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胜寺的人文历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0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9 23:23

河南省温县城西二十二公里的番田镇大吴村,是温县、孟县、沁阳三县交界地带,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偏僻的村庄。通往大吴村的路两旁簇拥著无边的青纱帐,青翠的玉米棒结结实实地长在玉米秆的「腰」间,暗红色的高粱穗随风轻盈地摇曳。那段柏油路是三十多年前修的,路面坑坑洼洼,大坑小坑连成了片。
在焦作丰饶的黄(河)、沁(水)冲积平原上,这是个最寻常不过的村庄。但这个小村庄有一座千年古刹--慈胜寺,走进这座古建筑,让人恍然走进了大吴村的前世,也让人不能不感叹河南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
慈胜寺,为五代时创建,历代又多次重修的古建筑群。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其後的延寿殿、毗卢殿已无存。
元代繁华「隐」小村
在外行人看来,慈胜寺实在是个不起眼的寺院。这座寺院既没有青山拱卫、绿水环绕,更未处於繁华都市。
虽然有人称慈胜寺「前临黄河,後有太行作屏,隔河与古代著名的关隘虎牢关相望。远处邙山,历历在目,景色优美如画,清幽异常」,但看著眼前的温县番田镇大吴村慈胜寺,仅是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落,离黄河几十里远,太行山就更看不见了。
慈胜寺不起眼,还在於这座古寺如今只有三座建筑,规模也称不上宏大,并且其中的一座还是十多年前重建的。但这座古寺肯定有不寻常的地方,那麽多名满天下的寺院都不过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这小村中的慈胜寺却赫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不会是没有来历的。
据慈胜寺文管所所长谢公社介绍,慈胜寺之所以能成为「国保」,是因为有三件「宝贝」∶两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後晋石经幢。慈胜寺现存的两座古建筑,是严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营造法则建造的。可以说,这是令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感慨不已的元代繁华为数不多的遗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该寺山门原名金刚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单檐悬山顶,上覆灰瓦。正脊与垂脊皆用黄绿色琉璃。整个山门造型和建筑结构系後人按照元制仿造,显得古朴大方。
天王殿也叫「无梁殿」,是一座有著很多明代重修痕迹的元代建筑。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上覆绿色琉璃瓦,不少还是元代建筑构件。殿内西壁现存元代所绘「四大天王」壁画,那彩色人物画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两米左右,各执不同兵器,线条粗犷豪放,肌肉节节隆起,强壮有力。他们衣饰迎风飘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脱壁而出的生动。据专家评价,其绘画手法达到了纯熟地步,是罕见的元代壁画珍品,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之所以叫「无梁殿」,是因为这个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铆相连,将屋顶的重量传到中柱上,极其稳固,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原地区充分利用力学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很多大学的古建教材上,都把这座建筑当作范例介绍。
