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2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4 17:29
千呼万唤始出来!
车友们期盼的油价下调基本确定了下来,各大媒体都在转发油价下调的消息。
11月21日24时,我国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将会打开,将会从“两连涨”转为下跌,而这将是今年的第八次下跌,参考本轮油价调整周期的第九个工作日,国际原油均价为90.4美元/桶,综合变化率为-1.85%,国内汽、柴油的价格将会下调130-140元/吨,折合每升的价格下调0.1-0.12元。
11月21日将是第十个工作日,截止到发稿前,国际油价继续小幅回落,其中美国原油价格下调0.66美元,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调0.84美元。
再考虑到市场因素,短时间国际油价虽然有石油输出国减产及其合作伙伴OPEC+减产的消息,但消息处于匮乏期,对油价的提振并不明显,且市场收藏量不大。
而利空因素方面,因为经济增速不理想,乐观情绪降温,市场对需求的担忧占据主导。
多家机构预测,汽柴油零售价格将会兑现下调。
但国际油价依然有一定的支撑:1、OPEC+实施减产。
2、全球石油库存明显降低。
3、美国石油生产商增产意愿不强。
所以,车友们还是要且降且珍惜,珍惜每一次汽油降价,把每一次降价都当成最后一次降价,也不要抱怨。
我们再看一下降价后的国内各地区92、95号汽油价格,下图为各地未降价之前的知道限价,下调0.1-0.12元之后。
92号汽油价格将会降至8.4元左右,一些低价地区能下探到8.2-8.3元。
95号汽油价格将会降至8.9元,低价地区将会降至8.7-8.8元。
猪价惨跌,利好临近,能涨吗?
当前,全国生猪均价为12.5元,虽然还维持在12元以上,但实际上猪价经历了大幅度下滑,猪价是从年内最高点14.26元降至现在12.5元左右的,在一个月的时间,猪价下跌了1.76元/斤,按照一头猪260斤计算,养殖户每一头猪要少赚457.6元。
当前养殖户都在期盼着猪价的上行,而接下来将会有两个利好消息:
1、近期南方将会迎来一波降温天气,而猪肉价格也随着猪价的回落有所下降,这将会促进南方腌腊开启,增加市场猪肉消费需求量。
2、据猪贩子介绍,当前大肥的白条肉价格明显低于标猪的白条肉价格,说明市场大肥供应相对充足,这虽然不利于短期猪价,但是会缓解后续生猪的供应压力。
据此判断,接下来半个月生猪价格有希望逐步止跌维稳,但是想上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方面,虽然腌腊利好到来,但是餐饮和日常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现状难以改变,终端白条肉走货并不理想。
另一方面,大肥还未出尽,部分养殖户还在等着猪价的回升,即便小幅上涨都有可能会刺激一波集中上市。
玉米价格震荡偏强
价格系统显示,当前山东地区的玉米价格在1.43-1.52元之间,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在1.39-1.46元之间,东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在1.31-1.36元。
近期各地区玉米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玉米价格的上调主要是因为如下几个变化:
1、基层农户惜售,叠加物流受限,玉米上量被分化,市场上量偏低。
2、今年全球粮食普遍下滑,叠加国际化肥价格处于高位,国际粮价也居高不下,进口成本增加之下,进口量下降,国产玉米需求量增加。
3、虽然10月份饲料减产,但整体思路需求旺盛,尤其是猪价、蛋价相比上半年都有明显提升,养殖产能处于增长状态,
4、进入冬季,玉米淀粉需求量增加,且市场有备货需求,深加工企业开机率将会改善。
短期来看,玉米价格还将会在上量偏弱的影响下震荡上行,但是随着后市玉米供应逐渐宽松,玉米上行将会有压力。
稻谷行情坚挺
相比往年,今年的稻谷价格相对较高,行情走势相对理想,促使稻谷价格上行主要有这么几个逻辑:
1、南方稻谷受灾减产,市场对优质稻谷有追捧情绪。
2、受种植成本的影响,基层农户惜售情绪较浓。
3、托市收购提前展开,中晚稻上市后的价格也被稳住。
虽然随着稻谷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当前稻米市场涨势表现疲态,但考虑到大米需求有望恢复增加,加上小麦和玉米价格的带动,稻谷价格有希望持续走强。
小麦价格持续窄幅下调
同玉米和稻谷价格上行不通的是,小麦价格遭遇降价风波,持续窄幅下调。
这主要是随着小麦价格上涨到一定水平,基层农户和贸易商挺价情绪松动,市场小麦上量增加,面粉需求旺季尚未到来,小麦价格承压下滑。
预计后续小麦价格依旧有上涨的基本面:
1、小麦上量后,基层余粮数量将会减少。
2、进入12月,市场有节日备货需求,面粉消费将会好转。
3、虽然玉米价格距离小麦价格尚有一定距离,但玉米价格的不断上行依旧对小麦价格的上行有一定的推动力。
考虑到今年小麦增产,当前基层农户的余粮还有约三成,小麦供应的后备力量相对充足,小麦价格全面跌破很难。
国产大豆价格堪忧
最近几年,大豆行情整体较好,利润可观,加上国家提高大豆种植补贴,使得国产大豆量不断提升,今年新豆上市后,国内大豆价格整体并不理想,而后续大豆的大豆价格依然堪忧:
1、前期大豆价格不理想,基层农户惜售情绪较浓,市场余粮量偏高。
2、疫情影响大豆制品消费需求量,市场购销僵持。
3、进口大豆陆续到港,冲击国内大豆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