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2-27 23:10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2-28 03:31
立秋和入秋在概念、时间、温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体的区别如下:
1、概念不一样
立秋是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而入秋不是一个节气,其指的是炎热的夏天过去,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天。
2、时间不一样
立秋有具体的时间,一般在每一年的8月6日-8月9日,在不同的地方入秋时间都是不固定的,北方入秋的时间和立秋的时间差不多,但在南方立秋的时候天气还是比较炎热的,而入秋的时间会更晚一些。
3、温度不一样
立秋时正值三伏末期,很多地方温度还是有一些炎热,而入秋时天气会慢慢凉爽,温度会降低很多,所以立秋之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会入秋。
总结:
立秋和入秋在概念、时间、温度等方面有所区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0:56
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季节划分
天文法: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依据天象变化划分。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立秋是根据天文观测的位置,确定的秋季起始日。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
气温法: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入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2:31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2016年立秋是8月7号。“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 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仍是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 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2-28 04:22
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节气,指的 是太阳黄经到达135°的那一个时刻。这样 的话就很容易的处理球的时间了吧,一般 都在8月7日或者8日。造成的误差是因为 历法和地球轨道的略微偏差。现在的天文观测已经可以将立秋时间精确计算到几万年以后,而且时间精度可以到秒!根据地球公转规律和开普勒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立秋时间!
立秋后,进入秋季,太阳的直射点从11°32′N南移到5°57′N。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白天时间缩短,日照时数日趋减少,给予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太阳辐射的减弱,使地面在白天能得到的热量渐渐减少。而夜晚延长,地表向太空辐射的热量反而增多。由于地面吸收的热量渐渐少于地面散失的热量,气温开始出现由高转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