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养鸡技术
第一篇 蛋鸡饲养管理
一、育雏期饲养管理
(一)雏鸡选择
养鸡户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鸡种。在订购雏鸡前首先要对种鸡场进行考察,目前市场上的优良品种生产性能很接近,关键是看种鸡场对种鸡饲养管理水平如何。种鸡场之间差距很大,所以选种不如选场,对种鸡场要了解种鸡的日龄及免疫是避免免疫失败最好的办法(青年母鸡和老龄母鸡的后代免疫程序不同),所以购入的鸡雏必须来自于防疫严格、种鸡质量高、抗体水平高、出雏率高的种鸡场,并选择活泼、眼睛有神、大小整齐、腹部收缩良好、脐环闭合完全、无血迹且肛门干净的健康鸡雏。
(二)卫生消毒
1、进鸡前舍内的消毒 消毒是预防疾病的一项最有效措施。应采取的消毒程序是清扫、冲洗、药液浸泡和熏蒸,消毒后要空舍2周;进雏鸡前5天再一次熏蒸消毒,消毒要彻底,不留死角,要选用低毒高效的消毒药。
2、进舍后的带鸡消毒 带鸡消毒每周1~2次,消毒药要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3、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雏鸡10日龄后随着饮水和采食量的增加,排泄物也随之增多,有害气体如氨气和硫化氢等浓度提高。如果不及时解决,鸡将发生呼吸道、消化道及眼病等,严重者引起死亡。所以要注意舍内卫生,粪便要及时清理,并适当地通风换气,以保证雏鸡健康发育。
4、鸡舍门口设消毒池 消毒池要始终保持着有效的消毒药液;饲养人员进出一定要踏过消毒池,不要跨越;养鸡户之间不要相互到鸡舍参观,以免引起疾病的相互传染。
(三) 育雏环境
1、温度 育雏第一周温度要控制在33~ 35℃,以后每周温度降低2~3℃直到18~20℃为止。育雏舍温度切忌忽高忽低,要适时降温,并根据雏鸡分布状态来调整温度。
2、湿度 一般在10日龄前因舍内温度高、干燥、雏鸡的饮水量及采食量非常小,要适当地往地面洒水,将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随着日龄增加,鸡的饮水量、采食量也相应增加,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60%。14~60日龄是球虫病易发病期,所以注意保持舍内干燥,防止球虫病发生。
3、密度 1周龄时以每平方米50~60只、2~3周龄时30~40只、4~6周龄10~14只最好,保证密度合理的同时也要保证每只鸡的料位和水位充足。否则鸡只抢水、抢料、强欺弱的现象,造成鸡群整齐度低,严重影响以后生产性能的发挥。
4、光照 春季育雏,前三天23.5小时光照,4~7天18小时光照,8天以后按当地夏至昼长时间补充光照,到夏至以后自然光照,直到18周龄以后再按产蛋期逐渐补充光照。总之,育雏育成阶段光照时间应由长变短或保持恒定,绝对不能由短变长,以防过早成熟,影响蛋重和以后的产蛋量。
(四)饮水与开食
雏鸡入舍后,先饮水后开食,一周内忌用凉水,要求饮用18℃左右温开水。根据鸡的数量设置足够的饮水器具,且要分布均匀、以保证鸡只方便地饮到水。饮水中可加入5%葡萄糖和适量的仁得健及多维等,饮水后即可开食。雏鸡出壳后开饲时间最晚不要超过12~24小时,可以说开饲越早越好。一般每日喂料6次,随着日龄增长,到6周龄时减少到3次。常备清洁饮水,水质要符合卫生标准,饮水器要定期洗刷消毒。用水槽饮水一定要保持平稳、不漏水、不溢水。
(五)正确断喙
断喙是养鸡生产中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断喙不但可以防止啄癖发生,还可节约饲料5~7%。断喙要选择有经验的工人操作,如果断喙不当易造成雏鸡死亡、生长发育不良、均匀度差和产蛋率上升缓慢或无高峰等后果。断喙时间在7~10日龄较为合适。断喙要在鸡群健康状况下进行,以防更大的应激。,用断喙器将鸡上喙断去1/2,下喙断去1/3(指鼻孔到喙尖的距离)。断喙前后2天要在饮水中加入抗菌素和维生素K,起消炎和止血作用。断喙后要将饲槽中料的厚度增加,直到伤口愈合。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
育成期的目的是要培育出鸡体健康、体重达标、群体整齐,性成熟一致、符合正常生长曲线的后备母鸡。
(一)合理换料
饲料的更换要循序渐进,逐渐过渡以减少应激。如果鸡群体质较好,可采用“五五”过渡方法,即雏鸡料50%,育成前期料50%,混合喂饲1周后再改育成料;如果鸡群体质较差,可采用“三七”过渡方法,即雏鸡料70%,育成前期料30%,混合喂饲1周,再配合1周“五五”过渡,而后再改为育成料。每当饲料变更时都应有过渡期,不能突然变换饲料。
(二)体重和体型
1、体重:体重是充分发挥鸡遗传潜力,提高生产性能的先决条件。是为高产储备能量。育成体重可直接影响开产日龄、产蛋量、蛋重、蛋料比及高峰持续期。在后备鸡培育过程中,以前往往只重视育成期的成活率而忽视对体况、体重的要求。
