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回交育种

回交育种

2024-07-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七章 回交育种

 

教学内容:回交育种

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回交的遗传效应和回交育种步骤;重点掌握显性单基因、隐性单基因目标性状的回交转育的方法;回交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回交的遗传效应;回交育种中亲本及回交后代的选择;回交育种的其它用途。

教学难点:显性单基因、隐性单基因目标性状回交转育的方法。

 

一 回交育种的意义

1 回交育种(backcross breeding method):在两个亲本杂交的基础上,将其杂交后代再与亲本之一进行连续多次的杂交的育种方法。

2 回交育种的意义

(1)改良个别性状时特别有效。

(2)杂种优势利用中,不育系和恢复系的转育。

(3)用于远缘杂交,解决杂种不育和分离世代过长等问题。

(4)打破基因连锁,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

(5)选育近等基因系和多系品种。

二  回交的遗传效应

在回交杂合基因群体中,杂合基因型逐渐减少,纯合基因型相应地增加,纯合基因型变化的频率是(1-1/2r)n (n为杂种的杂合基因对数,r为回交的次数)。这点和自交群体是一致的。

    回交比自交达到纯合的频率快,控制某种基因型比率的效果要好。

三 回交育种方法要点

1 轮回亲本和非轮回亲本的选择

     轮回亲本是接受改良的对象,要求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有丰产潜力。应选用在当地栽培时间长,综合性状好的推广品种或最有希望推广的优良品种。

     非轮回亲本必须具有改进轮回亲本缺点所必需的基因,其他性状也不能有严重的缺陷。

2 回交后代的选择

(1)质量性状基因的回交转育

a 当被转移的目标性状为显性时

b 当被转移的目标性状为隐性时

(2)数量性状基因的回交转育

a 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的数目:

b 环境条件对目标性状基因表现的影响  

3  回交的次数

(1) 轮回亲本性状的恢复

     轮回亲本性状的恢复在不存在基因连锁的情况下,如果双亲间有n对基因差异,则回交t次以后,从轮回亲本导入基因的纯合体比率可按公式(1-1/2t)n计算出来。

     根据育种目标及亲本性状差异的大小,通常进行4—5次回交,即可恢复轮回亲本的大部分优良性状。

(2) 非轮回亲本的目标性状和不利性状连锁的程度:

      除去不利基因的速度,由目标性状基因和不利基因之间的重组值来决定。

      重组类型机率为: 1-(1-C)t   (C:重组率;t:回交次数)

(3) 严格选择有助于轮回亲本性状的迅速恢复,可以减少回交次数。

4  回交中所需要的植株数

四  回交法的运用

1 逐步回交法:即在同一回交方案中同时转移几个目标性状基因。

2 双回交法

 (1)若某性状的多基因分散在A和B两个品种内时,先将A和B杂交,并用其F1分别同轮回亲本A和B进行回交。

 (2)从每次回交后代群体中,选取具有轮回亲本优良性状的个体再进行回交数次。

 (3)最后一次回交后进行自交,育成两个品系,一个具有B品种优良性状的A品系,一个具有A品种优良性状的B品系。

 (4)将A和B两个品系杂交,再自交,就会育成优于双亲的改良品种。

3 聚合回交法

优点:在保持轮回亲本丰产性、适应性的基础上,同步改良抗病性、品质和丰产性。

五 回交育种法的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

1 应用价值:

(1) 既可保持轮回亲本的基本性状,又增添了非轮回亲本特定的目标性状。

  1. 育种群体比杂交育种所需的群体小,在回交育种过程中,主要是针对被转移的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所以可以利用温室、异地或异季加代以缩短育种年限。
  2. 有利于打破目标基因与不良基因间的连锁,增加基因重组频率,提高优良重组类型出现的机率。
  3. 用回交法育成的品种形态上与轮回亲本大体相似,在轮回亲本品种的推广地区容易为农民所接受。

2 局限性:

(1)如果轮回亲本选择得不恰当,则回交改良的品种往往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虽可以逐步回交法,但延长了育种年限。

  1. 往往仅限于由少数主基因控制的性状,至于改良数量性状则比较困难。
  2. 每一世代都需进行人工杂交,工作量很大。
  3. 目标基因可能存在多效性,或目标基因与不利基因紧密连锁仍是回交育种中需要克服的重大障碍。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