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流的社会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2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06:58

时间远去了,大地还在;故事结束了,人心还在。
在2004年深秋的天空下,仍然是顺德的土地上,黎子流在农业园的草坪上和我们共同分享着难得的凉爽,微风习习,仿佛缕缕往事的游丝,漫漫掠过每个人的心田。
顺德是一个只有800平方公里的县级小区,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却建起了15000多家工厂,创造了800多亿元的GDP,这不仅是顺德人自己的骄傲,更是曾经为这块土地献出过青春和热血的创业者和领导者的骄傲。
黎子流说,在顺德,我总坚持一点,无论是建设还是改革,我们都要先行一步,不是越雷池一步,但要越雷池半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即使在*期间,有些事情是对的,如兴修水利、农田基建。就我个人而言,被*的时候和社员在一起也学到不少东西,有好的积极的方面,也有负面的。有一次我被监督劳动,我看到监视我的几个青年一直玩扑克,根本没干活,可是晚上评工分他们还是拿最高的,我懂得了什么是虚报浮夸和做假。这不是群众的错。
第三点,要坚持思想,也不能乱,一定要结合实际。黎子流说,当地的老百姓要去比赛龙舟,上级怕农民跑掉,谁也不敢批准,他把要参赛的农民叫来开会说,我拿乌纱帽担保你们出去比赛,跑掉就是我的责任,结果比赛还拿了第一名,一个都没跑,全部回来了。还有一次是红线女带领演员去演出,遇到同样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的思想有问题。
第四点,关于电视,我认为对我们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1982年,*来顺德,问黎子流对电视的看法,黎子流问想听真话还是假话,*说当然是真话啊。黎子流回答说,电视信息来得快、及时,我们的电视很落后。尤其转播女排比赛那次,好多人偷着看。当然也不是什么都好,广告太多,商业味太浓。后来,关于怎么样看待电视,顺德的领导层开了3个小时的会议专题讨论,得出的结论还是任仲夷*老*说的话“排污不排外”,我们要接受世界先进的东西。
第五点,不能因为是信息社会了就把好的传统就丢了。信息化不能代替走群众路线,我们不能用电脑联系群众;信息化不能代替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我们几千年来形成的精神,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信息化也不能代替调查研究。黎子流说,大家都习惯了用手机,如果没有手机也许什么都干不了,信息确实很方便也很厉害,但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还是不能忘记,不能丢掉。 江门是著名的侨乡,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有江门籍华侨。
黎子流说,过去我们伤害了华侨的心。他到江门后,首先要做的是一步一步落实*上和侨房*,恢复华侨对家乡的信心;其次,他在集体领导下为江门提出了一个口号:振兴五邑两阳经济,建设富裕文明侨乡。
从1983年到19年,黎子流在任6年,一直围绕这个口号做文章。
华侨开始关注江门,他们从捐资办学开始。黎子流要求,使用华侨的钱要本着尊重华侨的原则,必须做到账目清楚,必须让华侨信任我们的各级领导,资金不够由*补给,一定要把事情办好,取信于侨,取信于民。
短短6年里,华侨在江门的捐赠超过25亿元人民币。
华侨回来了,经济繁荣了,社会也进步了。
在江门,让黎子流自豪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办五邑大学;二是修外海大桥。
初到江门,他发现500多万人的城市没有一所大学,教育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侨领和老领导积极倡议,他就想如何办一所大学,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实际情况是,对怎么办大学谁也不清楚,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1984年,黎子流来到,召集33名在港的华侨征求意见,结果不到15分钟就走掉了一半,最后剩下不到10个人。有人对黎子流说,办大学还不如办一个“拖拉机*”实在。黎子流说,我们办大学是为侨乡培养人才,你们不支持可以理解,但大学还是要办。你们支持我们就快一点,你们不支持我们就自力更生办,会慢一点。
黎子流回到江门,对班子成员说: “我碰了钉子,还是我们自己干吧。”
当时地方经济还相当困难,江门市县财政共筹集了4000万元,就开始兴建教学大楼。同时,黎子流请来在北航任副校长的顺德籍教授叶家康,告诉他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我们投资办大学,你来管理;二是有什么事随时找我们,我们帮助解决;三是你要是不干我们欢送你,也就是你来去自由。叶先生答应了,成为五邑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一干就是15年。
1985年,商人利国伟给五邑大学捐资500万元港币,他对五邑大学的题词为:“万事起头难”。随后,一批港商回乡捐资,支持办学。
1986年,五邑大学开办了一个小型专业班,算是正式开学了。
截止目前,五邑大学已经为当地培养了近3万名大学生。学校的总投资超过了数亿元,其中华侨的投资超过一半。 黎子流调离了顺德,但他还是以顺德家乡为基础,习惯有休息可能时就住在老家。
有一次,他从江门回家,整整走了8个小时才到家,仅过江就耽误了好几个小时。他觉得,再不打开江门和外界的通道,江门就没有人再去了。
1984年冬天,经王光英介绍,他找到熊谷组,向他借钱修桥,可是没有担保单位。找到广东省府一位领导,他们既不同意担保,也不赞成修桥。后来,找到省国投,收了较高的担保费,才勉强答应。黎子流如愿借到2500万美元,合同非常简单,要求1985年动工,1988年通车,工期提前一天奖励5000美元,拖后一天照罚5000美元。
全长1770米的外海大桥用20个月就建成了,比预定工期提前4个月。
黎子流说,有了外海大桥,改变江门“办岛”状态,对交通和发展经济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黎子流是一个边干边思考的人。
从顺德到江门,他不断地思考什么是改革、什么是人才等问题。
1979年,何贤(何厚铧之父)带领商人李兆基、郑裕彤第一次来顺德,黎子流陪同接待,李、郑各捐资200万元重建华侨中学,全县沸沸扬扬,说我们的穿着鞋和中山装的*变了,过去喜欢访贫问苦,此刻喜欢上大老板了。
也是在这一年,顺德赛龙舟,有人说是借机大吃大喝,搞封建迷信,破坏生产。黎子流说大吃大喝其实只是杀头猪,封建迷信更谈不上,赛龙舟纪念屈原是爱国主义,是集体英雄主义,是有益的群众性体育运动。
这两件事都反映了一个观念和认识问题,也就是关于改革的问题。
黎子流说,所谓改革就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把握的要大胆地干,没把握的就小面积地试,要敢为天下先。在平反*期间的冤假错案时,对四清运动的平反,黎子流说顺德是第一个,也是最彻底的一个,除犯罪的之外,全部一风吹,出来工作。
在江门,无论是办大学还是修外海大桥,同样是一个观念和认识问题。
黎子流认为,一个*学毕业只能是半个人才。社会才是一所丰富多彩的学校,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进步。
对于怎么样培养和使用人才,黎子流说他有三点看法:一是要进党校,而且要看谁当校长;二是要到先进的地方去、到国外去,看外面的世界,学习先进的东西,有个前进的方向;三是要到基层去、到下面去。他一直主张25至40岁的青年干部要到基层去锻炼3至5年,并且挑实、重担子。可是无论在顺德、江门还是后来到广州,他都没有好好地坚持做到,这是一点遗憾。
关于学习,黎子流还拿自己说事,他说我念书少,别人看一篇文章一遍就够了,我要看三遍才能懂。多年来我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向同事学,向领导学,学习做人做事。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做好的事。
“办法一定比困难多”
黎子流说,他工作以来一直围绕三个地方转:顺德,江门和广州。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