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村镇的文物古迹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台上遗址﹝三堡镇台上村南·新石器时代、汉·县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20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为一台地,高约2.5米。地表曾发现兽骨、鹿角、龙山文化的穿孔石斧、石凿、陶鬶足,及汉代的绳纹板瓦等。(《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8期、《考古》1960年3期)
丘湾遗址﹝茅村镇檀山村东南·新时期时代、商周﹞遗址位于两山之间的平地上,南北长约75米,东西宽约60米,面积约4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1959年发现,1960年、1965年两次发掘,揭露面积735平方米。遗址内涵包括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龙山文化堆积较薄,发现有火塘和袋形窑穴等居住遗迹,出土器物有夹砂黑陶鬲足、鬼脸式鼎足、隔鬶和蛋壳黑陶片等,还有石斧、锛、刀、蚌镰、骨镞、陶纺轮等生产工具。商代文化堆积厚约2米。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以较粗的绳纹占绝大多数,还有附加堆纹、弦纹等。器形以鬲、簋、豆、罐、瓮为主。还有纺轮、骨针、锥、蚌锯等。西周文化层厚约0.5米,出土物有鬲足等陶片及蚌类、猪牙、鹿角、铜戈等。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商代祭祀遗迹,祭祀的中心是四块天然大石,周围有人骨20具,人头骨2个,狗骨架12具。(《考古》1973年2期)
蔡丘遗址﹝茅村镇蔡丘村南·商、汉·县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北、东两面依山,南北长约45米,东西宽40米,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一台形土堆,高约5米,文化层厚5米以上。1957年秋曾试掘,从断面上看,上部为汉代居住遗址,发现有细柄陶豆、陶器残片及绳纹板瓦、筒瓦等下部出土砺石、绳纹陶罐、鬲足、黑皮磨光陶豆等商代遗物。(《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6期、《考古》1960年第3期)
乾隆行宫遗址﹝茅村镇梅庄村北·清代﹞清高宗乾隆下江南陆路返京驻跸之所,原规模较大,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殿阁100多间,现存有大殿台基、鬼趺石狮等。现存遗址面积约2000平方米。
北洞山汉楚王墓﹝茅村镇洞山村北洞山南坡·西汉﹞1954年发现,1986年发掘。墓葬凿建于北洞山南坡,坐北朝南,现残存封土高约10米。墓葬由墓道和双阙、甬道、主体墓室、附属墓室组成,计有墓室19间,墓道小龛7个和走廊1条,墓室面积430余平方米,墓道后段及主体墓室前甬道以塞石堵封。出土文物500余件,其中金带钩2对,玉器、骨器40多件,“半两”钱7万余枚。该墓出土了一批有价值的玻璃器,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玻璃容器。墓道内7个小龛出土了222件艳丽如初的彩绘侍卫俑,有的俑身后有“郎中”等字,象征楚王的守卫队伍。墓主为*楚文王刘礼或第五代楚安王刘道的可能性较大。(《文物》1988年第2期、《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
