  本文开头有特色,转引比利时一家报纸的报导,然后引出说明对象。

  简单地交待了兵马俑发现的时间、地点、经过后,从三个方面说明兵马俑的特点。

  (1)地下大军:从数量、布局、作用方面说明;

  (2)从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角度说明;

  (3)从制作技术方面说明。

  全文按着总分顺序(总分顺序归属于逻辑顺序)由外及内地进行说明。这个说明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是科学的。

  本文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用词准确,说明透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给加点的字注音。

  吏卒(   ) 黎庶(   ) 巍峨(   ) 峻岭(   )

  纵横(   ) 烽垛(   ) 隘口(   ) 锦绣(   )

  巡回(   ) 目睹(   ) 塑像(   ) 发掘(   )

  弩兵(   ) 驷马(   ) 车千乘(   )     解剖(   )

  二. 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隧道         矍烁              过滤              淹埋              b. 严峻         销蚀              涪陵              矗立

  c. 欣慰         抵消              凝重              记载              d. 暴露         陈列              迄今              碑林

  三. 下面各组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莫名(名称)         偃旗息鼓(放倒)              姿情(放纵)

  b. 聊叙(姑且)         声色俱厉(都)           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样子)

  c. 偌大(这么)         深恶痛疾(疾病)              坦荡如砾(磨刀石)

  d. 业已(事业)         拍案而起(长桌)              秀颀(美丽)

  四. 简答

  1. 概括诗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第二节的大意。

  2. 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 第三节诗歌主要运用了          的方法,作用是                       。

  4. 理解“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这句话的含意。

  五. 阅读答问。

  (一)亲近长沙(节选)

  1长沙,一个历史大遗址。古今城址重合,古今城市中心重合,而且从战国一直延续至今的都市在中国屈指可数。岳麓为屏,湘江为带,水陆洲浮碧江心,浏阳河曲绕郊外,湖泊星布,岗峦交替,城郭错落其间。汉代定王台、贾谊故居,唐五代的园林、寺庙,宋代的书院,明代的王府、城阁等古建筑,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2杜甫那年有感于长沙的秀丽山河和繁华市景,随口吟唱《清明》:“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齿膝。”在杜甫之后,诗人杜荀鹤、李白、柳宗元、刘长卿、杜牧、李商隐、欧阳修、范成大、杨万里、袁牧……纷纷赶来,“一为迁客去长沙”,美丽的山水让这些文学巨匠们激动不已,按捺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都争着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吟诗作赋。一生忧郁的宋代词人戴复古,一至长沙心情就像春天般愉悦,就泼墨挥毫。连从未到过湖南的明代名臣于谦也写了《壁间画潇湘八景》,为长沙壮色。

  3在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谕上,把长沙称作潭州。皇帝金口玉言,长沙就叫潭州了。在这之前,长沙曾叫青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统一天下,楚王惊恐之余,答应“献青阳以西”。后来,人们按星宿分野,把与轸宿“长沙星”对应的这块地方叫长沙,或曰“星沙”。长沙还有“万里沙祠”、“沙长如米”、“长沙洲”、“祭祀女神的地方”等说法。每一种说法都能演绎出一段美丽的传说。

  4长沙名称的演变,折射出这座古城数千年的沧桑。在尧帝之前,长沙为扬越之地,属古三苗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把熊湘封给他的儿子少昊,熊湘即为长沙。炎帝教耕,“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舜帝南巡,“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长沙在荆州境内,至今岳麓山还留有禹碑、禹迹蹊等胜迹。春秋时期长沙被纳入楚国版图,战国时已建城邑,为楚南重镇。秦始皇统一中国,设36郡,长沙郡名列其中。自此,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治所存世,历代相传。北魏人郦道元在公元520年秋天到了长沙,住月余,在《水经注》中写到了长沙。他的笔下,长沙为商船云集之所,水面广阔,商船云集,人声鼎沸,十分热闹和繁荣。

  5而从湖南全境看长沙,清人卞宝第做了很好的描述:“(湖南之地)以长沙一郡为抚治,卫内则资乎衡、宝、岳、常,捍外则恃乎辰、沅、永、靖,(长沙)居中控驭,远驾不劳。”按卞宝第的说法,长沙后来成为湖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很自然的事了。

  6三千载春秋几许;三千年云月几许;我要说,感谢三千年的人文给我的长沙辉煌瑰丽的赠予!

  1. 本文是从         、         、         等方面来介绍长沙。

  2. 文中第2段列举了一大批文学巨匠纷纷以长沙吟诗作赋的事例,这些文学巨匠这样做的原因是                   。

  3. 下列名称中不是长沙曾用名的是(    )

  a. 潭州                b. 青阳                c. 熊湘                d. 三苗

  4. 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采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提出了发展长沙、建设长沙的观点,表达了热爱长沙、亲近长沙的感情。

  b. 本文主要通过描绘长沙的美丽景色来抒发作者热爱长沙、亲近长沙的感情。

  c. 本文主要通过列举史实、引用史料来表现长沙人文积淀的厚重,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热爱长沙、亲近长沙的感情。

  d.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通俗,朗朗上口。

  (二)

  甲:岁月相积,白鹤梁刻上了19尾石鱼,题刻174段,计3万余字。与水文有关的题刻108段,记载了唐代之后共1200余年间72个枯水年份。白鹤梁题刻是世界江河水文记录最早之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惟一古代水文站”。石梁上还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白鹤、弥勒佛以及风格不同、甚为宝贵的历代文人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因此白鹤梁又被称为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水下博物馆。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乙:葛修润站起来:“我想耽误一会儿大家的吃饭时间,再谈谈白鹤梁的保护问题。”这位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老人,此刻面容极其凝重,“迄今为止,我们提出的白鹤梁保护方案,包括即将通过的这个方案,都不能改变白鹤梁被淹埋的命运。”他的语气沉重起来,“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原地保护白鹤梁责无旁贷。如果不能这样,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失职!”

  1. 甲段文字从表达方式看是                ,乙段文字是                。

  2. 甲段文字画线句主要使用          的方法,作用是                      。

  3. 甲段中加点字的词语是否可以删去?说说为什么?

  4. 解释词语。

  栩栩如生:                  责无旁贷:                  矍铄:

  5. 乙段主要从        、        、        等方面对葛修润进行了刻画。

  6. 说说葛修润“面容极其凝重”的原因是什么?

  7. “作为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原地……失职”这句话表意作用是什么?

  8. 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

  【试题答案】

  一. 略          

  二. a            

  三. b

  四. 1.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勇情景。

  2. 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想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情景,想到了今天这里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3. 对比。突出了变化,表现人们幸福安宁的生活,歌颂了英烈们勇于献身换来今天幸福生活的精神。

  4. 含意:写出了人民对英烈的敬畏、热爱、纪念之情。

  五.

  (一)1. 景观(或市景)名称的演变、历史变迁(或沧桑)、地位。

  2. 有感于长沙的秀丽山河和繁华市景(或被……吸引)  

  3. d          

  4. c

  (二)1. 说明;描写。

  2. 列数字,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白鹤梁的珍贵价值。

  3. 略。

  4. 略。

  5. 动作、神态、语言。

  6. 想到白鹤梁的未来,作为科技工作者身上肩负的责任。

  7. 表现了葛修润作为科技工作者勇于承担责任(为人民、为祖国负责任),热爱文物、热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

  8. 说明白鹤梁在水文、艺术方面珍贵的价值。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