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见的鱼病有白点病、突眼蒙眼病、头洞病、烂尾烂鳍病、肠炎病和水霉病等。其中白点病的发病率非常高。一旦发病可以通过把水温升高到30℃以上,然后加入少许的盐进行治疗。也可以加入甲基蓝至水体变成蓝色,来进行治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治疗白点病,还可以治疗鱼的其他疾病。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鱼儿得病有哪几种. 鱼身溃烂长和刺相似的
1,白点病。病鱼体表出现白色的小点,严重时布满全身,摄食及活动能力下降。
2,白毛病。病鱼体表出现白色絮状物,摄食及活动能力下降。
3,鱼体失衡症。病鱼在水中不能保持平衡。
4,蒙眼病。病鱼眼睛蒙了一层白色雾状物,严重会导致眼睛瞎掉。
5,体内虫病或肠炎。病鱼肚子胀,基本不怎么摄食。
6,蹭鳃。病鱼不停的在缸内找地方,蹭自己的鳃。
7,头洞病。病鱼头部出现小洞。
鱼病有哪些感染类型? 病毒性鱼病的发病特点
(1)单纯感染。即仅由一种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鱼病,如复口吸虫、锚头鳋病、鳃隐鞭虫病等。
(2)混合感染。同时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并由此而引起的疾病。如指环虫和黏细菌共同引起的鳃病,或细菌性肠炎和肉足虫病同时并发等。
(3)原发染。为病原体直接侵入健康鱼体而引起的疾病。如草鱼出血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
(4)继发染。在原发染基础上、或受伤后的创口上,由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疾病。如水霉在原已受伤的鱼体创口上的寄生。
(5)再感染。第一次患病痊愈,第二次又患同样疾病的现象,称再感染。许多种病,尤其是寄生虫病痊愈后都可以再感染。
(6)重复感染。第一次患病后,一般症状已消失,但仍遗留有病原体,机体与病原体间保持暂时的平衡,当新的同种病原体入侵,平衡被破坏,则会重新发病,这种现象称重复感染。
观赏鱼的常见病有哪些?
1、烂鳃病:鱼腮充满粘液,腮丝及腮盖骨内表皮有出血现象,腮丝会很快由红变白。
2、细菌性肠炎:病鱼会停在鱼缸的角落不动、不进食;腹部膨胀,有红斑,突出;肌肉短时间抽搐;粪便呈白色。
3、白皮病(又称白尾病):背鳍、尾鳍(也可能是背鳍加尾鳍的基部)出现小白点,迅速扩散至尾鳍并使其发白、烂掉;病鱼平衡失控,会竖起来上下游动。
4、锚头鳋病:虫体露出的部分会有藻类附生,似一束束的棉絮一般,所以又称为"蓑衣病"。当你看见鱼的体表有一根根小的白色棍子挂在上面就是了。
5、鱼虱病:因为鱼虱破坏鱼的体表组织而有疼痛感,呈现出极度焦躁不安,或跃于水面,或急剧狂游,百般挣扎,翻滚等现象,十分痛苦。鱼虱附着于鱼体表面,吸食鱼的血液。伤口常造成其他细菌类或真菌类的感染。
6、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鱼体出血、发炎,鳞片脱落,背鳍或全部鳍充血、腐烂,掉鳞或烂鳍处会发水霉。
7、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感染部位有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感染部位开始呈圆形,后面则呈不规则的斑块,较为严重时会有皮肤破损肌肉裸露腐烂等症状。
观赏鱼在饲养时针对不同季节也是需要做不同的应对措施:
1、春季:管理的重点是适量投饵和防病治病。春天气候转暖,经历越冬后的观赏鱼开始活跃,但体质相对虚弱,投饵量应逐渐增加。由于气候变化较大,遇到刮风下雨时要特别注意保温。春季细菌病毒繁殖也迅速,鱼病最易流行。拉网捞鱼易碰伤鱼体,必须注意防病、治病。
2、夏季:此期是观赏鱼生长旺季,水温通常30℃以上,鱼很少生病。若饵料充足且勤换水,其长势均优于其他季节。对氧气需求量增大,防止水体缺氧已成为饲养的关键。降低放养密度,勤换水排污,注意充氧,尤其是闷热、暴雨将临的天气。注意防暑降温,用竹帘等遮1/3~1/2的水面,以防"烫尾"事故发生。
3、秋季:管理重点是喂足喂饱。适当增加饵料中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比例。到深秋季节天气渐凉,投饵应逐渐减少。同时易暴发烂鳃病、白点病、肤霉病等,因而需预防鱼病。
4、冬季:管理重点是防寒保温,适当投饵。温室或水族箱用加热设备,使水温一般不低于20℃。或利用工厂余热水等的作用维持适当的水温进行正常的养殖及繁殖。严防水温骤降(特别是夜间)致鱼患病或被冻伤冻死。
观赏鱼的常见病有哪些?