据有关专家试验证明:当鸡群体重较标准体重低110g时,开产日龄较正常鸡群推迟5天;②低体重鸡群较标准体重鸡群22周龄平均蛋重低3.35%;③低体重鸡群72周平均存活率比标准体重鸡群低8.59%;④低体重鸡群比标准体重鸡群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少77天;⑤低体重鸡群较标准体重鸡群72周入舍鸡产蛋量低1.24kg/只鸡,蛋料比高0.24。
2、控制鸡群的体型
体型是指骨骼系统的发育,骨骼宽大,意味着母鸡中后期产蛋的潜力大。在育雏、育成前期小母鸡体型发育与骨骼发育是一致的,胫长的增长与全身骨骼发育基本同步。
3、定期称重测量
为了培育出标准后备鸡,育成期要对鸡群进行定期称重。方法:要每两周称测一次,每次抽测鸡群数的5~10%,随机取样,不能挑选。每次称测后要及时计算出实际的平均体重、胫长,并与标准体重和胫长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标准,如果实际体重和胫长达不到标准,要查找原因,加强饲养管理。对于超过标准的要暂不增加给料,保持现有给料量,切忌减料;对于低于标准的适当增加给料量,同时要适当增加饲料中粗蛋白质、钙磷和微量元素的给量,使鸡群充分发育,直达到标准为止。
(三)饲养方案
后备母鸡的饲养,传统上采用的是低成本饲养方案,也就是限制饲喂方案。青年母鸡的生长主要有四个高峰期,其中第一和第二生长期内的发育,主要是维持组织,如骨骼和内脏;第三生长期称为性成熟生长高峰,这一阶段增加的全部体重的40~70%是繁殖器官的生长;第四生长期据认为是由脂肪沉积构成。
(四)光照制度
育成期光照管理原则是光照时间保持恒定或逐渐缩短,切勿增加。
育成期常采用的光照方法有三种,即自然光照法、恒定光照法和渐减光照法。
自然光照法:此种方法为自然光照逐渐缩短使用。这期间不要人工补光。
恒定光照法:此种方法为自然光照逐渐延长时使用。查出本批雏鸡长到20周龄时当地日照时间,以此为标准,自然光照不足部分采用人工补光。
渐减光照法:从当地气象部门查出本批雏鸡到20周龄时的白天光照时间,再加上4小时,为1~4周龄的光照时间,5~20周龄每周平均减少15分,到20周龄时正好与自然光照长短相一致。育成期每天光照的总时数,一般不应低于8小时。光照制度要相对稳定,光照方案确定后,不应经常更换,要保持一定稳定性。
(五)环境条件
合理的温度、湿度及通风换气是育成鸡群生长发育的有利保障。育成鸡的初期要注意做好保温工作。鸡在转舍前,先将育成舍内温度升高,一般要高于原舍2℃,以免小鸡发生感冒。育成期舍内要保持干燥,及时清除粪便,做好舍内的通风换气工作。
(六)均匀度
均匀度是指鸡群发育是否整齐,它是品种生产性能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综合指标。鸡群的均匀度在10周龄时应至少达到70%,15周龄时至少要达到75%,18周龄时至少要达到80%,同时鸡群的平均体重与标准重的差异应不超过5%,这些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后备母鸡开产时的状况。后备鸡均匀度越高,鸡群开产后的产蛋高峰上的越快,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总的产蛋量越高。
提高均匀度的主要措施:定期称重,按大、中、小及时分群,对于发育差的、体重小的鸡增加饲喂空间和饮水空间;降低饲养密度,饲养密度是影响鸡群整齐度的关键。
三、蛋鸡产蛋期饲养管理
(一)开产前饲养管理
1、后备鸡适时转入产蛋鸡舍
(1)上笼日期:后备鸡转入产蛋舍时间在16~18周龄为宜,过早过晚都不合适,过早小鸡易从鸡笼中跑出来,过晚会使部分接近开产或已开产的母鸡由于转群产生应激,进而影响发育和产蛋量。
(2)入笼鉴定:上笼时应对育成鸡进行一次选择,上笼时应按体重发育情况分层、分群饲养、发育早的放在底层,发育晚且体重较轻的放在上层,同时淘汰体重过小、病弱残鸡。
(3)上笼前应做完免疫接种和驱虫工作。
(4)在上笼前、中、后3 天时间给鸡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缓解转群应缴。
(5)转群应在安静与暗光下进行,抓鸡动作要轻而准确,谨防损伤。
2、转群后进行换料与补光。18周龄-产蛋率达5%时要用预产期料,同时可增加光照。换料与补光依据是:
(1)18周龄体重达到该品种标准时即可换料,同时开始补光。
(2)18周龄体重虽未达到标准,却已有部分鸡开产,也应换料,但于一周后才开始补光。
正常情况下18周龄开始增加光照。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加光照的方法是:每隔一周一次性增加光照2小时,直至全天光照达16小时为止,这样增光不仅应激小而且利于产蛋。
(二) 产蛋高峰期的饲养管理
1、满足产蛋期营养需要
从开产到产蛋高峰是饲养蛋鸡的关键阶段。必须保证母鸡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产蛋母鸡每天摄入的营养用于鸡体重的继续增长、产蛋的支出、基础代谢和繁殖活动的需要。
调整饲养 调整饲养就是根据鸡在不同生理时期,对营养需要量不同的道理,依据饲养标准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以适应鸡的需要。调整饲养是解决营养性应激的重要措施,它可以保证鸡群的健康生长,减少营养代谢病,从而保证了鸡群充分发挥其遗传潜力,提高产蛋量,节约饲料,降低料蛋比,增加经济效益。
