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举人是什么官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举人相相当于县级*。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举人的地位更是崇高。明朝时期,每年录取举人约400人。举人可以当官,地位等于县级。当时全国县级*有1200多个,再加上府级、省级和**的官位,举人要当上一个副县级*是相当轻松的,最差也可以当一个教渝。有些举人可以直接获得正县级官职,日后可以升到知府级别,甚至更高。

扩展资料:

举人的来源发展:

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

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

清末又有法科举人、理科举人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年))起,考试回国留学生,最优者给予进士出身,优等及中等者给予举人出身,并各加某学科字样。

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

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举人。如果顺利过了第一关,乡试合格者就被称为举人。“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但在汉晋南北朝,只是被举之人的意思,并非甚么专称。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

这等可应进士试的举进士另有专名,唐代以*设立的学校(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学校选送至京的应考者称为生徒,以各州考选的士子为乡贡,意思是随各州进贡物品一起解送。

宋代解送这样的士子赴会试,一般须经本州“取解试”(类似明清的乡试)取中。如果会试不能登第,在唐宋时代,须再应府或州的考试,重新获得乡贡资格方能再就会试。

宋代刘章“四魁乡举”、元代许瑗两应乡举皆第一,就是由于第一次会试被黜落,所以要四次、两次应乡举。而明清的举人则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会试的资格。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

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贪穷,被瞧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因为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人

热心网友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1、杭齐苏,顺治二年(15年)举人;

2、傅以渐,顺治二年(15年)举人;

3、毋光启,顺治三年(16年)举人;

4、刘世永,顺治三年(16年)举人;

5、庞如龙,顺治三年(16年)举人;

6、刘元运,顺治三年(16年)举人;

7、杭如苏,顺治三年(16年)举人;

8、杨逢春,顺治三年(16年)举人;

9、马如锦,顺治五年(18年)举人;

10、邓秉恒,顺治五年(18年)举人;

11、王临元,顺治五年(18年)举人;

12、周希圣,顺治五年(18年)举人;

13、傅予润,顺治八年(1651年)举人;

14、李景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

15、朱训诰,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

举人资格:举人是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试(乡试)及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太多了亲。我给您列了一下顺治年间的。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

提问我想问一下晚清宝坻的举人有没有记载

回答我帮您查一下

清朝宝坻举人名录(244人)曹瑞、王乃余、杨雍、刘芷、李应甲、张俊英、刘嵋、芮复传、芮复俶、芮而育、皮明诚、王石柱、刘熙、王嘉宾、吴琏、刘蕲、陈鹤鸣、吴正、叶时汭、朱霖亿、朱寅、单硕肤、刘毓道、芮永祺、刘翥、芮永成、郝作舟、马式端、陈翰、单鉴、王永芳、单铎、王璘、张仁三、陈景新、芮振宗、刘同敬、芮复建、王超、芮其相、王焕章、马思诚、侯执应、王嵩桂、赵增、王世勋、王旭普、董觐光、刘廷献、马思圣、王旭畅、陈光绍、刘善经、芮永堂、赵俊、杨国麟、王振荣、马为国、王旭载、芮熊占、王敏树、王振绪、王旭朗、李光先、芮际隆、吴端明、刘茂勋、王琮、蔡文澄、陆习锌、王铃秀、刘建勋、张松伶、王墀、芮汝登、陈习镕、芮其澳、杜衍濂、王继成、王长伶、王殊涯、王殊泽、李光庭、齐廷芳、刘志惓、王家骏、刘耆德、芮汝翌、陈德秀、袁曾榘、吴曾孝、方振德、王荣、李珠、芮汝明、芮其哲、张湛、李光里、王思义、齐廷瑜、王起、芮昌、吴达纲、李藩、蒋肇熙、方涛、王震、李葆、李著、高睿璜、高继珩、李菡、李蒓、吴宪献、杨洁、单维模、刘廷秀、袁凤鸣、陈兰圃、王铁寿、方琪、李庄、李藻、王璋、李萼、郑凤鸣、李苏、马大钧、王大济、苏岩、方作霖、陈从孟、李光璧、王贡祥、王琅、王炽昌、王祖培、王慕、李芷、尹国俊、张庆元、单维楷、徐天禄、李芗、芮云、严芬、陈德睿、李植、李如篪、徐冲、李德增、王泉、陈函、王金台、杨景孟、王迎寿、蔡树模、王峻、方学苏、张丕烈、李德坊、方学伊、马联芳、芮斯振、王静寿、邵承照、王濂、王其慎、王其恒、庆龄、肖敏文、陈景灏、孙棣、李文檀、周策、王庆琪、王际熙、王熙健、芮云、徐冲、高明鼎、芮家纯、王宗魁、吴恩源、傅墀、周壁、王度、李溱、李鸣珂、李璠、李逢源、王庆禔、郑凤浩、王鸣璋、吴恩炽、张翼清、张兆庆、郑聚奎、方学周、付金鑅、、李桂联、杨大章、王钟林、王宝义、李德恒、李梦松、郝钰、宗式坊、张丕弼、王廷元、吴恩沐、何浚泉、张至绩、李家芳、马存朴、李云、胡胜、郝观光、李惠和、徐浩、李璟、王寿山、何俊池、王钟儁、王熙昌、李敬、何景崧、张祖甄、李浚、李慕、李育秀、孙棠、张瑞芳、陈源潾、李桂一、马延庆、李援、李允、王毓祥、周汝震、杨椿玲、张瑞芬、李重熙、王楫。

提问我的柤上是举人

回答按照时间拍的,您看看有没有您的祖先呢?

提问没有

回答没有吗?。。那我再找找

提问是我爷爷的爷爷

回答会不会是明朝嘞?或者您的祖上换过地方吗?

这个应该是有记录的最全的了。

提问不是

应该是1860年后的举人

应该是1860年后的举人

回答我在给您看看,您稍等一下

刘树桐(1846—1927)字叶封,宝坻县三岔口村(今属三岔口乡)人,自幼入学读书,以聪敏过人而深得塾师赞赏。咸丰五年(1855〉以后从叔祖就读,学业大有长进。同治二年(1863)考入县学,成为秀才,翌年应聘充当塾师,至光绪八年(1882)辞馆回家,光绪十一年<1885)参加乙酉乡试得中,成为举人,乃在家乡自设学馆,一时遐迩闻名,前来就学者远及数十里之外。

是这位吗?亲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