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扰或者拒绝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不得隐瞒、欺骗或者故意报假情况。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都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中,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扰或者拒绝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不得隐瞒、欺骗或者故意报假情况。这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任何有关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同时,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需要对事故进行彻底的调查和处理,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如果任何单位或个人故意阻碍或干扰调查工作,不能提供真实的情况,可能会被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安全法》还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主体责任,即“谁生产、经营食品,谁就应该对食品质量负责”。因此,在食品安全事故中,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单位或个人在调查中提供了虚假信息,会受到什么后果?如果单位或个人在调查中提供了虚假信息,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隐瞒、欺骗或者故意报假情况的。”因此,如果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信息,被认定为故意报假情况,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法律后果。
在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不能阻碍、干扰或拒绝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不能隐瞒、欺骗或故意报假情况等法律责任。此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单位或个人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相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提供真实的信息,以便尽快查明事故原因并进行有效处理。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隐瞒、欺骗或者故意报假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