观赏鱼的常见病如下:
1.烂鳃病:烂鳃病是由粘球菌引起的。热带鱼患料鳃病后,行动缓慢,体色减退,失去光泽,食欲不振,头部变成黑色,鳃上附有一层粘液和污物,随着病情的发展,外叶鳃丝由鲜红变成白色,鳃丝逐渐腐烂脱落,随着外叶鳃丝的腐烂,内叶鳃丝也开始腐烂。鳃盖骨内表皮充血,中心骨坏死掉落,再严重时整个鳃盖也开始腐烂,最后导致死亡。
2.赤皮病:赤皮病是由萤光极毛杆菌引起的。热带鱼患赤皮病后体质明显下降,食欲减退,行动缓慢,离群独自在水面游动。鱼体表面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最为严重。鱼鳃充血。鳍条腐烂,严重时鳃盖表皮腐烂脱落,鳃盖呈透明状,一周左右即可死亡。
3.竖鳞病:竖鳞病是由极毛杆菌引起的。竖鳞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鱼病,但如果热带鱼身体强壮,皮肤未受任何损伤是不会传染这种病的。热带鱼患这种病以后,整个鱼体表皮粗糙,全身鳞片竖起来,向外张开。患这种病的鱼还会同时伴有烂鳃,鳍条基部出血等并发症。病鱼呼吸困难,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大量死亡。
4.白点病:症状:病鱼神情呆滞,常在水流中冲洗或岩上蹭痒,体表布满白色或浅灰色斑点,病鱼出现交互感染和两次感染。常见的病原体有两种:一是类似于淡水中的多子小瓜虫,病鱼体表呈白点状;一种是卵圆鞭毛虫,病鱼体表呈浅灰色斑点,不易治愈。
避免方法如下:
一、水族箱要大鱼要少。也就是养鱼的密度要相对小一些每公升水养1cm的鱼。
二、过滤器的安排。过滤通道的落差应该做大一点,长一点。第一道用粗滤棉滤除杂质,再经过生化滤棉、生化球或者是陶瓷环等硝化细菌附着基的过滤,让它们上面附着的硝化细菌发挥作用。再经过活性炭的过滤去除氯、镉等有害元素。最后再经过一道滤棉的过滤回到水族箱里。
三、水流的速度要高一点。这一点要根据鱼的品种而定,这里是指的在其能承受的水流上尽量的将循环水流搞大一点,以模拟自然的水流状况。
四、懒人不能养鱼。养鱼的人必须养成良好的每日监视检查水质和鱼的生活状况的习惯。这项工作很枯燥。但必须得这样做。仔细检查水的酸碱度、亚盐的含量等水文指标。观察鱼的身体上有无异状。鱼的形态和动作有无不妥。在初期发现鱼是否染病并防止传染。
只有每天回家后在鱼缸前一下子就坐上1、2个钟头并且眼都不眨的盯着鱼看的人才算是进入了状况的人。每天坚持观察,并且最好是做一下观察日记是有必要的。
五、坚持每三到七天换一部分水。老水固然是养好鱼的关键,新水对鱼及水草的新陈代谢的刺激作用却也是必不可少的。
六、饵料的控制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