调整饲养方法:
(1)夏季盛暑,鸡采食量下降,直接影响各种营养成分的摄入量,因此要选用高浓度型日粮。
(2)在配合饲料中,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充足情况下,使用高能(高出标准5~8%),低蛋白(低于标准1%)左右浓度的日粮是有利的。
(3)蛋壳质量下降时,如产软皮蛋、破皮蛋、蛋壳薄时,要调整日粮中钙的含量和钙、磷的比例,注意增加维生素D的含量。
(4)当鸡群发生啄癖时,如啄羽、啄肛、啄趾、啄墙壁等,除应改善管理条件外,在饲料中适当增加粗纤维素含量。
2、创造适于高产的饲养环境
鸡舍内的适宜环境对于保证生产力的正常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每一个不适的饲养环境,诸如高温、寒冷、潮湿、噪声、空气污浊等,对产蛋鸡都是很大的应激因素。而每次应激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其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
(1)保证鸡舍内的安静
鸡舍内和鸡舍外周围要避免噪音的产生,饲养人员与工作服颜色尽可能稳定不变。
(2)常备清洁饮水
鸡的饮水质量一定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感官性状不得有异嗅、异味,不得含肉眼可见物,PH在6.4~8.0;细菌学指标大肠杆菌群1个/100ML 。此外要注意饮水器和水槽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细菌孳生。有条件安装乳头式饮水系统最好。
(3)产蛋期密度
因品种和饲养方式的不同而异。对于笼养密度有两种计算方法,分别为笼饲密度和舍饲密度。前者指鸡在笼内的饲养密度,后者指蛋鸡在鸡舍内的饲养密度。我国蛋鸡笼饲密度为每平方米15~25只,舍饲密度(以3层全阶梯蛋鸡笼为例)是每平方米10~14只;国外条件好的笼养密闭式鸡舍,笼饲密度是每平方米25~30只。密度过大,在生产中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应引起饲养者注意。
(4)光照 产蛋期的光照原则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从18周龄开始,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然后采用恒定法固定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持续到产蛋期末,尤其产蛋高峰期不能随意变动、减弱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于开放式鸡舍,受自然光照影响,鸡舍的光照时间应尽量接近最长的自然光照时间,不足部分用人工光照补充。产蛋鸡光照时间应恒定在16~17小时,光照强度,白壳蛋鸡每平方米2瓦灯光,褐壳蛋鸡每平方米3瓦灯光(灯与灯距离3米,灯与地面距离2~2.4米)。
灯光设计要求是:灯距小,灯泡小,瓦数小,光线均匀,照度足够。灯泡在舍内分布的大致规定是:一般灯泡距地面高度为2.0~2.4米,灯泡之间的距离是其高度的1.5倍。舍内如果安装2排以上的灯泡,各排灯泡要交叉排列,以便可使光线分布较均匀。笼养鸡要注意将灯泡设置在两列笼中间上方,以便灯光射至料槽、水槽。人工补光开灯时间保持稳定,忽早忽晚地开灯或关灯都会引起部分母鸡的停产或换羽。有条件鸡场光照时间控制最好用定时器,光照强度用调压变压器,并经常擦拭灯泡,保证其亮度。
(5)、温度、湿度和通风
① 温度 温度适宜是保持产蛋率平稳和节省饲料所必需的,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鸡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致使产蛋量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并影响蛋壳质量。鸡对温度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产蛋鸡适宜温度约为13~27℃,最佳温度为18~23℃,尽量使环境温度控制在不低于8℃和不超过30℃。舍温要保持平稳,不突然变化,忽高忽低,更不要有贼风侵入。冬季注意保温,夏季要采取相应防暑降温措施。如屋顶加厚或涂白,环境绿化,植树遮荫;地面屋顶喷水降温,安装排风扇、加大通风量。日粮中增加多维素给量、特别是维生素C的给量,要达日粮0.1~0.2%。
② 湿度 鸡舍内湿度来源于鸡群呼出的气体,粪便蒸发的水分,水槽内蒸发的水分和大气中原有水分等。产蛋鸡的最佳相对湿度为55~65%,夏季可在鸡舍过道中洒水以增加空气湿度,秋冬季湿度偏高时可加大排风量,以降低空气中水蒸汽 含量,需要强调地是一年四季都应尽量降低鸡粪中的含水量,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湿度,也能防止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产生挥发。
