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背景:
根据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第二期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程的通知》(苏教体艺〔〕7号)文件精神和《XX年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指南》,以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做好XX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省级国内培训工作的通知》(苏教师〔〕3 号)的要求,作为省指定培训基地,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负责承担淮安市、宿迁市普通初中体育教师303人的培训任务,特制定《XX年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2.培训主题:
提升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课余训练与竞赛方面的指导能力。
3.培训目标:
培训总目标: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本次培训的主题。拓宽学校体育工作的视野,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效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融入课余训练的新领域;创新学校体育工作的思维,在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体育教育价值、目的与任务的同时,关注有运动天赋的后备人才的发掘、培养与指导;更新学校体育工作的观念,在坚持以生为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的同时,建立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人才观”。
具体目标:
(1)、学习>的新变化与新要求;了解我省针对加强学习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法规、政策与措施;为持续推进学习体育工作的改革实施和“教体融合”的转型,奠定认识基矗
(2)、介绍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为准确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有效实施体育教育学、科学指导课余训练、奠定理论基矗
(3)、总结十年新课程教学改革和“体教结合”的实践经验,研讨“阳光体育”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措施,为有效实施体育教育学,有效推进阳光体育、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效处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并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奠定基矗
(4)、针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强化参培教师在运动选材、课余训练、竞赛组织、器材使用保养、场馆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以实践性、操作性为主,重点加强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修。为体育后备人才得培养,奠定基础阶段教练人才基矗
4.培训对象:
淮安市、宿迁市中学体育教研组长或中学骨干教师和县区教研室体育学科教研员。本次培训分两批共计303名。
5.培训内容:培训的课程模块、课程名称、主要内容等。
按照《XX年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指南》的内容执行。同时,适当增加具有我院特色,适合初中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具体参见附件材料。
6.培训模式、方式:培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及具体的教学方式。
(1)集中授课:由“江苏省万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省内知名专家、县市区体育教研员,以及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学、训练方面的教授组成讲师团,完成培训计划通识理论课程、专题教育课程的培训。讲授采用大班教学为主(每班75人左右)
(2)观摩学习:采用大班到淮安市中学进行规定内容的观摩,观摩讨论采用分组形式(分成2-3组,相关讲师团成员参加各组讨论)。
7.培训师资:
根据相关要求,聘请了相关专家。具体见附件材料。
8.教学计划:
详见附件2-3。培训分两批次进行,每期培训时间为5天,计40学时。第一批6月1-5日,159人;第二批6月6-10日,144人。
9.考核评价:
以制定初中校体育教学教案和运动项目训练计划(或大课间活动计划)为主,结合讨论发言、考勤情况及培训小结评定。
10.项目组织与管理:
(1)、成立培训组织管理机构。由体育学院院长李雷教授任组长,体育学院书记杨洪辉、副院长周卫东、成教教务秘书何宾任组员。
(2)、选派专人担任教学班主任,负责组织管理,广泛吸收课改信息,加强与学员之间的互动。
(3)、选派专人担任生活班主任,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11.培训资源情况:
本次培训后形成的培训课程资源、网络资源、案例资源以及实践基地资源等。
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将部分授课资料上传共享,观摩课的视频资料共享,为学员提供交流和学习平台。
12.保障条件:
由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领导负责,落实、安排培训学员的通知、报到、教学场馆、器材设备准备的后勤保障工作。食宿接待由淮阴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