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的历史及含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4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2:14

湖笔是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孕育、产生于湖州丰蕴的文化环境中。作为文物之邦,湖州为书于竹帛时代的人们贡献了辉煌灿烂的湖笔文化。湖笔不仅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湖州文化的骄傲与投影。
  湖州毛笔简称“湖笔”,是毛笔中的佼佼者,以制作精良、品质优异而享誉海内外,已成为毛笔的代名词。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称。地处浙江湖州市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笔都"之称。小小的善琏,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涌现出许多湖笔世家。北京戴月轩、上海杨振华、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岩等笔庄,都是湖州人开设的,且都以湖笔相标榜。
  【湖笔溯源】
  善琏制笔业约始自晋代。据清代同治《湖州府志》载:"(善琏)一名善练,……居民制笔最精,盖自智永僧(隋朝人,名王法极,王羲之七世孙)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湖笔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奠定了毛笔之冠的地位,湖笔与徽墨、端砚、宣纸一起被称为"文房四宝"。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工艺特点】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这一带的羊毫为上品,锋嫩质净。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湖笔选料严格,主要选用山羊腋下毛,所取毫料须陈宿多晒,除去污垢,然后再根据毫料扁圆、曲直、长短、有无锋颖等特点,浸于水中进行分类组合,一般要经过浸、拔、并、梳等七十余道工序。 被誉为“笔中之冠”。
  湖笔的笔杆主要取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毛竹,它节稀杆直,竹内空隙较小,是制作笔杆的理想原料。
  湖笔纯由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支湖笔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在众多工序中,以择料、水盆、结头、择笔四道工序要求最高,最为讲究,尤其是水盆和择笔。主要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尤其讲究锋颖。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1、水盆
  水盆是湖笔制作中最复杂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在宽大的水盆车间,整齐地放着一排排木盆,笔工们一手拿着角梳,一手攥着脱脂过的毛料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按色泽、锋颖、软硬等不同级别进行一根根分类、组合,做成刀片状的刀头毛,然后再放在水里缕析毫分,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毛剔除,整个过程非常精细。
  2、择笔
  择笔也是分拣毫毛的一道工序,让制成的半成品毛笔笔头在干燥状态下散开,一手握住笔杆,一手拿着修理工具,迎着光线把没有锋颖的笔毛拣去。
  水盆和择笔两道工序对于坐姿也有特殊的要求,宜侧身而坐,身朝南而面稍偏东,处于自然光线的照射下。因为毛毫的锋颖只有在自然光线下才能达到清晰的最佳可视效果。择笔还十分讲究脚的摆放,右脚的脚背往往拐在左脚的脚跟上,座位是板凳,使笔头在操作时不会踏腰,从而保持身体的平衡挺直。
  【传承意义】
  湖笔精湛的制作技艺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型、书写工具的革新、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湖笔生产中出现次品泛滥、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的状况,传统湖笔技艺受到很大冲击,应积极采取措施保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2:14

湖州是南太湖之滨一块绿色的宝地,自战国楚春申君筑建菰城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素享“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物之邦”的美誉。被列为中国文化瑰宝“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就产于湖州。
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对湖笔的制作工艺作了重大改进,首创“纳颖于管”,并流传至今。至晋代,湖州笔业已很发达,经唐、宋至元、明、清,湖笔业进入*,“湖颖之技甲天下”之誉远扬四海。目前,在湖的湖笔制作企业近300家,年产湖笔5000万支左右,其中70%出口,出口数量占全国毛笔出口量的30%左右。创建于清朝乾隆6年(公元1741年)的王一品斋笔庄“天官牌”、善琏湖笔厂生产的“双羊牌”湖笔和“双鹿牌”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自牌。著名笔庄如北京的“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的“杨振华”、“李鼎和”、“周虎城”、“茅春堂”,苏州的“贝松泉”等,均为湖州所开。
湖笔不仅有“湖颖之技甲天下”的盛誉,而且孕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湖笔文化是指由湖笔而生成、繁衍、发展的文化现象、文化历史、文化成果(包括特质的和精神的)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一笔优秀的文化遗产。它包括笔艺(讲究选料、选器具、帛笔工艺即所谓尖、齐圆、健四德等),笔道(运笔时讲究人品、意境、思想、审美、礼仪等)、笔历史、笔风俗、笔文学、笔艺术、笔宗教、笔建筑(笔塔、笔亭、笔冢等)在内的与笔有关、箉是在湖州发展壮大而形成的文化体系,融诗文、宗教、思想、民俗、旅游、包装工艺等为一堂,在不断丰富湖州区域文化中产生了丰硕的文化成果。
善琏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正所谓“天下毛笔出湖州,湖州毛笔出善琏”。自从湖笔之祖——蒙恬在此地革新了制笔技术后,善琏几乎人人为笔工,家家产湖笔,独以工艺考究出众!
清光绪年间,笔工们在镇西建起了一座“蒙公祠”,又将镇上的一条河命名为“蒙溪”。根据小华的描述,旧时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和九月十六,四方笔工都会云集蒙公祠,进行隆重祭祀笔祖仪式,始称“蒙恬会”,后逐渐演变为湖笔文化节。文化节以“笔”为媒,以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湖笔文化”为品牌,集中展示湖笔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历史。
湖笔是中国古代文字书写、书画创作的基本工具,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与湖笔紧密相连的书画,与京剧、民乐齐名,同为中华民族文化三大国宝是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湖笔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孕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湖州昜是名家辈出,璀璨古今。从中国绘画史上被尊为“佛画之祖”的曹不兴,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赵孟 ,再到近代被尊为“海上画派”宗师的吴昌硕,还有现代王体第一人的沈尹默等,湖州昨湖笔为中国书画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其中,王羲之、王献之、谢安、颜真卿、皎然、杜牧、李治、张志和、陆龟蒙、皮日休、陆羽、张先、苏试、秦观、王蒙等或为当地名家,或为政、客居湖州,他们不断把湖笔文化推向*。
在今天看来,湖笔作为一般的书写工具确实不象中国古代那样具有普遍性了,但它作为艺术创作(主要是中国书画)的独特工具还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它作为艺术收藏品的价值正越来越得到世人的重视。湖州这次举办的不是湖笔节,而是湖笔文化节,湖笔只是一个圆心,与湖笔相联系的一切文化现象、文化历史、文化成果才是它的半径用这个半径画出的圆是很大的。它所蕴涵的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将流传千古。特别是近百年来,以陈毅、*等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郭沬若、潘天寿、李苦禅、启功等代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的文学泰斗和书画大师,都用湖笔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有的与湖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一段段湖笔的佳话。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