③ 通风 通风时要根据鸡舍内的温度、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空气中氧气含量及空气气流等适当掌握。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通风速度对饲料消耗整个产蛋期性能的影响都很大。适当的通风有助于提供良好的环境,可获得最高的产蛋量。对于开放式鸡舍的通风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提供新鲜空气;排除废气;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排除灰尘。在以上这五点中,关键是第三点。
对密闭式鸡舍多采用纵向通风,湿帘降温的方法。对舍内空气要求,二氧化碳控制在1500mg/m3,硫化氢控制在10mg/m3以下,氨气控制在15 mg/m3。鸡舍内空气中灰尘控制在4 mg/m3以下,微生物数量在25万/ m3以下。
(三)蛋鸡日常管理
1、观察鸡群
观察鸡群的目的在于掌握鸡群的健康与食欲等状况,挑出病鸡,捡出死鸡,以及检查饲养管理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1)挑出病鸡 每天均应注意观察鸡群,发现食欲差,行动缓慢的鸡应及时挑出并进行隔离观察治疗;如发现大群突然死鸡且数量多,必须立即剖检,分析原因,以便及时发现鸡群是否有疫病流行。每日早晨观察粪便,对白痢、伤寒等传染病要及时发现;每天夜间闭灯后,静听鸡群有无呼吸症状,如干、湿啰音、咳嗽、喷涕、甩鼻,若有必须马上挑出,隔离治疗,以防传播蔓延。
(2)挑出停产鸡 停产鸡一般冠小萎缩,粗糙而苍白,眼圈与喙呈黄色。主翼羽已脱落,耻骨间距离变小,耻骨变粗者应淘汰。对于一些体重过轻,过肥和瘫痪,瘸腿的鸡也应及时淘汰。如发现瘫鸡较多要检查日粮中钙、磷及维生素D3含量与饲料的搅拌情况等。
(3)应经常观察鸡蛋的质量 如蛋壳,蛋白、蛋黄浓度,蛋黄色素,血斑,肉斑蛋,沙皮蛋,畸型蛋,尤其是蛋大,破蛋率高等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4)随时观察鸡的采食量情况,每天应计算耗料量,发现鸡采食量下降应及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
(1)保持舍内清洁卫生.每天至少清粪一次,寒冷季节要在中午换气时清粪,以便及时排出氨气。
(2)保持舍内干 燥,饮水系统要经常检查,饮水器不要漏水和溢水。
(3)灯泡要每周擦一次,坏灯泡及时更换,以保证应有的照度。
(4)工作人员在舍内动作要轻,不要有特殊音响,尽量避免引起鸡群的骚动。
3、认真按时完成各项作业,每天的开关灯时间,喂料喂水、捡蛋、清粪等工作应按规定的作业时间准时进行与完成。
4、捡蛋 捡蛋时间固定,每日上午、下午各捡一次(产蛋率低于50%,每日可只捡一次)。捡蛋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破损,破蛋率不得超过3%。鸡蛋收集后立即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消毒后送蛋库保存。
5、蛋鸡舍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蛋鸡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上班时间鸡舍内不得无人,对鸡出现的不正常死亡,如啄死、卡死、压死、打针用药不当致死以及病鸡未及时挑出治疗,死在大群中等,均属值班人员的责任事故,均应受到批评或经济处罚。值班工作人员值班期间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搞好舍内外卫生。舍内顶棚、墙壁、梁架、门窗等应保持无灰尘、无蛛网;铲净、清扫走廊上的鸡粪;鸡笼、承蛋网每周扫一次,走廊每次喂料后要清扫,鸡舍工作间、更衣、消毒间每天清扫两次,鸡舍周围环境,每周彻底清扫一次;每月全场大消毒一次。
第二、管理维护好本车间的设备。对工具、上下水管道、风机、照明、鸡笼等设备,应经常保持良好状态,有故障应及时排除,不得“带病”运转,使用设备,应遵守操作规程;以免造成事故和伤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已维修保养设备用具,并防止丢失和损坏。
第三、倒班时应做好交接班手续工作。下班前应逐项、细致、准确的填写好值班记录,如光照时间的变更、测鸡体重、接种疫苗、投药情况、鸡群健康状况等,都应详细填写,交接班时,除交代鸡群状态、设备损坏、病鸡治疗作其主要办的事项外,交班人员还应该把当日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饲养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等在值班记录上签名,以示负责。