后楼山墓群﹝茅村镇洞山村后楼山上·西汉﹞墓葬位于北洞山楚王墓北的后楼山上,为其陪葬墓。1991年—1996年发掘7座,均为石坑竖穴墓道洞室墓,形制结构基本相同,竖穴为南北向的长方形,长3.3~3.6米,宽2.3~2.4米,深7米左右,竖穴内以红粘土夯实,夯土间置1~4层石板。南壁或北壁下开凿一洞室,墓口以石板或石门封堵,墓多单层,平顶,长3~3.7米,宽1.7米,高1.6~1.7米。6号墓洞室较大,长4.45米,宽3.3米;2号墓则由中室、东室及耳室组成,中、东两室以木板间隔;1、5、6号三座墓保存完整,其余均被盗掘。7座墓共出土陪葬品300余件,其中陶器有鼎、盒、壶、钫、茧形壶、盆、仓、灶、井、磨、猪圈、男立俑、女立俑、马俑、骑马俑等;铜铁器有镜、印章、瑟、枘、剑、釜、环首刀、马车器等;玉器有面罩、枕、心形玉佩、蝉、璧、剑饰、璜、塞、银缕玉衣片等。
大山墓群﹝茅村镇大山村上·汉代﹞面积约5万平方米,有墓葬100座左右,山上主要是西汉中晚期的石坑竖穴墓及东汉砖、石室墓、山下均为砖、石室墓。竖穴墓规模一般较小,有的带洞室内,出土器物有铜镜、“五铢”钱币、陶器等。东汉墓均为砖石混合结构,由前、后室组成,规模亦较小,多有画像石,画像内容有建筑人物、珍禽异兽。墓葬多被盗掘,出土陶灶、井、磨、楼、盘、铜镜、“五铢”钱币等。
大山东汉墓﹝茅村镇大山村大山北麓·东汉·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发掘,为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面积约25平方米。墓前室为石质结构,四壁镶嵌6方画像石,内容为几何图案、十字穿环、二龙穿璧等,墓后室用青砖砌筑,出土少量“五铢”钱和陶器。
檀山墓群﹝茅村镇檀山村西峰山北檀山南·新莽—东汉﹞1960年、1992年及2000年发掘墓葬3座。墓葬位于西峰山北坡下及檀山南坡下,多为砖石混合结构的东汉小墓,均被盗。1号墓位于西峰山北坡上,为石坑竖穴墓,竖穴长3.5米,宽2.3米,深5.2米,内填土夯实,底部砌石椁,石椁长3米,宽1.8米,高1.24米,内壁雕刻画像,内容为建筑、常青树、金乌、十字穿璧等,雕刻技法为阴线刻。陪葬器物有陶案、猪圈、楼、勺、铜印、“大泉五十”及“五铢”钱币等。(《文物》1960年第7、8、9期。《考古》1996年第3期)。
茅村汉画像石墓﹝茅村镇茅村凤凰山东麓·东汉·省文物保护单位﹞1952年发掘,墓系青石砌成,墓门东向,由前、中、后室,北侧的三个侧室,南侧的一个长廊组成。全长10.4米,最宽处6.9米。墓的前、中两室以刻有画像的青石垒砌,叠涩顶结构,条石铺地。共有画像石18方,内容有车马出行、仙人戏兽、百戏杂技、楼阁阙观等,其中钱室门额为一块长2.06米得车马出行图,十分壮观。前室北壁右上角刻有“熹平四年四月十三日酉”证明墓葬建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未发现随葬品。(《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期)
凤凰山墓群﹝茅村镇茅村凤凰山·东汉、隋、唐﹞自1952年发现茅村画像石墓后,1965年、1976年和1986年、1999年在凤凰山一带相继发现东汉、隋、唐时期的墓葬多座,这一带应是历代的埋葬地,择要介绍几座。
茅村东汉墓﹝茅村镇茅村凤凰山·汉代﹞1986年及1999年发掘墓葬两座。均为砖石结构的单墓室。1号墓墓东向,前有斜坡墓道,长3.7米,宽1.3米,深1.1米,墓门宽1.3米,以双扇石门封堵,墓门及门楣上有浅浮雕画像,内容为铺首衔环和几何图案。墓室长3.4米、宽1.7米,劵顶已塌毁。2号墓形制相仿。两墓早年均被盗,出土釉陶灶、陶罐、猪圈,“五铢”钱币等。
