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方便面中肉滋味的方法
在方便面中使用,能提高底味的产品有:
在介绍以上产品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些常用的名词解释
1912年,L.C.Maillard 发现了发生在氨基酸与还原糖之间的非酶褐变反应(后称Maillard反应),1953年Hodge对该反应的机理提出的解释。在该反应中有大量的呋喃、吡嗪、噻吩等小分子化合物生成,这些化合物赋予了各种食品独特的香气。
例如:葡萄糖与不同氨基酸之间的混合搅拌加热发生的气味,请看下图:
名称 温度 | 100℃ | 180℃ |
精氨酸 | 爆玉米味 | 焦砂糖味 |
苏氨酸 | 巧克力味 | 焦臭味 |
脯氨酸 | 焦蛋白味 | 面包味 |
丙氨酸 | 肉香味 | 焦香味 |
半胱氨酸 | 肉香味 | 焦香味 |
我们知道,在酱油和熟猪肉都不存在三硫杂戊环,在不同条件下,炖猪肉中酱油对三硫杂戊烷和噻啶生成在不同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化合物 | 质量 分数 % | |||
A | B | C | D | |
反-3,5-二甲基-1,2,4-三硫杂戊烷 | 0.7 | 1.8 | 4.3 | 5.3 |
顺-3,5-二甲基-1,2,4-三硫杂戊烷 | 1.3 | 2.2 | 3.3 | 5.5 |
噻唑 | 42.9 | 44.9 | 41.1 | 27.2 |
烹壬条件:A、猪肉在2.5%酱油和27.5%水中被煮熟
B、猪肉在5%酱油和25%水中被煮熟
C、猪肉在7.5%酱油和22.5%水中被煮熟
D、猪肉在10%酱油和22.5%水中被煮熟
一般以自然界中固有的原料,用物理性、化学性、酶法等提取方法经浓缩、干燥而制成的产品。其呈味主要靠被提取的自然物质本来的成分。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性,也就是热水提取法。物理抽提法的方法工艺如下:
主原料→选料→清洗→碎成小块→抽提→过滤→除脂肪→浓缩→杀菌→冷却→包装→成品
主要产品为:纯肉粉、骨粉、骨汤、HVP、酵母精、蔬菜粉、食用菌类、水果粉等。
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是一种蛋白质,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酶学做为一门科学起始于19世纪,最近50年中取得飞速发展,近年来基因工程的突破性成果应用于酶生产菌种的改良工作后,更使酶制剂工业跨上了新的台阶。
通过酶的作用过程,把底物(例如,肉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具有特殊风味的氨基酸、小肽、肽分子等物质的过程称为酶解。
在世界范围而言,在酶制剂这个产业中的总产量,有55%是水解酶,主要用于焙烤食品、酿酒、淀粉加工、酒精等。35%是蛋白酶,主要用于食品洗涤剂、动植物蛋白、制革、乳品行业。
酶解的工艺:原料→清洗→预处理→酶解→过滤→浓缩→干燥→包装
一般产品分为:牛肉呈味料、鸡肉呈味料、猪肉呈味料、海鲜呈味料等几大类。
例:牛肉呈味料的生产配方,请看下图:
原料名称 | 含量 | 反应温度 |
牛肉抽提物 | 60% | 115~120℃ 反应时间5小时 |
增味剂 | 10% | |
盐 | 12% | |
白糖 | 5% | |
辛香料 | 0.6% | |
氨基酸 | 1.4% | |
葡萄糖 | 1.2% | |
玉米淀粉 | 10% |
产品状态为粉状态、颗粒均匀,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色泽为淡黄色或棕色,香气及口味纯正,不易吸潮结块,提供基本肉香和肉感,提高汤中的浓厚感。
2) 精膏:以氨基酸、糖、肉类抽提物为原料,经Maillard反应等工艺浓缩而成。
一般分为牛、猪、鸡、海鲜等大类产品。
例:牛膏生产配方,请看下图:
原料名称 | 含量 | 反应温度 |
牛肉抽提物 | 40% | 115~120℃ 反应时间5小时 |
增味剂 | 10% | |
盐 | 10% | |
白糖 | 5% | |
葡萄糖 | 1.2% | |
氨基酸 | 1.4% | |
香精 | 0.5% |
3) 纯肉粉:采用天然肉类、水产品经抽提(酶解)、浓缩、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产品。
例如:牛肉纯粉生产配方,请看下图:
原料名称 | 含量 | 反应温度 |
牛肉抽提物 | 30% |
|
盐 | 2% |
|
增味剂 | 10% |
|
糊精 | 58% |
|
4) 精粉:以呈味料和肉类纯粉为原料,配以香精、盐、糖、M.S.G、辛香料、淀粉复配而成的产品。
例如:请看下图的配方:
原料名称 | 含量 | 反应温度 |
牛呈 | 20% |
|
纯粉 | 20% |
|
盐 | 10% |
|
糖 | 10% |
|
香精 | 1% |
|
香辛料 | 0.5% |
|
麦精 | 15% |
|
玉米淀粉 | 12% |
|
干燥剂 | 0.3% |
|
增味剂 | 11.2% |
|
5) 香精:香精的构成是根据肉所含挥发性化合物的特性和含量构成。
以猪肉为例:
生猪肉组织主要成份为水、蛋白质、核甘酸、糖、脂质、维生素和其它化合物,这些成份的作用是味道化合物、风味增强剂或芳香物质的前体。
而在烹壬过程中,猪肉中大量的非挥性化合物经过降解式相互反应,产生百种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特征的猪肉风味。在猪肉中被鉴定出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类型及含量为:
化合物 | 化合物数量 |
碳氢化合物 | 4 |
醛 | 29 |
酮 | 12 |
醇 | 12 |
酚 | 1 |
羧酸 | 20 |
酯 | 9 |
内酯 | — |
呋喃 | 5 |
吡啶 | — |
吡嗪 | 5 |
其它含氮化合物 | 3 |
硫化物 | 31 |
齿化物 | 1 |
其它化合物 | 11 |
总计 | 143 |
从上看出,特征的猪肉风味不归于任何一种化合物,它是一种挥发性和非挥发性的化合物产品,普遍接的看法,猪肉肉香主要来自含硫化合物,如2-甲基-3-呋喃硫醇和双二硫醚。猪肉在烤熟时的挥化性杂环化合物有:
化合物 | ng/kg |
甲基吡嗪 | 910 |
2,6-二甲基吡嗪 | 19130 |
2,5-二甲基吡嗪 | 24480 |
三甲基吡嗪 | 19520 |
2,6-二甲基-3-乙基吡嗪 | 11550 |
4-乙基吡啶 | 400 |
2-乙酰基吡啶 | 50 |
2-5-甲基噻唑 | 100 |
2-乙酰基噻唑 | 150 |
2-甲基-3-呋喃硫醇 | 1000 |
2-甲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