第二篇 肉仔鸡饲养管理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择优良品种是肉鸡生产的首要任务,现代肉鸡以饲养快速生长型(即快大型)为主,约占社会饲养量的90%,饲养49天,体重达2.0千克,料肉比为1.9—2.1:1.现介绍两种分布面广、饲养量大的品种。
二、鸡舍选择
(一)鸡舍的布局
鸡场的布局应该科学合理。专业性肉仔鸡场,采用“全进全出”制饲养肉鸡,环境比较干净,布局也比较简单。因为不养种鸡没有孵化室。在布局和规化时,主要考虑鸡群的防疫卫生和安全,同时还要保证非生产区和生活区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尽量避免交叉污染。因此应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将非生产区,生活区设在上风向,生产区设在下风向,生产区的净道与污道必须合理而又严格分开,入口处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和消毒池,供进入生产区的人员更衣、消毒用。
(二)鸡舍的类形
鸡舍按其形式可分为开放式鸡舍、密闭式鸡舍、简易式鸡舍三种类型,饲养者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供电情况、本身的经济实力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鸡舍。
1.开放式鸡舍
这种鸡舍也称有窗鸡舍或普通鸡舍。其特点是四面有墙,南北有窗,南窗大、北窗小,一部分靠自然通风、自然光照,一部分靠人工通风、人工光照。目前我国饲养肉鸡绝大多数采用这种鸡舍。这种鸡舍的优点是造价低,结构简单,适用于一般肉鸡场和专业户使用。缺点是利用自然通风、自然光照,舍内环境条件很不稳定,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很大,不利于鸡群的生长发育。
鸡舍的建造要科学合理。地面最好是水泥地面,而且要求高出舍外,坚实、耐久、防潮、平坦、不滑,易于清扫、消毒。墙壁一般采用砖或石垒砌,墙外用水泥抹缝,墙内用水泥和白灰挂面,在墙壁的下部有1米高的水泥裙,以便防潮和冲洗,并且要求坚固、耐久、保温隔热性能好、耐水、耐冻,便于清扫和消毒。房顶由房架和房面两部分组成,房架可用钢筋、木材或钢筋混凝土制成。房面直接防风雨、隔辐射,材料要求保温隔热性能好,一般用瓦、石棉或苇草做成。房顶分为“人”字型、拱型和平顶型,“人”字型隔热通风性能相对比较好,特别是吊棚后隔热性能更好。鸡舍的跨度一般为10~12米,净宽8~10米,过宽不利于通风;长度可根据饲养规模、饲养方式、管理水平等诸多具体情况而定。鸡舍的高度是檐高2.5~3米;鸡舍的门高为2米并设在两头,宽度以便于生产操作为准,一般单扇门宽1米,双扇门宽1.6米左右;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一般为1:10~15为宜,而且南北两窗的下面设有供通风换气用的百叶窗,这种百叶窗一般夏季开放,冬天关闭。
2.密闭式鸡舍
这种鸡舍也称无窗鸡舍,或叫控制环境鸡舍。其特点是鸡舍无窗(只备有应急窗)或完全封闭,鸡舍内的小气候完全通过各种设施控制和调节,以适应鸡体的生理需要。这种鸡舍的优点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为鸡群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鸡群的生长发育;缺点是耗资较大,对电的依赖性很大,饲养技术要求严格。适用于大规模肉鸡生产和寒冷地区。
3.简易鸡舍
塑膜暖棚简易鸡舍:这种鸡舍,山墙及后墙用土坯或干打垒(有条件可用砖墙),山墙一侧开门,房顶搭成单斜式,前面用竹片、立柱等做成拱架,上面覆盖塑膜,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开揭塑膜。这种鸡舍优点是省钱,适用于规模小,资金缺乏的养鸡户;缺点是舍内昼夜温差较大,冬季湿度大,管理比较困难。
闲置旧房改造的鸡舍:这种鸡舍即是把闲置的房屋进行修整,形成类式开放式的鸡舍。适宜农户小规模饲养,育雏时可先隔开一个小空间,随日龄的增长,再逐步扩散至整个鸡舍。
三、设备选择
(一)喂料设备
1.喂料盘:又叫开食盘。用于1周龄前的雏鸡,是塑料和镀锌铁皮制成圆形和长方形的浅盘。盘底上有防滑突起的小包或线条。以防雏鸡进盘里吃食打滑或劈腿。每盘可供80~100只雏鸡使用。若饲养数量少,可用塑料薄膜或牛皮纸代替开食盘。
2.喂料桶:又叫自动喂料吊桶。适用于2周龄以上的肉鸡。料桶有塑料和镀锌铁板两种。饲料装入桶内,便可供鸡自由采食,鸡边吃料,饲料边从料桶落向料盘。其规格有3种,一般选择5千克容量的桶即可。每个桶可供50余只鸡自由采食用。
3.喂料槽:用木板或镀锌铁板自制而成的长方形槽。槽的上方加一根能转动的横梁,以防鸡只进入槽内或站在槽上,弄脏饲料。饲槽的长度一般 为1.0~1.5米,每只鸡占有5厘米左右的槽位。
(二)饮水设备
