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棺木上山时,在棺前陈列肴馔等。所选时辰一到,烧起柴火两大堆,鸣锣发炮,喇叭铙钹,锣鼓齐奏,并放花爆,孝子跪伏坟坦。在一片杂乱声中,棺木进入坟塘,这叫“进棺”。这时人们在坟背上铺起松松的泥土,孝子肩背布袋,左手执一个盖仓谷的印,正只手套入布袋里,从左方登上坟背,在泥土上重重戳成印痕,再从右方下来,叫做“印坟”(方言谐音 印音应,袋音代,是传代应坟的意思)。这纯粹是旧社会迷信思想的反映。
棺柩入塘之后,将将坟塘外口,用砖砌好,只有大约当柩差不多高的正中处所,剩个足方一寸光景的洞儿,叫“龙门”。时辰一到,又是烧火、奏乐、发炮,孝子伏地。一个泥土工人用一块细小砖头,砌塞龙门,才算安厝完毕。这时,孝子还要跪在坟头把木主内外函,分排左右。先内后外,用 ;再先外后内,用墨,点了木主上的王字成主,叫做“成主”。于是孝子脱去凶服,换上吉服,肩头挂红彩,准备回山。
回山时,放木主的香亭在前,容亭在后,奏乐下山,乘船回城。般到城外,所有一切仪仗,以及扮饰戏出骑马的人,所有执事,都换了红彩,在船埠头等候。香亭、容亭上岸后,仪仗排为队伍,依原路回去。家内女眷,穿着吉服,焚香跪接,焚火盆。在锣声、鞭炮声以及大乐声中,容亭升于堂上,木主香炉,摆在桌上,依序跪拜毕,然后就摆筵席宴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