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科技成果“活”起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1:30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0:21

要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使成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科技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提高综合国力的主要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的新趋势。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转化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也并非泾渭分明,经常是相互包含的。

【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1.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
2.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或合同研究
3.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人才交流
4.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
科技成果的间接转化主要是通过各类中介机构来开展的。机构类型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在*上,有官办的、民办的,也有官民合办的;在功能上,有大型多功能的机构(如既充当科技中介机构,又从事具体项目的开发等),也有小型单一功能的组织。
1.通过专门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2.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实施转化
3.通过科技咨询公司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

【主体作用】
(一)*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风险性事业。没有*作后盾,没有*资助,单个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科技成果转化,首先是*要引导,要制定相应的*。
*应当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国科技*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大量的科研机构于企业之外,长期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所以,有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对于我国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出现的特殊问题,各级*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尽快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重任,搞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有效的产业*和相应的产业技术*及产业结构*,促使企业组织集团化,从而集中资金、人力和物力,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技术开发,形成规模能力。
(二)企业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企业可以自行发布信息或者委托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征集其单位所需的科技成果,或者征寻科技成果的合作者,也可以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合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承担*组织实施的科技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可以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相结合,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通过资金、人力投入来实现量的扩张,通过上规模来增加企业的效益。而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还没有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主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和经营能力,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及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单位是科技成果的供给主体。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下,随着“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展。高校正逐渐发展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高校及科研机构承担建设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基地或平台,积极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防军工等一系列科研任务,使高校总体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知识贡献与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正在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强大力量。
(四)中介机构
自技术市场开放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量涌现。它们存在于技术市场化的全过程的各阶段,沟通了技术供给方与需求方的联系,是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切入点,是技术进入市场的重要渠道,对于技术市场化的进程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科技中介主要有科技部和各地科委成果推广机构、技术成果交易会、技术商城、技术开发公司、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形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0:21

 “科研机构在项目立项时缺乏市场导向,对市场实际需求的调查和了解不够。在实践中,科研项目立项前对市场评估不足,对市场主体的需求分析不透。同时,市场主体向科研机构传递需求信息也缺乏有效渠道。”

  于是,一道无形“壁垒”在科研机构与市场需求间形成。“打开‘闭门造车’的‘门’,消除‘壁垒’,是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要迈出的重要步子。”杨帆说。

  周绪红对此有自己的分析。他认为,站在大学的角度,要从两方面认识这个问题。

  “科研项目和学科设置,有应用和非应用型之分。前者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市场主体,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而后者就应侧重于基础性科学研究,虽与市场结合度不会很高,但也无可厚非。“也就是说,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主要存在应用型科研领域。”

  话题二:风险,谁来担?

  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历复杂的中试环节,中试有风险,但却又绕不开、避不过。那么,这其中的风险由谁来承担?如何承担?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走上产品生产线,到最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历复杂的中试。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问题来了——谁来承担风险?如何承担风险?来自科研机构的杨帆、来自高校的周绪红、来自企业的郭向东在对话中不约而同地谈到这个难点。

  周绪红把中试称为“最后一公里”。

  他说,很多企业不愿承担“最后一公里”风险。“这是一个成果‘孵化’的过程。企业要的是效益,中试一旦失败,很可能所有成本付之东流。”

  这一观点在郭向东的话语中得到印证。郭向东说:“目前,他所在的企业通常采取与其他企业共享科技成果的方式,发挥科技成果在提升产业水平中的作用。”理由是:能尽可能避免类似中试过程这样的风险。

  杨帆在其建议中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路径:坚持市场配置,建立风险共担的科研项目评估管理机制。该机制核心是市场配置和风险共担。

  其中,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建立风险共担的立项评估机制,二是实施对商业模式等的分类评价过程管理,三是实行基于信用的项目管控机制。

  按照这一方案,就是要把风险共担植入科研项目从起步到“孵化”的全过程,推动技术与应用贴合、技术与资本的融合和技术与市场的结合。

  做好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如郭向东所说:“市场主体吸收科研成果就一个目的,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效益。”

  近年来,我市一些单位和机构在这方面也有所尝试。例如,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公司共同建立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在科研项目中引入风险投资公司等,都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绪红说,企业与科研机构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企业最重要的目的是追求效益,科研机构的目的则是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科学技术进步。“要在企业和科研机构间找到有效契合点,面对风险共同承担,力争取得双赢结果”。

  话题三:如何让成果“活”起来?

  科技资源能否像淘宝网一样,实现公开交易,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水平?如果能,其背后则需要有力的数据库支撑,并实现共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3 00:22

科技成果转化“活”不起来的原因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信息不对称。

中国有很多的科技成果,但是大部分都是掌握在不懂市场的专家手里、或者“躺”在实验室。专家有成果但是很少有懂市场或者转化的,企业或者金融机构看到市场但是找不到成果,这就导致了成果研发出来了,但是没有用武之地,金融机构手里拿着钱但是无法准确的投入到最新科技成果中。国外的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是掌握在企业里,企业通过自身对市场的了解,直接研发市场所需要的成果,所以国外大部分成果都可以投入到市场。

针对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就需要一个中间平台,搭建一个桥梁使信息对称了,需求互通了。这样的平台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权威性。不然很多以牟利为目的的平台掌握着非最新的科技成果或专利技术促成企业合作,最终导致成果还没完全转化或者刚投入到市场就成为过时的商品,浪费了企业或金融机构的金钱。权威成果转化平台,目前不是很多,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个面向科研机构、面向企业、面向金融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成果转化平台,是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该平台通过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已经促成部分地区产业化,导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所以只有多发展具有权威性的转化平台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专业的转化平台,才能让科技成果“活”起来。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