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这句话的基本翻译是: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孟子 滕文公上》。
孟子是想说,先让人有恒产,而后再让人有恒心,最后让人人都成为君子(士),如此则天下大治。因此孟子在谈教化黎民的方法。
但是,记住重点,孟子的终极目标是让所有的人都变成君子(士),这个有恒产,然后有恒心其实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现实的妥协。并不是说孟子就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一种理想状态。
参考资料
知乎.知乎[引用时间2017-12-19]
热心网友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保护产权,否则,如果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没有长久永恒的权利,那么人们就会没有创业创新和努力赚取财富的决心和恒心,只会鼓励短期行为、即时行乐,活一天算一天。一个国家如果对私人财产不予以保护,不让人有恒产,几年来一次平均,甚或通过*强制平均产权,那么个人财产转移国外就成为可以理解的行为了。国家也不会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