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11
现代语言区划和历史行政区划不是同一的概念。前者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方言在地理分布上的各种特点;后者是研究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地理的分布与变化。但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特点,使现代汉语方言区划与历史行政区的关系特别密切。从闽北来看(这里所说的闽北,是地理的概念也是历史的概念),这种密切关系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府(二级政区)为单位,内部有较大的一致性,而且方言区划和历史行政区划基本上是重合的,即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语,分布于建瓯、建阳、崇安、顺昌(东部乡镇)、浦城、松溪、政和六县,与历史上建宁府行政区划相重合;以邵武话为代表的闽赣话,分布于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包括顺昌(西部乡镇)、,将乐六县,略大于历史上的邵武府行政区划;而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语,分布于永安、三明、沙县、包括尤溪四县,则略小于历史上的延平府今(南平)行政区划。
对于上述闽北的语言区划与历史行政区划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权威方言与政区中心变易的关系行政区划的政区中心一般都是该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以及时尚的中心,是当地最大的城市,一般人的语言心理也是尽量靠拢这个中心的。因此行政区划的*中心的方言,常常制约着该区的语言,起着某种约定俗成的作用。一旦中心城市变换了,那么当地的方言也势必随之变换。闽北是福建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东汉建安初,福建境内最初设置的五个县,闽北有建安(建瓯)、延平(南平)、汉兴(浦城)三个。三国吴永安三年(260),闽北置建安郡,“领建安,建平(建阳)、吴兴(浦城)、东平、将乐、昭武(邵武)、绥安(建宁、泰宁)、延平(南平)、侯官、东安等十县。五代晋开运三年(946)置剑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邵武军,明洪武元年(1368)复建宁府,改南剑路为延平府,邵武路为邵武府,闽北境内三府并立。延平府管辖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六县;建宁府管辖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七县;邵武府管辖邵武、光泽、泰宁、建宁等四县。因此,建瓯、邵武作为二级政区——府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由来已久,对该区方言的影响显而易见,由此而形成了以其方言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区和闽赣方言区。
二,方言分区与交通地理的关系。古代的交通中,河流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南方的山地和丘陵地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河流有舟船的便利;二是山地丘陵地带的河流虽没有航运之便,但是河谷平地却自然而然地成为交通的通道。尤其是山地和丘陵地带,移民往往是溯河而上或沿河而下。河流的沿岸也往往是可以垦殖的山谷平地,所以在沿河流域常常形成经济区。而同一经济区由于居民频繁的相互交往,其方言也自然容易接近,同时又保持相对的性。每一个这样流域或经济区也自然的会形成一二个中心城市,所以古代的县城多是沿河谷而设置的。尤其是在山地和丘陵地带不同河流的两流域之间,因为有高大的分水岭阻隔,阻碍了彼此经济区在社会、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发展,所以方言亦比较不容易接近。闽北属于武夷山脉的中低山地,闽江上游的几条支流——富屯溪、金溪、建溪、沙溪呈扇形分布,支流之间有明显高大的分水岭。由陆路移入福建的汉人,最迟在东汉末年已越过仙霞岭,经浦城和崇安两地,进入建溪流域,移殖到建瓯、南平、建阳等处,随后又散布到整个建溪流域,形成了闽北方言片。另一部分人也许走得更远,溯沙溪到达沙县、永安一带,形成了闽中方言区。而由江西地区移民经过临川越武夷山进入福建,然后散布到整个富屯溪和金溪流域,因此邵武一带的方言一开始就与闽北方言有所区别,发展到后来形成更大的差异,以至与闽西北的客话有不少共同之处,形成兼具闽、赣方言的闽赣方言片。至于属于闽赣方言片的顺昌,将乐,历史行政区划却属于延平(南平)府,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顺昌原由将乐划出建县,而将乐亦原属邵武,只在后来划归延平(南平)府管辖,两地的方言发展到现在,则有了更多的闽北方言的特色。
闽北的方言与历史行政区划尽管有不尽一致的方面,但有特殊现象的只有浦城方言和南平城关的北方方言岛。浦城方言属于吴语已由来已久。因为浦城是古代浙闽的交通要冲,第一批由陆路入闽的汉人即是东汉末从会稽过浙南经浦城到达闽北,永嘉丧乱,中唐、唐末五代以及两宋之际的北来移民,依然沿着此路入闽。所以浦城不仅从东汉末年以来就有吴语居民定居,而在后来跟吴语本土也一直保持联系。比较今天的浦城话和浙江吴语的异同,可以发现它不仅与毗邻的浙西南接近,并且兼有浙北的特点。南平城关北方方言岛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宋末至明初客家人移居闽西的结果,打破了今天方言分区和流域区、历史行政区之间奇特的重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