大雄宝殿,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结构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翘,酷似大鹏展翅,造型庄重优美。殿内前墙与东西壁,尚存有人物、楼阁、城廓、山水、树木、花卉等彩色壁画,表现了元代民间画风;内檐的拱眼壁间,皆有彩绘坐佛,结跏趺坐於云层中,其後有项光与背光,可能是明代重修时所绘。这大雄宝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没有任何修补的痕迹,杜先洲、祁英涛等著名古建专家来看的时候击节赞赏,认为是中原地区「结构最纯正的元代建筑」。大殿前门额上方有「风」字形牌匾,上书「大雄之殿」四个字,笔力刚劲,落款为「大元至元五年(一三○四年)」,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现存寺院牌匾中时代最早的。
慈胜寺现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实创建於更久远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场战火曾将这座寺院化为废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进行了重建。那麽这座古刹的历史能够追溯到什麽年代?慈胜寺现存的碑记为人们提供了线索。
石经幢上「五代史」
慈胜寺大雄殿前古碑罗列,斑驳的石碑上有些模糊的字迹,显示著岁月的痕迹。仔细端详,可看到明嘉靖四年的《重修慈胜寺大雄殿记》、清顺治六年的《重修毗庐殿碑记》等等。
明代的石碑记载∶「慈胜寺,温之古刹地,肇自五代,历宋、元,...入国朝香火始盛。宫殿森然,其大雄藏尤为奇绝..」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则云∶「邑(温县)西四十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宏大,殿宇深广,前天王金刚,中大雄殿,後毗庐,其最後曰延寿殿。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嗣後,郑王一修於弘治,庐江王再修於万历..」这则碑记让我们知道,古代的慈胜寺远比现在大,建筑物也远比现在多。
大雄宝殿右侧,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雕刻精美的石头摞成一个形状特别的东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这是五代後晋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经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种,是带有宣传性和纪念性的艺术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纪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种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竖一石,宛如中国长方形的碑。中国经幢多为石质,大的有数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间建幢之风盛行,有为建立功德而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 碑」、「八佛头」、「宝幢」、「花幢」等。慈胜寺的这个陀罗尼经幢高五.四米,共有十七层(十七块石头)。上部为石雕的火焰、宝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的八 柱,下部是浮云、须弥座、伎乐飞天等。石雕形象*真,刻工精湛,刀法流畅,姿态华丽生动,被公认为经幢中的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最难得的是,十多块大小粗细不同的石块交错著垒起来,竟然非常稳当。这经幢可不是砌的,石块间没有任何东西粘连,就那麽摞在一起,不平的地方用铁片垫一下。按照落款的记载,这石经幢建於後晋天福二年(西元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是住持僧宝林及邑主吴宝等「添修」的,至今已经将近千年,其间发生过一次八级地震,其他天灾人祸难以尽知,慈胜寺其他的五代建筑全都无存,只有这个石经幢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稳稳地矗立在寺院内。
这个石经幢上保留了寺院内年代最早的文字,一般认为慈胜寺创建於後晋天福二年,就是以此为依据的。但也有人认为,既然石经幢是「添修」的,那说明寺院可能早就存在,实际兴建於唐朝贞观年间,但这种说法没有找到直接的依据。
後晋的建立者是那个出卖燕云十六州落下千古骂名的石敬瑭,这是一个仅仅存在十年的短命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的痕迹非常少,这个石经幢因此被认为更有价值。
