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海底栖息,体裸露,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海兔分布于世界暖海区域,中国暖海区也有出产。海蛞蝓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
海蛞蝓(海兔、海牛),裸腮类。海蛞蝓是甲壳类软体动物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是无壳蜗牛,也是海螺的亲戚,身上的贝壳和呼吸腮都已经退化消失。它们的贝壳已经退化为内壳。壳质薄而易碎。
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壳皮,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海蛞蝓的贝壳呈卵圆形。螺旋部分很小,而且只有2到3层螺层,螺塔相当低平。壳顶部呈斜截断状,通常雕刻有精细的螺旋沟。海蛞蝓的软体部分外翻,可以包住内壳。软体部分呈现白色或者淡黄色,肥厚而扁平,宽大呈长方形或者狭窄呈细筒状。海蛞蝓的头部很大,几乎等于身体长度的1/2。海蛞蝓是由皮肤上形成突起的皮肤腮来进行呼吸的,裸露的皮肤腮聚成一小纵,位在身体后段的背上,围绕着肛门。
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海蛞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域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目前已经发现的海蛞蝓有11种,生活在海岸边的潮间带水区的泥沙质海底。在水深5000米的地方和寒冷的极地也能找到海蛞蝓的踪迹。海蛞蝓用头部挖掘泥沙,吞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是典型的食肉类软体动物。在繁殖期内,海蛞蝓互相交尾产卵,卵呈长筒圆柱形,用胶柄固着在海底的砂石上。
你可能认为海蛞蝓是些行动缓慢的家伙,其实不然。他们在大海中行动是很敏捷的,而且动作十分优美,如紫红海兔有个绰号叫西班牙舞蹈女郎。你可能认为他们很温柔,可你又错了。他们中的多数是肉食性的,主要以腔肠动物为食。他们会偷偷接近目标。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直取猎物的要害。并迅速将其吞下。更有趣的是,这些海蛞蝓背部有一些空腔,他们吃掉猎物后会将猎物的触手直接转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另外,海蛞蝓美丽的颜色其实是一种警告,它告诉敌人:别碰我!我是有毒之物!事实上,当敌害如章鱼吃下海蛞蝓时,会遭受极大的痛苦,有时甚至会送命。海蛞蝓喜欢在海水清澈、水流畅通、海藻丛生的环境中生活,以各种海藻为食。它有一套很特殊的避敌本领,就是吃什么颜色的海藻就变成什么颜色。如一种吃红藻的海蛞蝓身体呈玫瑰红色,吃墨角藻的海兔身体就呈棕绿色。有的海蛞蝓体表还长有绒毛状和树枝状的突起,从而使得海蛞蝓的体型、体色及花纹与栖息环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这样就为它自己避免了不少麻烦和危险。
海蛞蝓既能消极避敌,又能积极防御。在海蛞蝓体内有两种腺体,一种叫紫色腺,生在外套膜边缘的下面,遇敌时,能放出很多紫红色液体,将周围的海水染成紫色,借以逃避敌人的视线。还有一种毒腺在外套膜前部,能分泌一种略带酸性的乳状液体,气味难闻,对方如果接触到这种液汁会中毒而受伤,甚至死去,所以敌害闻到这种气味,就远远避开,是御敌的化学武器。
当生物受到捕食者攻击时,转移攻击的方法可以是诱使捕食者攻击那些可以牺牲和有刺激性的部位。例如,海蛞蝓生有鲜红的乳突,如果它受到骚扰,这些乳突就会随处摆动,鱼类便会叮咬他们,乳突被咬掉后还可以再生,但是由于乳突含有刺细胞和腺体分泌物,所以捕食者会把它们丢弃,以后就不会再攻击它。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俗称蓝燕子或者蓝龙,是一种蓝色、小型的远洋翼蓑海牛腹足纲海神鳃科软体动物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海神鳃属的单属种。与 Glaucilla marginata 有近缘关系,同属海神腮科。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身体大小可达三厘米,主要为漂浮性物种,常随着潮流和僧帽水母、银币水母一起出现,这种海蛞蝓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及泛热带海域。
“大西洋海神”首次见于1777年欧洲学者发表的文章。之所以将这种海蛞蝓称做“海神”,是因为它的外型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格劳科斯(Glaucus)一般。希腊神话中,海神Glaucus因为吃了神奇的草而得到永生,但双手却长了鱼鳍、双腿成了尾巴。
大西洋海神海蛞仅仅只有3厘米长,它们的贝壳已经退化为内壳。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壳皮,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它们的胃部有气囊。照片中蓝黑白相间的这一侧,事实上是它的腹部,其背部通常朝下,为银灰色。气囊的位置,造成了这种上下颠倒的浮游方式。而这种上侧(腹部)蓝白相间(深色)、下侧(背部)银灰色(浅色)的保护色,有助于它们躲避来自上方和下方的捕食者。此外,上侧的蓝色被认为有反射有害的紫外线的功效。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分布相当广泛,主要生活在热带及泛热带远海海域。由于其随洋流及海风浮动,偶尔会被冲上海滩。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喜欢海流缓慢,风浪不大的生活环境,依靠它两侧叶片和躯体伸缩,可短距离移动刮食长在滩涂上的底栖硅藻。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没有性别,雌雄同体,交配时腹侧相贴,交配后两只海蛞蝓均会产卵。其繁殖能力强,大多数在秋天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