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 | 四(4)班 | 课 题 |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
主备教师 | 胡梦玲 | 副备教师 |
| 上课时间 | 2014 年 12 月 8日星期 一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认识并掌握课后生字 | ||||||||
过程与方法 | 小组合作,自助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树立为祖国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伟大志向 | |||||||||
教学重点 |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背景 | |||||||||
教学难点 | 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 |||||||||
教具准备 | 生字卡片 多媒体 | |||||||||
教法运用 | 默读法 讲授法 | |||||||||
学法指导 |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 |||||||||
基本环节 |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导入 新课 (检查预习) |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生答 3、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学习回顾思考,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名人 |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 |||||||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 |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小组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 |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自由读课文,划出课后的生字,然后小组交流怎么记住字音字形,理解字义 | 学习课后的生字,会组词,并知道重点词语的意思 | |||||||
基本环节 | 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 | 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 | 教学意图 | |||||||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 (四)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 小组交流汇报,并请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写字音,组词,其他同学认真看黑板,当小老师,帮他们改一改是否写对了 | 学习生字,字音,对重点,难点字词重点指导 | |||||||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 | 比一比再组词 旁( ) 租( ) 震( ) 帝( ) 祖( ) 振( ) | 拿出稿纸自己在稿纸上做一做,然后再请同学上台交流 | 巩固生字词,区别形近字 | |||||||
课 堂 小 结 (梳理归纳)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12岁的周恩来刚来到沈阳,感受到“中华不振”在一次修身课上,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认真倾听,总结反思自己 | 总结全文, | |||||||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 |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 |||||||||
1 抄写本课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帝 义 伯 租 振 范
闯 凡 巡 嚷 妇 惩 |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