1.塔形真空饮水器:适用于2周龄前雏鸡使用。这种饮水器多由尖顶圆桶和直径比圆桶略大一些的底盘构成。圆桶顶部和侧壁不漏气,基部离底盘高2.5厘米处开有1~2个小圆孔。利用真空原理使盘内保持一定的水位直至桶内水用完为止。这种饮水器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清洗消毒容易。它可用镀锌铁皮、塑料等材料制成,也可用大口玻璃瓶制作。有1.5千克和3.0千克两种容量。适用于一般肉鸡场和专业户使用。
2.普拉松自动饮水器:适用于3周龄后肉鸡使用,能保证肉鸡饮水充足,有利于生长。每
个饮水器可供100~120只鸡用,饮水器的高度应根据鸡的不同周龄的体高进行调整。
3.槽形饮水器:这类饮水器一般可用竹、木、塑料、镀锌铁皮等多种材料制作成“V”字形,“U”字形或梯形等。“V”字形水槽多由铁皮制成,但金属制作的一般只能使用3年左右水槽腐蚀漏水,迫使更换水槽,而用塑料制成的“U”字形水槽解决了“V”字形水槽腐蚀漏水的现象,而且“U”字形水槽使用方便,易于清洗。梯形水槽多由木材制成。农村专业户有的直接用竹筒作成水槽 。水槽一般上口宽5~8厘米,深3~5厘米。槽上最好加一横梁,可保持水槽中水的清洁,尽可能放长流水。每只鸡占有2~2.5厘米的槽位。另外水槽一定要固定,防止鸡踩翻水槽造成撒水现象。
4.乳头式饮水器:这种饮水器已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使用乳头式饮水器可以节省劳力,并可改善饮水的卫生程度。但在使用时注意水源洁净、水压稳定、高度适宜。另外,还要防止长流水和不滴水现象的发生。这种饮水器由于成本高一般肉鸡场和专业户很少使用,
(三)增温设备
1.煤火炉供温:在室内砌烟道或架烟筒,生炉火直接供温。这种供温方法,既经济保温,性能也好。是一般肉鸡场和专业户经常使用的方法。但在使用时由于舍内生火消耗大量氧气,因而必须处理好保温和通风的关系,防止肉鸡腹水症等疾病的发生。另外,在育雏阶段如果是冬季或早春可在室内建1,5米左右高的塑料保温棚,防止热量的散发,形成局部温暖小气候。面积根据育雏数量而定,棚内用砖砌烟道,使其一端连接煤火炉,另一端连接烟筒,棚的适当位置留有1~2个出入口,便于饲喂和清扫粪便。但要特别注意防止烟道漏气,避免雏鸡煤气中毒,因而应经常检查烟道使处于完好状态。
2. 保温伞:保温伞是育雏的常用设备。保温伞有铁皮和玻璃钢两种,它可根据雏鸡的日龄进行人为控制温度,满足其生长需要。每个伞800~1200瓦,可供 500~600只雏鸡使用。
3. 红外线灯泡:利用红外线灯泡散发的热量供暖,通常用250瓦红外线灯泡、可数个连在一起。悬于离地面35~45厘米高度,具体高度可以调节,室温低时灯泡低些,反之则高些。每盏灯可育雏100~200只。
(四)通风换气设备
开放式鸡舍靠门和窗自然通风即可。一般通过合理布置门窗,开设通风天窗,可增强鸡舍的自然通风效果,目前广泛应用的通风装置均比较简单,进气孔的设计,多采用间接进气法,即在迎风面墙上装置百叶窗或用细孔网眼布遮围以调节风速,排气孔的设计可在鸡舍顶部安装活动式天窗,或安装一个类似烟筒的排气孔。夏季为了加大通风量,可在窗子上安装几个排风扇,若是宽度过大的鸡舍,最好实行机械通风,在墙上(山墙或北墙)安装轴流式风机,风机的数量应根据鸡舍饲养鸡数详细计算。
(五)消毒设备
舍内地面、墙面、屋顶及空气的消毒多用喷雾消毒和熏蒸消毒。喷雾消毒采用的喷雾器有背式、手提式、固定式和车式高压消毒器,熏蒸消毒采用熏蒸盆,熏蒸盆最好采用陶瓷盆或金属盆,切忌用塑料盆,以防火灾发生。
(六)饲养用具
秤(用来称量饲料和鸡体重)、铁铣、笤帚、叉子、水桶、刷子、水枪等清洁卫生用具,而且应做到每舍一套,不要串用。
四、饲养方式选择
垫料平养就是在鸡舍地面上铺10~15厘米厚的垫料,定期更换或中间不更换,待一批鸡饲养结束后一起清除的饲养肉鸡方式。此方式适于垫料来源容易的地区,垫料可因地制宜选用麦秸、稻草、稻壳、玉米秸、刨花、锯末、沙子等,并且要求松软、吸水性强、无霉变,长短以5厘米左右为宜。
这种方式优点是设施简单,投资少,鸡胸腿疾病少,适用于农村家庭饲养。缺点是鸡只与粪便、垫料接触,易感染消化道疾病、球虫等病,饲养密度小,劳动效率低。另外,应用这种饲养方式对饮水器周边过于潮湿的垫料注意随时更换。
网上平养就是在离地面一定高度搭设支架,在支架上放上木条网垫、竹片网垫、金属网垫或塑料网垫而饲养肉鸡的饲养方式。
网架的高低可根据鸡舍跨度的大小和举架的高低自行设计。一般举架低的网高可设为60~100厘米,举架高的网高可达100~150厘米,高网饲养有利于粪便的清除,既减轻了作业强度,又保持了舍内空气新鲜。
网垫的选择要根据饲养户的实际情况而定。木条网垫、竹片网垫可就地取材进行制作,成本相对比较低,使用寿命也比较长。但是这种网垫在制作过种中要精细、平整、避免木刺和竹刺刺伤鸡的足底,影响生长发育和肉鸡产品质量。铁丝网垫最好选用纺织型,不得有铁刺,锈蚀损坏的要及时更换。弹性塑料网垫是最理想的,这种网垫柔软有弹性可减少腿病和胸囊肿,提高产品质量。
网上平养优点是由于鸡粪通过网眼落到地面上,使鸡只不与粪便接触,可减少疾病的发生,节省垫料,提高饲养面积5O%,劳动效率较高。缺点是网床投资较大、对供温要求高。
笼养就是把肉鸡饲养在笼内。笼养可分为阶梯式和叠层式两种。
