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海蓬:别名,为石竹目、苋科、澳海蓬属、石竹系列多肉植物,原产于大洋洲澳大利西部的盐碱地带。澳海蓬属的物种目前被发现有30多种,绝大多数为澳洲独有,只有T.Indica广布于环印度洋的热带海岸地区。多肉发烧友可能看过一种学名叫Halosarcia_Bulbosa的怪胎,长得像烧烤摊的馒头串,这其实也是澳海蓬属的多肉植物。2007年,Halosarcia属以及其他3个属:Pachycornia、Sclerostegia、Tegicornia都被并入了澳海蓬属。。
澳大利亚特有的,堪称国宝级的多肉植物,也是极少数作为邮票发行的多肉植物之一。它的形态极为罕见特殊,能让人一眼就过目不忘。植株肉嘟嘟的,仿佛轻轻一捏就能喷出汁一般。它会结出谷子般的种子,至今仍被当地土著研磨成粉制作成面包食用。
颜色分类:红色_青色 ;茎形分类:块状 ;叶序分类:无叶 ;叶形分类:无叶 ;光照需求:中强 ;生长速度:中等 ;培育难度:较难 ;适宜温度:20℃±8℃ ;酸碱范围:6.4±.6(PH)
澳海蓬植物特征:
肉质小灌木。株高可达60cm左右。叶片退化,一节节看起来滑滑嫩嫩、奶油薄荷绿的“香肠”,是它们高度肉质化的茎。茎不仅能代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还贮存着大量的水分,能适应原产地的极端干燥的环境。
澳海蓬种植方法:
在原生地,终年干旱少雨,几乎没有植物能够生存。也只有在每年短暂的洪水过后,它才会快速萌芽生长。
澳海蓬开花形态:
“香肠”一般的茎顶部,藕荷色“松果”,其实是它们的穗状花序。由若干硬质的苞片交互对生,紧密抱合而成,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往两侧不断生长。苞片上零星点缀的白色须须,是它们异常迷你的花,只有1mm左右。而“松果”上面“寿桃”一样的部位,是它们的生长点。花期时,“寿桃”会向往上长一小段茎节,然后向两侧分出新的花序。花序与茎近乎垂直,和下部相邻的花序呈十字交互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