茅村隋墓﹝茅村镇茅村凤凰山·隋代﹞1976年发掘墓葬两座,为长方形劵顶砖石墓,早年均被盗,1号墓保存较好,长6.35米,宽2.8米,劵顶以塌毁。出土陶骑马俑、男侍俑、武士俑、文吏俑、女舞俑、女侍俑,人面鸟形俑,镇墓兽、牛、羊、狗、骆驼、鸡、灶、青瓷碗、瓶、壶等50余件。还有墓志盖一方,题为“大隋故右光禄大夫贝州使君郑公之铭”。(《考古》1983年第2期)
茅村唐墓﹝茅村镇茅村凤凰山·唐代﹞1965年清理,为一石室墓,分为前后两主室。全长5.85米,宽3.2米,墓向58度。前室近似正方形。南壁附有侧室。后室呈长方形。叠涩式墓顶,已被破坏,全墓已青石砌造而成。所出土的六块画像石上的人物服饰、鸟兽、建筑、铺首以及图案等都具有浓郁的汉代特征,而出土的遗物胡人俑、武士俑、侍仆俑、女俑、瓷碗以及“开元通宝”、“天佑通宝”铜钱均是典型的唐代器物。因此此墓是唐代人利用原东汉墓室重新下葬的。(《考古》1980年第4期)
内化晋墓﹝茅村镇内化村南·晋代﹞1993年调查,墓葬位于村南簸箕形山凹中,墓葬已被破坏。为南北并列的两座规模较大的砖室墓,墓西向,墓前有长形砖砌排水沟,具体结构不清晰,现场发现有大量墓砖,多有模印的几何图案。征集到陶男立俑,女立俑及陶马、陶狗等约20件。(《文物》1999年第3期)
微山群墓﹝茅村镇微山村·隋、唐﹞1992年、1993年及1997年共进行了三次发掘墓葬4座。均为凸字形劵顶砖室墓,墓室长方形或腰鼓形,墓前有短甬道,墓门北向,墓室后部个别有高出的棺床。墓砖上多有莲花、莲子、花草等纹饰。出土器物主要放置在墓室前部,三彩器有马、骆驼、镇墓兽、文吏、天王等,陶器有文吏俑、武士俑、人面鸟身俑、男立俑、女立俑、镇墓兽、牛、骆驼、猪、狗、羊、鸡、兔、井等,瓷器有碗、死系罐等,其他还有铜带钩、带扣、金戒指、滑石猪、石墓志等。(见《考古》1997年第3期、1998年第9期)
班山汉墓﹝茅村镇班山村北凤凰山·西汉﹞1998年发掘,封土存高0.6米,直径约5米,石坑竖穴结构,竖穴长3.2米,宽0.8米,深6米,内填土夯实,墓内有漆木棺痕迹,陪葬器物均遭破坏。
“桓魋石室” ﹝茅村镇洞山村·县文物保护单位﹞为一人工开凿的崖洞墓,相传是春秋末年宋国大司马桓魋生前用三年时间为自己营造的墓室,斜坡式墓道,墓室宽6米,进深12米多,面积80多平方米。石室在的桓山原为古泗水道上的旅游胜地,墓门外的石壁上凿有“桓魋石室”和宋、元、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题字及诗文。如明正德三年(1508),钦差广东知监太监傅伦来徐漕运,于石室旁刻一诗:“春风吹上洞山颠,满野云烟遮碧天。梵宇崔嵬留古迹,墓岩幽邃滴寒泉。数声音乐空中响,几树松楸开后妍。欲纪胜德还刻石,蓬莱何必觅飞仙。”苏东坡任徐州知府时,曾留有《游桓山记》等诗文。从形制上看可能为一汉代墓葬。但众说纷纭,尚待进一步研究。
大运河铜山段﹝马坡镇五段村至茅村镇、桥北头至小黄山·元、明、清﹞徐州地区大运河始凿于元,成于明清。元代运河徐境淤塞,明清两代开挖泇河和中河拓浚而成中运河,今大运河铜山段自铜山县东北马坡镇五段村入县境,从茅村镇里瓦房村穿过徐州市区北部,又从红旗新村入铜山县,然后从大黄山镇郑州煤矿入贾汪区,境内流程约28.5公里,最宽处120米,最窄处17米,沿线与之相关文物点有内化闸。
内化闸﹝茅村镇内化村西·明代﹞大运河穿徐境而过,由于上下游落差较大,明代在此建闸,以维持一定水位。该闸口宽6米,青石砌筑,现仍存。
启玄洞石窟﹝茅村镇洪里村·明代﹞石灰岩洞穴,洞内面积160平方米,有愿雕佛像三尊。高1.1米,已风化剥融,青石质,明代所雕。洞口有石拱桥,长10米,宽4米,净跨4米,矢高3米。题有“启玄洞”,每字0.8米见方、“嘉靖戊申(1548)洞主口口”、“万历九年(1581)吉日苏州石匠孙德造石拱”字样。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