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恐龙发现于缅甸北部,是否意味着缅甸北部恐龙化石群的存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https://img.51dongshi.com/20241012/wz/17921875652.jpg)
化石网报道:中国科学报(崔雪芹):在3月12日的一次发布会上,一个由中美加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透露,他们在缅甸北部的白垩纪琥珀中找到了一只有史以来最小的恐龙,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缅甸北部存在着恐龙化石群。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于《自然》杂志,论文题为《缅甸白垩纪蜂鸟大的恐龙》。
“这一新发现或许表明,我们找到了已知最小的中生代恐龙,它的体型甚至比蜂鸟还要小。这种名为眼齿鸟的生物,其尺寸和形态展示了全新的身体结构,并揭示了其代表的生态学意义。这一属新种恐龙的命名,是为了向最初发现并征集此标本的缅甸琥珀收藏家宽娅女士致敬。”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副教授邢立达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解释道。
邢立达副教授补充说,琥珀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恐龙时代小型脊椎动物的难得机会。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非禽类恐龙的存在,还让我们对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
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来自缅甸北部克钦邦的胡冈谷地。地质学家通过同位素测年法确定,这些琥珀形成于约9900万年前,属于白垩纪中期的早期阶段。
研究团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无损地获取被琥珀、皮毛和杂质所包围的完整头骨的高分辨率3D图像。经过努力,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黎刚研究员团队最终获得了隐藏在琥珀内部的头骨的高分辨率、高对比度3D结构。
邹晶梅研究员表示:“这是我曾研究过的最奇怪的化石。”通过头骨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一动物最有可能属于鸟类或恐龙。由于它同时拥有尖锐的喙和巨大的眼眶,这是脊椎动物中只有鸟类具备的特征,因此被归类为鸟类。
眼齿鸟的颧骨弯曲,眼睛从头部侧面凸出,拥有独特的视觉系统,在现生动物中未曾发现。此外,眼骨的开孔显示出它是一种白天活动的动物。尽管眼齿鸟的标本只有头部,分类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这一发现仍凸显了琥珀在揭示最小体型脊椎动物方面的潜力。
科学家们计划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在缅甸琥珀中寻找,希望找到更完整的个体,以揭开眼齿鸟的全部秘密。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