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西门豹》这一课,自以为抓住了人物言行品悟了巧妙,亲历了文本,也感受了西门豹的聪明才智,用语之巧妙,从而吸纳了那种言外之意话中有话的语言魅力。可作业批下来,实感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完整地回答问题组织语言的本事欠缺,细想正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这一语言训练。
课后有这样一问题: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问了哪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文本中找找划划,同学们找得准,说得也头头是道,以为学生真正意义上懂了。可书面作业时,要求用简要的话写下来,好多同学是这样写的:
1、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样回事?
2、这话是谁说的?
3、新娘是哪儿来的?
4、那么漳河发过大水没有?
同学们的这些答案,我觉得不满意。诚然,在课文阅读中,同学们因为联系了上下文,直接划找出来是能够的。可是在练习中,是脱离了文本,这样的回答,就不够明确了。这使我想起,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是简单地处理了这些,没能从语言文字的训练角度,让孩子们说说。比如第一个问题:西门豹问老大爷是怎样回事?(什么怎样回事?)文中就有一句话:西门豹到了那里,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问他是怎样回事。就能够对这句话进行提炼概括训练:西门豹问老大爷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是怎样回事?也能够想象一下西门豹会怎样问,你来问一问。这样对于第一个问题就能够进行概括本事想象本事的培养以及进行完整明确的说话训练。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这话是谁说的?脱离了文本,也就显得不明确了,到底是什么话呢?能够抓住这,进行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组织训练。上文有老大爷说的话: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是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那里就有这话的资料,可引导点拨学生把这话(什么话)用简洁的语言说清楚:不给河伯娶媳妇,漳河就要发大水。
批改了学生练习后,我又花了点时间重新弥补我课堂的缺憾,感觉效果很好,学生兴趣盎然。我也从中感受到自我对学生的本事还是把握不太明确,没能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进行语言训练。实感语文教学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