·石敬瑭创建此寺庙?!
清朝的碑记说,慈胜寺是「(後)晋天福二年奉敕创建」,果真如此的话,这个千年古刹竟然是「臭名昭著」的石敬瑭下令创建的。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时期之一,而石敬瑭又是那个时代最龌龊最可耻的人物。五代的皇帝,基本上是靠武力劫夺的帝位,虽然造成了极大的社会震荡,也还是军阀本色,倒也不丢人。石敬瑭却是个例外,为了坐上皇帝的宝座,他竟然拜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换取一个儿皇帝的称号,并且出卖燕云十六州的广大土地,另加岁贡帛三十万匹。这样的角色在当时也十分为人所不齿。
西元八○九年,范希朝被唐王朝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他带了一千二百名沙陀武士先後平定了多次叛乱,建立了累累功勋。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因此被皇帝赐国姓为「李」,其後他以李国昌知名於世。其子即是名闻史册的李克用。身为河东节度使的李克用,剿灭了庞勋和黄巢两支强大的农民,*得黄巢最後在?山东境内自杀,沙陀英雄李克用由此成为唐晚期势力最强的诸侯之一。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大破後梁,攻下洛阳,加冕称帝,建立後唐,这就是韩愈笔下那个喜欢演戏为乐的唐庄宗。在矛盾丛生的後唐,沙陀人石敬瑭先追随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後来的唐明宗)反叛成功,後为争帝位向契丹求援∶请求称臣,以父事契丹,约定事成之後,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契丹。对这种认贼作父、*求荣的行径,连他的亲信大将刘知远也表示反对∶称臣也就可以了,当儿子似乎太过分;多拿钱贿赂,就能请来援军,不必出*土,只怕以後成为中国大患,後悔就来不及了。但石敬瑭一意孤行。契丹主耶律德光大喜,带了三万骑兵增援他,大败後唐军队。那是西元九三六年,契丹主作册书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国号晋,史称後晋。
石敬瑭称帝後,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至此中原完全暴露在契丹铁蹄之下。以後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国南下掠夺中原的基地,使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贻害长达数百年。
历史上最黑暗最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也是佛教极其兴盛的时期,这或许是现实的痛苦和无奈,让人们更容易产生遁入空门的念头。有史料记载,那时全国共有寺院三四万所。是时,佛教寺院占有土地和劳力,僧尼不耕不织,虚耗国力。同时,寺院还销熔大量铜器乃至钱币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石敬瑭很多方面照著後唐庄宗的「规矩」办事,天福二年,他多次重申「此後不得辄造寺院」的话,而石经幢的落款也是这一年,因此有人认为清朝石碑所说的慈胜寺「奉敕创建」有很大可能。
那时众多的寺院,经千年的岁月,已经难觅踪迹,石经幢和它所栖身的慈胜寺,也算是那个时代留在大地上的见证。
五代不是一般的兵荒马乱。那时的国都不在开封就在洛阳,於是这两座城市间的黄河自然成为征战杀伐的战场。朱温掘开黄河阻止李克用东进,而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最终杀过黄河,下洛阳,陷开封,建立後唐。此後石敬瑭、耶律德光、刘知远、郭威等等都先後用兵黄河。中原文化是跨越黄河的文化,而开封、洛阳都是黄河岸边的城市,依赖这段黄河为天堑,那麽黄河的渡口,自然就是军事要冲,自然就是交通要道。
而慈胜寺就处在这样的交通要道上,它的南边,有孟津渡等著名的古渡。我们今天看这个地方偏僻,那是因为黄河古渡尽废。从这个意义上说,慈胜寺曾经的辉煌,是黄河古渡所造就的。
焦作黄河桥修建以前,温县是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如今一桥架通南北,温县畅快多了,郑州和洛阳都在一小时车程内。古代的慈胜寺,就仿佛守著一座「黄河桥」,它所有的辉煌和沧桑都与此有关。
·元朝风韵昨失却