笼养优点是,和平养相比可提高1倍饲养量,提高了鸡舍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重快,耗料少,降低抗球虫病的费用,节省垫料费用,清洁卫生,便于公母分群饲养,实行科学的管理。缺点是由于饲养密度大,需要良好的通风设备和较高的饲养管理技术。另外,鸡笼投资大,由于目前尚没有理想肉鸡笼具,容易发生胸腿疾病,影响产品质量。随着鸡笼材料和结构的改进,采用有弹性的塑料箱底,将会大大降低肉鸡胸腿病的发病率。笼养肉鸡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五、养好肉仔鸡的基本条件
(一)温度
温度是肉仔鸡正常生长发育的首要条件。育雏给温的原则是:前期高,后期低;弱雏高,强雏低;小群高,大群低;阴雨天高,晴天低;夜间高,白天低。温度的变化,应根据日龄增长与气温情况逐步平稳进行,绝不可忽高忽低变化无常。开始温度较高,不能与孵化出雏的温度相差太大,否则雏鸡不适应,团缩打堆不愿活动,更不会采食,无法正常生长。一般1~2日龄育雏温度(鸡背高度或网上5厘米高度)为34~35℃,舍内温度27~29℃。以后每周降低3℃,到第5周温度降至21℃左右,以后即保持这个温度。在降温的过种中一定要保持均衡降温,另处还要考虑天气情况,降温速度太慢不利于羽毛生长;降温速度太快雏鸡不适应,生长速度降低,死亡增加。
育雏温度是否适宜,主要看鸡群的行为表现,不能单凭温度测量,主要根据雏鸡的行为表现加以适当调整,做到看雏施温。
温度适宜时,雏鸡活泼好动,精神旺盛,叫声轻快,羽毛平整光滑,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粪便多呈条状,饱食后休息时,在地面(网上)分布均匀,头颈伸直熟睡,无奇异状态或不安的叫声,鸡舍安静。
温度低时,雏鸡行动缓慢,集中在热源周围或挤于一角,并发出“叽叽”叫声,生长缓慢、大小不均。严重者发生感冒或下痢致死。
温度高时,雏鸡远离热源,精神不振,趴于地面,两翅展开,张口喘息。大量饮水,食欲减退,高温会导至热射病致雏鸡大批死亡。
(二)湿度
雏鸡对湿度的要求不象温度那样严格,适应范围较大。湿度控制原则是:前高后低。一般前10天的相对湿度应保持60~70%,后期50~60%。要定期打开门窗、进排气口,开动风机排出湿气。严格管理舍内用水,垫料平养要经常更换水槽周边的垫料,使其充分吸收水分,防止病源菌和寄生虫的繁殖。
同时掌握好湿度与温度的关系。防止低温高湿、高温高湿以及高温低湿带来的危害。低温高湿,鸡舍内又潮又冷,雏鸡容易发生感冒和胃肠疾病;高温高湿,鸡舍如同蒸笼,鸡体热不易散发,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抵抗力减弱;高温低湿,鸡舍燥热,雏鸡体内水分大量散失、印黄吸收不良、绒毛干枯变脆、眼睛发干,易患呼吸道疾病。
(三)通风换气
由于肉鸡采用高密度饲养,生长速成度快,代谢旺盛,吃食多,排泄多,易产生大量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造成舍内空气潮湿污浊,以致降低肉鸡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严重者将会影响肉鸡的健康,产生慢性缺氧性疾病,甚至引起死亡。因此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格外重要。
一般情况鸡舍要求:氨气不超过0.002%,硫化氢不超过0.005%,二氧化碳不超过0.2%。可根据人的感觉来判定,即人进入鸡舍不感到憋气和刺鼻为宜。加强通风是改善舍内环境条件的主要措施。通风方式可采用活动天窗式自然通风,也可在鸡舍山墙的一侧安装排风扇进行纵向通风,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保证空气新鲜。一般在第1、2周龄以保温为主适当注意通风,3周龄开始增加通风量,4 周龄以后以通风为主,冬季利用中午时间通风,氨气浓度过高时先升温后通风。其次,在举架高的鸡舍可采用高床网上饲养方法(网与地面距离150厘米),拉大鸡与粪的距离,使鸡粪能够做到定期清理,减轻鸡粪对舍内环境的污染。
(四)光照
连续光照:这种光照是肉鸡饲养的传统光照方法,其目的是让鸡最大限度地采食饲料,从而获得最高的生长速度,达到最大的出栏体重。其光照原则是时间不宜过长,光照不宜过强,只要能保证看到饲料、饮水和有足够的采食、饮水时间即可。一般是前2天采用24小时光照,目的是使雏鸡在明亮的光线下增加运动,熟悉环境,尽早饮水、开食。3天后23小时光照,1小时黑暗,目的是适应突然停电,以免引起鸡群骚乱。从第2周起,白天利用自然光照,夜晚在吃料和饮水时开灯。肉鸡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随着日龄的增加在减弱,一般前一周采用较强的的光照,目的是熟悉环境,有利于活动、采食和饮水,以后降低照度,限制活动量有利于增重,也可减少或防止啄癖的发生。光照控制一般是2米高度吊一个加罩灯泡,灯间距3米,第1周采用40W的灯泡,第2周以后改用15W灯泡即可满足需要。这种光照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五)密度
