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南方为什么会把棺材放在悬崖上,又是怎么放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葬回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但驳难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这种葬俗的形成是与战乱有关。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义并不在于如有些人认为的是普渡灵魂回归故乡或驶向彼岸世界,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
-----------------------------------------
唐张鷟《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顶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1978年,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顶上放下钢绳,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其困难之大均难以想像。何况三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拥有足以吊起数百公斤重量的钢绳呢?
有人从地貌变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国的悬棺葬遗存,多以处山临水为选址共性,距今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发生很大变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贵溪县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两岸石壁,在两三千年内都经历了河水对河床的冲刷侵蚀,在长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会像所看到的这样高峻。总之,由于地质变迁而导致所见到的华南地区大多悬棺葬位置升高的观点,在悬棺葬研究中是有其意义的。
也有人参照菲律宾巴拉望岛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办法,提出另一种设想:依靠绳索、长梯之类的攀缘工具,将包裹尸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单个人力运送到事先选定的洞穴中,然后现场制棺成殓并予安葬。此外,还有人根据在四川珙县、兴文和贵州松桃等地悬棺葬遗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设栈道升置悬棺的可能性。
曾对华南各省悬棺葬遗存进行过长达十多年实地考察的人类学专家陈明芳认为,华南地区的悬棺葬大多采用“自山上悬索下柩”的方法,这种方法省时省力,简便易行,不需搭十几米或数十米的脚手架,更不需去制造绞车、滑轮等机械工具。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