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8: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21:25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老王》,作者杨绛。
第十七段到第二十段的对话原文: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作者杨绛和老李的对话,看似不经意,其实在文中是大有深意的,主要作用有:
1、交代了老王的病情或近况。
老李告诉作者,同时也告诉读者,老王已经死了,并且早埋了。
2、通过两人对话,把作者与老李作对比。
作者杨绛想问的是老王什么时候死的,“死”字没有说出口,这个小细节更体现了杨绛对不幸者的悲悯,对老王死去的尊重。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李的快人快语,从老李的话里看不出丝毫的同情与感伤,反倒是有一些麻木、冷漠、事不关己的味道。
3、是老李的话,让作者杨绛更加的愧怍。
老李的话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也可以说是别有用意的。“早埋了,你竟然还不知道?”“去您那儿的第二天就死了”稍微改变一下老李的话,或许我们就能体会得来。老李的话把杨绛先生推到了进一步“愧怍”的境地,以致于老李就好像是杨绛愧怍的镜子或见证者一样。
4、突出主题,引出作者的呼吁。
这几句对话,直接促成了作者杨绛先生后来的不断思考,不断反省,最终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同时,作者也在呼吁我们:去关心、帮助社会上的那些不幸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到你。关于这个问题,肯定还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欢迎各位小伙伴们留言交流哦!
本回答内容属作者原创首发,版权归作者所有。若需转载其他刊物,请联系作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