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可中医治疗

可中医治疗

2023-07-1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痢疾症状

痢疾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等。绝大多数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故又称菌痢,一般可分为急性菌痢与慢性菌痢。中医称前者为“赤白痢”、“脓血痢”、“热痢”,称后者为“久痢”、“休息痢”。

痢疾在主治原则方面,中医认为,急性菌痢大多数是湿热痢,是因湿热积滞肠中,以致传导失职,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患者宜吃清淡流质半流质和具有清热、化湿、和胃、行气作用的食物,忌吃辛辣温燥、油腻荤腥、生冷瓜果等食品。

慢性痢疾多属脾阳虚弱、正虚邪实,肠胃传导失常而成为虚寒痢。表现为下痢稀薄,或时发时止,日久难愈,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甚则滑脱不禁、食少神疲、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腻。患者宜吃具有益气健脾、温补行气作用的食品,忌食性凉生冷、黏糯滋腻的食物。

二、痢疾与其他病症鉴别

诊断依据

1、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排赤白脓血便为症状。

2、暴痢疾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恶寒、发热等;久痢疾起病缓慢,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疫毒痢病情严重而病势凶险,以儿童为多见,起病急骤,腹痛、腹泻尚未出现之时,即有高热神疲,四肢厥冷,面色青灰,呼吸浅表,神昏惊厥,而痢下、呕吐并不一定严重。

3、多有饮食不洁史;急性起病者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久痢四季皆可发生。

病症鉴别

痢疾与泄泻

两者多发于夏秋季节,病位在胃肠,病因亦有相似之处,症状都有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但痢疾大便次数多而量少,痢下赤自脓血,腹痛伴里急后重明显。而泄泻大便溏薄,粪便清稀,或如水,或完谷不化,而无赤白脓血便,腹痛多伴肠鸣,少有里急后重感。泄泻、痢疾两病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或先泻后痢,或先痢后泻。一般认为先泻后痢病情加重,先痢后泻病情减轻。

相关检查

粪便常规、血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出致病菌是确诊的关键。必要时可行X线钡剂,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

1、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最早出现结膜炎,持续时 间较短,常为双侧,可为球结膜也可为睑结膜受累,严重者影响全结膜,伴有结膜水肿,眶周肿胀,偶有角膜炎和虹膜炎。

2、关节炎为痢疾后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关节,但以踝膝关节为多,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常对称发生,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重者出现关节腔内积液和肢体活动受限。

3、尿道炎,尿急,尿频,尿痛,可有粘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尿 痛,可有粘液样分泌物,重者出现血尿,脓尿,伴发膀胱炎,前列腺炎,但尿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都是痢疾后综合症的典型症状。

痢疾后综合症还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表现发热,体湿可达39℃,婴幼儿出现高热惊厥,多无寒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烦躁不安,头痛头晕等,可持续2~3周,重者并发胸膜炎,心内膜炎。

四、痢疾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祛邪导滞痢疾的基本病机是邪气壅滞肠中,只有祛除邪气之壅滞,才能恢复肠腑传导之职,避免气血之凝滞,脂膜血络之损伤,故为治本之法。因此,清除肠中之湿热、疫毒、冷积、饮食等滞邪颇为重要。常用祛湿、清热、温中、解毒、消食、导滞、通下等法,以达祛邪导滞之目的。

二、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即是顺畅肠腑凝滞之气血,祛除腐败之脂脓,恢复肠道传送功能,促进损伤之脂膜血络尽早修复,以改善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临床症状。正如刘河间所说:“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常采用理气行滞、凉血止血、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治法。

三、顾护胃气“人以胃气为本,而治痢尤要”。这是由于治疗实证初期、湿热痢、疫毒痢的方药之中,苦寒之品较多,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有损伤胃气之弊。因此,治痢应注意顾护胃气,并贯穿于治痢的始终。

四、虚证痢疾应扶正祛邪。因虚证久痢,虚实错杂,若单纯补益,则滞积不去,贸然予以通导,又恐伤正气,故应虚实兼顾,扶正祛邪。中焦气虚,阳气不振者,应温养阳气;阴液亏虚者,应养阴清肠;久痢滑脱者,可佐固脱治疗。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