著慈胜寺後围墙外五六十米处的电线杆,这寺院以前可大了,那竖电线杆的地方都在院子里,寺院的中轴线上有五个大殿,两边还有配殿。清乾隆十九年的《重修延寿殿毗庐殿碑记》刻著这样的话∶「邑(温县)西四十里大吴村,寺名慈胜,规模巨集大殿宇深广,前天王金刚,中大雄殿,後毗庐,其最後曰延寿殿。」最大的建筑是延寿殿,其阔九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家多难,社会混乱,大吴村附近的流氓无赖为了弄点儿小钱花,竟把古建筑一座座拆毁了,倒腾出砖瓦木石零卖。慈胜寺像被人一根根拔掉羽毛的凤凰,越来越不成样子了。最後在村民极力保护下,总算留下了山门、天王殿、大雄殿三座建筑。
「文化大*」後期,大吴村建面粉厂缺少木材,有人出主意将寺院的山门拆了,倒腾出的柱子被锯成板儿,搭在了面粉厂的机器上。在大吴村早已倒闭的面粉厂,房屋破旧简陋,院子里被种上了成片的玉米。就为了这麽个地方,慈胜寺的千年门面毁於一旦。
幸存的慈胜寺建筑,看起来也有点儿像「脱毛的凤凰」。大雄殿过去也叫「三绝殿」,这座元代建筑的写、画、塑号称三绝,特别是殿内四壁工笔重彩的元代壁画曾经久负盛名。墙面很「素」,基本看不到传说中的壁画。在谢公社的指点下,分别在三面墙壁的不同位置看到了残馀的手提电脑大小的三小片壁画,有的画殿阁,有的画城郭和人物。谢公社说,别小看残馀的这点壁画,在专家看来,其画技之高超、题材之丰富,在河南现存元代壁画中,「当以此为冠」!技法多样,「所画山石、杂树、人物、动物和图案,笔法细腻,构图紧凑完整,人物服饰精致,透视准确合理。从著色看,这些画也有独到之处,不但用色富於变化,层次有序,花团锦簇,色彩缤纷,而且十分调和...」
其馀的壁画哪儿去了?如果都保存下来,元朝的流风馀韵不是更能撼动世人?谢公社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被偷走了,那是一九二二年前後发生的事。
一九六二年的时候,大吴村老人吴来先、吴学古曾经跟人这样口述事情的经过∶当时慈胜寺东边驻有*巡警局,*褚北宣和巡警吴德胜、李文成勾结寺内和尚先後两次盗窃壁画,卖给了北京的不法商人。一九二三年,一个北京奸商带二三十名工匠来寺内取画,村民发现後到温县巡警局上告,巡警局*李振江带人到寺院,把取下来的壁画毁坏一部分,并把北京来的奸商痛打一顿带回县城。
但两天後,这名奸商又回到大吴村取画,并用木板夹住取下来的壁画运走了,原来他已经用钱「搞定」了县城的李*。从留下的痕迹看,那些人偷壁画是分块截取,在不重要的位置开槽至墙体,四周都开槽後,选用等面积的木板从外面紧紧扣住,用又薄又长的铁片从上面的槽往下铲,是个非常有技术的活儿。铲离墙体後,再用木板从里面贴住分夹,捆好後用草席包装运走。壁画被偷走後就没了下落,到现在没有人知道这些壁画在什麽地方。
不知什麽原因,三小片壁画躲过了那些窃贼的黑手,幸运地留在了原处,让人还能感受一下元朝的文化,想象一下慈胜寺曾经的辉煌。但疑问也接踵而至∶一个三县交界的偏僻村庄,怎麽会有一个如此宏大的寺院兴旺数百年?
·南北僧侣此中转
慈胜寺更详尽的历史很难寻觅,除石碑外没有更多的文字资料留存下来。这里曾经有哪些著名的和尚,曾经有过什麽样的往事,统统不得而知。但有研究者认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座寺院曾经是个僧侣中转站。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温县、孟州与黄河南岸的孟津、巩义、荥阳之间的黄河古渡口很多。前几年小浪底搬迁时进行抢救性发掘,在三十多公里长的黄河岸边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栈道、粮仓和码头遗址。
由於最近几十年水位急剧下降,黄河如今几乎失去了运输功能,但在历史上,却为东西交通提供了黄金水道,但同时却也是南北交通的天堑。黄河在孟津冲出峡谷,渐渐收束性情,水流平缓起来,便於建立渡口。黄河通过这些渡口与南北各地联结起来,渡口同时成了黄河上下航行的码头,因此人们习惯上称其为「水旱码头」或「水陆码头」,一些著名的古渡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如今看起来极其偏僻的慈胜寺,在古代却有著巨大的交通优势,站在滔滔黄河边的这些渡口向北看去,慈胜寺就遥遥在望了。说这座寺院因黄河古渡而生,可能并不为过。这里是豫北和豫西之间,甚至是北京与西安之间的交通要道。而在佛教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地图」上,这个寺院的位置也显得很重要。谢公社介绍说,有专家研究认为,从山西五台山到山东泰山,从安阳修定寺到登封少林寺,来来往往的游方僧大多路过慈胜寺,在这里休息、讲授佛法。可以说,这座寺院的特色就是一个游方僧的中转站。或许因为这样的特殊性,从五代(也可能上推到唐代)到宋,再到元明清,黄河北岸的这个寺院历代都得到整修,得以传承到了现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