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共同犯罪的定罪标准是根据谁先提出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或拍板来区分主犯和从犯,其他被迫接受挪用犯罪意图的人属于胁从犯。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根据金额来确定,包括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进行营利活动以及超过三个月未还等情形。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的案件中,共谋或参与策划的使用人也可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一、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怎么定罪
要从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故意的起因进行区分。即谁先提出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或拍板的,应认定其为主犯:其他积极响应、参与策划,提出补充意见或修改性意见的人员,应认定为从犯;其他在主观上没有挪用犯意,而是由于某种原因被迫接受挪用犯罪意图的,应认定为胁从犯。
《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二、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给他人使用。多次挪用公款不还的,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数额认定。挪用公款给其他个人使用的案件,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对使用人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结语
在挪用公款共同犯罪的定罪中,需根据故意的起因进行区分。首先,提出挪用公款共同犯罪或拍板的人应被认定为主犯;其次,积极响应、参与策划、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的人应被认定为从犯;最后,被迫接受挪用犯罪意图的人由于缺乏挪用犯意,应被认定为胁从犯。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的刑罚依据挪用金额的大小而定。同时,挪用公款用于救灾、抢险等情况将受到从重处罚。对于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涉及金额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应予以立案,并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数额标准。多次挪用公款不还的案件将累计计算挪用金额,而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的案件中,指使或参与策划的人也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三百九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将应当上缴国家的罚没财物,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三百八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
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第二章 反洗钱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为履行反洗钱资金监测职责,可以从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获取所必需的信息,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应当提供。
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机构定期通报反洗钱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