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7:52
陈世美隐瞒已婚身份
一、陈世美在宋朝了无踪迹
包拯是宋朝的名臣,人们心目中铁面无私、秉公执法的典范。在开封府御铡三刀面前,无论皇亲国戚、地痞无赖,只要犯法,都会瑟瑟发抖。
龙头铡:可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
虎头铡:可铡贪官污吏、祸国奸臣。
狗头铡:可铡土豪劣绅、恶霸无赖。
陈世美不服气,等着他的是龙头铡伺候。但真的历史,这三口铡刀子虚乌有,是清朝人为包公创造的刑具,三铡的构思虽然解气,但也体现了不同阶层在法律层面的不平等。
如果没有了龙头铡,用什么杀陈世美这个忘恩负义之人呢?其实多余操心,因为彼时,陈世美也不存在。
善恶到头终有报
首先,我们在《宋史》以及宋朝人的著述中找不到陈世美。如果有这个状元,不可能没有记载。其次,包拯权知开封府的时间是1056年至1058年,而宋仁宗能活到谈婚论嫁年龄的女儿共有四位:
1、福康公主,嫁给李玮。近期热播的《清平乐》演绎了这段历史。
2、陈国公主,活到9岁而亡。
3、鲁国大长公主,宋仁宗的十公主,这是个高寿的公主,甚至躲过了靖康之变。但是她出生于1059年,长到3岁时包拯去世,显然,陈世美与其无关。
4、衮国大长公主、燕国大长公主,分别是宋仁宗的第十一、十二位公主,时间上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退而求其次,会是郡主之类的王爷之女么?宋朝文风开放,许多文人笔记记录下历史上各类拾遗补缺,这么重大的事件,不可能被所有人忽视。
因此,包公与陈世美,没有半毛钱关系。
陈世美派人杀妻
二、明、清朝创造出的历史:铡美案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明朝,小说开始繁荣。明代公案小说《百家公案》,将流传的一些包公话本、说唱归纳整理,汇集成书。其第26回:"秦氏还魂配世美",第一次出现了陈世美的名字。
北宋"钧州"人陈世美考上状元后,久不回乡。妻子秦氏寻到京城,扮做歌女,在陈世美寿宴上,当着他众多的同僚献唱琵琶曲。陈世美认为秦氏丢了宗族的脸,派人将其刺杀。
当陈世美准备接他的儿女瑛哥、东妹回府时,目睹母亲的惨死,两个小孩拒绝了,他们被告人收养,长大后瑛哥揭国榜,剿灭海贼,成为朝廷的*。前去祭祀母亲时,墓穴中的秦氏却死而复生,原来神仙不忍见秦氏惨死,暗中保护其尸首,只待瑛哥*,就可*相见。
接着,陈瑛哥与秦氏状告陈世美,包拯将陈世美发配充军。
以上就是陈世美的早期版本,我们看到:陈世美不是驸马;秦氏还没有名字;秦氏被杀,靠神力复活;陈世美发配辽东军。
《三侠五义》 中陈世美的故事定型
清代《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续七侠五义》在明朝故事的基础上,丰富人物、完善情节,其中涵盖了:包公故事;陈世美成长为驸马;秦氏有了名字,秦香莲;秦氏及其子女都是被刺杀的对象,但死里逃生;刺客良心发现,放人后自尽;陈世美等到了龙头铡。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铡美案》,由京剧、晋剧、河北梆子、豫剧等众多剧种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
三、另一段挟私报复的传说
《铡美案》的来历还有另一个说法:
清顺治年间,陈年谷、号熟美考取进士。由于政绩突出,因功累升为贵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参政。康熙十年,又升任户部郎中、侍郎。
《铡美案》来历的不同版本
同窗好友仇梦麟与胡梦蝶从老家均州上京,找陈熟美跑门路求官,被严词拒绝。二人早年曾接济陈熟美,如今见他已然仕途通畅,却忘恩负义、不念旧情,很是愤愤不平。
回乡路上,在河南南阳观看曲剧《琵琶记》,戏中忘恩负义的情节引起了二人的共鸣,于是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改编情节:将戏中的男主角换成"陈熟美",名字直接引用会惹来麻烦,因此替换为陈世美,而陈熟美的妻子秦馨莲则化名为秦香莲。
于是,一个好官就变成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也被包拯解气地铡了。至于传说是否属实,陈熟美都大可不必介意,既然不是同名,自然无需分辨,清者自清吧。
四、锦上添花的虚构,无损包拯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包拯没有铡陈世美,但这并不损坏他刚正不阿的形象。
在开封府的任上,包拯以他的不畏强权,做了许多为民造福的事情,特别是为那些市井贫民。
惠民河也称蔡河,是连接南北的通道。为了航运需要,自新郑引入闵水,流量为之大增。
悔教夫婿觅封侯
航运便利了,但水患的弊端由此时常显现。
大水时:"门关折,坏官私庐舍数万区,城中系栰渡人"。
惠民河屡疏不通,涨水就涝。包拯认真调查了原因:
"中官世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
原来,达官显贵占据河道两岸,肆意利用,修建楼台、花园、水榭,导致河道淤堵。包拯一声令下,全部拆毁,不少权贵持地券与包拯争执,包拯皆通过实地测量、验证,揭示其伪,并上朝劾奏,要求严惩。
河道畅通、水患消除,百姓生活环境和质量大幅上升,无不为之欢呼。《宋史·包拯传》记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不需要贿赂,就公正无私,这样的*,人民能不爱戴么!
包拯无愧为包青天
结语:
宋朝并无陈世美,这一人物故事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变。
杀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是普罗大众的心愿。人们将不畏权贵的英名送给包拯,是因为他的人品担得起这一褒奖。包拯留给世人的一百多篇奏折,都是对民生疾苦的大声疾呼、对贪官污吏的愤怒斥责,从中,人们看到的是包拯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