现代“ 饲养密度”的完整概念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单位面积养鸡数量,二是每只鸡占的料槽位置,三是每只鸡占的水槽位置。饲养密度因饲养方式、饲养日龄不同而不同。一般地面平养0~4周龄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0~25只;5~8周龄每平方米10~12只,网上饲养比地面平养可增加50%,笼养比地面平养增加约1倍。每只鸡占的料槽位置是5厘米,每只鸡占的水槽位置是1.5厘米。
六、饲养管理要点
(一)进雏前管理要点
1.鸡舍及设备的检查、安装与维修
鸡舍应保持良好的保温性能,不透风、不漏雨、不潮湿。无论是新建鸡舍,还是养过鸡的旧舍,在进鸡之前都要对鸡舍的门窗、屋顶、墙壁等进行检查和维修,堵塞门窗缝隙鼠洞,特别注意防止贼风吹入。
饲养设备应充足完好。对饲养设备应进行认真的安装、检查和调试,发现有破损的及时修复或更新。尤其对破损的网垫要及时修理,以防刺伤雏鸡。网上平养要安装棚架、塑料网和护围,挂好温度计和湿度计,安装好食盘和饮水器,并且要求数量充足、高低合适、布局合理。采用保温伞育雏的将保温伞安装在适当位置,离地45厘米,伞外围60~150厘米处安装护围。护围可用镀锌铁板、胶合板、铁丝网均可。装好后,逐个检查设备的完好性,再进行反复调试。采用炉子、烟道育雏的,应事先搭好并试烧2~3天,看其能否达到要求温度。有否倒烟、漏烟现象。如果使用排风扇、热风炉等均要事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以免造成经济损失。
2.鸡舍的清理与消毒:其程序是搬运、清扫、冲洗、喷洒、熏蒸。进鸡前2周,将饲养设备搬到舍外,彻底清除鸡舍粪便和垫料,并移除距鸡舍1.5公里以外的地方。清扫墙壁、天棚等处灰尘,然后用高压自来水喷雾器冲洗地面和墙壁等处和所有饲养设备。待晾干后用2%火碱溶液喷洒墙壁和地面,有条件的地方可用火焰消毒器消毒,把地面和墙用火烧一遍,杀死各种病原微生物。饲养设备先用消毒药水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2~3次。如果采用垫料平养,应在地面风干后铺上10厘米左右厚的新垫料。在进鸡前的5~6天,对鸡舍、设备、用具以及垫料进行熏蒸消毒。熏蒸前要将通风口堵严,保持鸡舍密闭,熏蒸时间不可少于24小时。熏蒸方法是在鸡舍中间过道每隔10米放一个熏蒸盆,按鸡舍每立方米用高锰酸钾21克,福尔马林42毫升的用量,先将高锰酸钾放在熏蒸盆内,再加入等量清水,用木棒搅拌至湿润,然后,从距舍门最远端的一个熏蒸盆开始依次倒入福尔马林,操作时,速度要快,以防呛人。出门后立即把门封严,熏蒸24小时后,打开门、窗、出气孔或开动风机,将烟味排净。为提高消毒效果,最好在消毒时使鸡舍温度达到20℃以上,相对湿度70%左右。将消毒后的鸡舍封闭,不准随便进入,以防重新污染。
3.预热试温
接雏前2天要安装好育雏增温设备,并进行预热试温工作,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并检查能否恒温,以便及时调整。无论采取何种饲养方式,温度计均挂在离床面5厘米高的位置,记录舍内昼夜温度变化情况,要求舍内夜温达到32℃,白天温度达到31℃,经过2个昼夜测温,符合要求后即可放入雏鸡进行饲养。
4.备足饲料与垫料:在进雏之前要备好整个饲养期的全部配合料,饲料的选择要注意选市场占有量大,质量信得过的产品。自行配制饲料要准备好各种饲料原料,以确保饲养期内供应及时,质量可靠。具体用料量按每只肉仔鸡全程(0~7周龄)5千克配合饲料估算。采用垫料平养的,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清洁卫生、干燥柔软,灰尘少、吸水强的优质垫料,绝对禁止使用发霉的垫料。垫料的用量可按每平方米地面4~6千克准备,以满足日常铺垫和更换时用。
5.准备疫苗和药品:根据本批养鸡数量准备各种疫苗,通常肉仔鸡主要用鸡新城疫、法氏囊、支气管炎等疫苗,可按免疫程序准备。将购入的疫苗放在冰箱中贮藏。消毒药常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来苏儿、火碱、新洁尔灭、次氯酸钠、乙醇、生石灰等,这些药根据其作用交替使用。此外,还要准备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呼吸道有关疾病的常用药物。
(二)雏鸡管理要点
1.雏鸡选择
品种选择:要选择生长快、成活率高、饲养时间短、饲料转化率高、品质好、屠宰后胴体美观的优良品种。
场家选择:购买雏鸡一定从有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信得过的种鸡场购买。这些种鸡场种鸡来源清楚,饲养管理严格,出售的雏鸡一般都是合格的。
质量选择:主要通过观察外表形态,选择健康雏鸡。高质量的雏鸡应具有下列特征,大小均匀一致、反应灵敏、性情活泼、无畸形、无脐带闭合不良和脐带感染的症状。可采用“一看、二听、三摸”的方法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