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3: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31 17:57
在20世纪40年代前后,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为了宣传工作的需要,也为了抢救陇东道情,就对这个民间曲艺进行了认真搜集和整理。
他们运用道情的形式编演街头剧进行宣传,使这一濒临衰亡的民间曲艺起死回生,为道情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繁荣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1952年,甘肃文化部门开始组织大批戏曲和音乐工作者,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地搜集和整理。
1956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在北京会演,甘肃代表团的史学杰、徐元璋、敬廷玺、赵建吉等老艺人,以坐唱形式演唱了陇东道情《二姐做梦》,受到广泛称赞和鼓励。
l957年,甘肃庆阳秦剧团以真人形式在舞台上试验演出了古典剧目《杀庙》、《白玉楼挂画》、《刘巧儿》,首次将皮影形式的陇东道情搬上了舞台,进行了从皮影到舞台剧转换的尝试,并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陇东道情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便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舞台之上了。
1958年,甘肃环县秦剧团试验演出了《金碗钗》、《高山流水》、《挑女婿》、《三里湾》、《杀庙》等剧目。同年,甘肃秦剧团在西北五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了陇东道情传统剧目《二姐思春》、《吵宫》和新编现代剧目《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等小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1959年,甘肃省戏曲研究院成立了陇东道情剧团。高士杰和邸作人等深入甘肃省环县,再次对皮影道情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
同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成为了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担任《枫洛池》编剧的剧作家石兴亚和他的同伴们,走过环县的山山水水,爬过环县的峁峁梁梁,在牛窑里,在麦场上,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向东西南北各路的道情老艺人们学唱道情戏。
《枫洛池》初次在舞台上亮相,成为了陇东道情的代表剧目。它以昆曲传奇剧目《渔家乐》部分情节为线索,重新构思,大胆创新,开创了陇东道情演绎大型剧目的先河。
《枫洛池》讲述了东汉末年,太师梁冀准备选司农马荣的女儿马瑶草为妾,马荣心里不同意,可是慑于梁冀的权势,嘴上也只好答应。后来,马荣暗中物色渔家女邬飞霞,准备演一出调包计,马瑶草不忍心牵连邬飞霞,从而演出了一幕两个瑶草智斗梁冀的故事。
创作者之所以选择改编这个传统剧目,主要是考虑这样可以从底蕴深厚的传统戏曲中找到更多的结合点,从而使陇东道情这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目能够得到更多借鉴元素。
为此,创作者为了使陇东道情皮影戏的舞台化,就量身定做了一个既便捷又合身的戏剧,于是就选择了《枫洛池》。
《枫洛池》的成功演出,使陇东道情寻求到了一个较为稳固的美学支点,为陇东道情日后的立足和发展,铺设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枫洛池》的音乐在继承陇东道情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革新,创作了一些新的板式,如慢板、紧板、散板、二六板等。
如在嘛簧技巧的应用上,它突破了原来两句或四句一放簧的传统程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情感的需要,把嘛簧用在悲伤和喜悦等最富有感*彩的地方,使剧情更加富有张力。
在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男女声腔音区、音域的处理和调式转换等方面,创作者都作了大胆探索,丰富并增强了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的音乐表现力。
此外,在导演技巧和表演技巧方面,《枫洛池》除了遵循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外,还适当地吸收了陇东民间歌舞和皮影戏的一些身段、手势,以及歌剧、话剧、电影的表演和导演技巧,创造出了风摆柳、地游圆场、侧身摇晃、侧身掩泣等新颖别致的身段动作。同时,正是这些创新,促成了陇东道情的大发展。
《枫洛池》的舞台美术把布景设计置于主导地位,由布景来体现剧种的风格,全剧7场,场场用景。经过裁切方式取景,明快简洁、典雅美观,达到了写实与写意和谐相兼的风格。
这出戏的舞台道具废弃了传统的桌裙和椅披,一律按写实环境要求进行布置,不论是粗陋小凳,还是六方桌和圆鼓凳,都力求精致真实。
在这出戏中,旦角演员的头饰参照皮影人物造型和敦煌壁画仕女的发饰,突破了传统戏曲包头的形状,自创云髻燕尾发型,在雕镂纹样中透出了皮影戏的风格。
另外,演员的服饰以我国传统戏曲中生角和旦角的行头为蓝本,在款式、色彩、面料、配伍及穿戴规则上都做了大胆尝试。
改良后的式样大方舒展,色彩鲜艳柔和,图案花纹精细考究,面料选用弱反光的绸缎,质高柔软,轻盈飘逸,这种新颖的服饰使陇东道情戏装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虽然说《枫洛池》的故事并不离奇,但是这部戏从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对陇东道情进行了改革创新。改革后的声腔更适合于戏曲演唱,原本幕布后的皮影也由演员来替代了。就这样,一部戏就有了生角、旦角、丑角等行当。
《枫洛池》进京演出,这个地方剧种在北京一亮相就非常火爆,连演20多场,场场掌声不断。观众都将这出戏称为陇上奇葩。
戏剧名人梅兰芳看完《枫洛池》后,亲自为这出戏写了评论文章。京剧名角盖叫天还亲自为演员设计武生动作。
1960年,根据戏曲界有关专家的提议,于是将陇东道情正式改名为“陇剧”,同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陇剧从此成为甘肃独有的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