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的由来与历史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10

我来回答

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7:59

话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以后,南方的少数民族孟获不服蜀国的管理,因此发动了*。诸葛亮清醒的看出来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于是亲率大军南征。在打败孟获准备渡泸水的时候,突然水势湍急,不能过河。孟获说需要用人头来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过江。

诸葛亮自然不会拿人头去祭奠,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不能过河。于是聪明的他就决定用面粉捏*头形状来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后终于平安过河。从此美食——馒首,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馒头。

扩展资料:

馒头的发展史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

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17

馒头的由来与历史典故如下:

第一个说法: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  

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第二个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  

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  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  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扩展资料

蒸出好馒头的方法

1、恰当把握面团揉制程度

不同品质的面粉,应采用不同的揉制时间和力度。面粉的筋力越强,面团的弹性越大,需要越长的揉制时间和较大的揉制力度。手工揉制到恰当程度的判断标准是:面团光滑,稍微发粘,刚刚变软时即可成型。

2、掌握好面团的醒发程度

影响面团醒发速度的因素有加水量、酵母的加量和质量,温度和面粉品质等。面团是否可以上锅蒸制的判断标准是:用手指蘸少许水,轻轻摁一下面团,如果摁下的小坑能够慢慢回复即可上锅蒸制;如果不回复则醒发过度;如果立即回复说明醒发不到位,还需继续醒发。

3、皱缩瞬间赶紧用筷子扎一下

馒头的皱缩多是发生在揭锅的瞬间。此时用一根筷子等利器迅速将馒头扎一小孔,皱缩的馒头就会立即恢复原状,即使复蒸也不会皱缩,但动作要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0:52

第一个说法: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  

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  

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第二个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  

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  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  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扩展资料

馒头中含有酵母,酵母分为鲜酵母、干酵母两种,是一种可食用的、营养丰富的单细胞微生物,营养学上把它叫做“取之不尽的营养源”。除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以外,酵母还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酶类。 

有实验证明,每1公斤干酵母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5公斤大米、2公斤大豆或2.5公斤猪肉的蛋白质含量。因此,馒头、面包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比大饼、面条要高出3~4倍,蛋白质增加近2倍。  发酵后的酵母还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物,可以保护肝脏,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酵母里的硒、铬等矿物质能抗衰老、抗肿瘤、预防动脉硬化,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发酵后,面粉里一种影响钙、镁、铁等元素吸收的植酸可被分解,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馒头是以面粉经发酵制成,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

中国在江浙沪地区,仍然把带馅不带汤的馒头叫做“馒头”,而不带馅的叫做“白面馒头”。  而“包”是指带汤的。如苏州汤包。这和北方不一样。北方话中,带馅的即为“包子”,不带馅的叫做“馒头”,北方没有带汤的馒头。

馒头,在北方有些地方也称“馍”等,在浙江温州又被称为“实心包”。其它地方则直接称为“馒头”或“淡包”,一般是半圆外表平整,每逢节日顶部会印上大红印。  

此类产品是以单一的面粉或数种面粉为主料,除发酵剂外一般少量或不添加其他辅料(添加辅助原料用以生产花色馒头),经过和面、发酵和蒸制等工艺加工而来的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馒头(中国传统食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2:43

关于馒头的来历,很多是说和诸葛亮有关系。有人答了我就不说了。古代多数朝代,包子、馒头称为蒸饼,而宋时称为炊饼。据宋《青箱杂记》说:因宋仁宗名祯,而“祯”“蒸”音近,时人为避讳,改称蒸饼为炊饼。《水浒传》二十四回几次说到武大郎一天卖了几笼炊饼,说明炊饼是用“笼”蒸的馒头或包子,而不是烧饼某报载文称,宋朝“馒头”都有馅,相当于今之包子,而保留了很多汉语古音的韩语,恰称包子为“满嘟”,写成汉字即馒头。宋《事物纪原》:用肉包之以面,象人头,后人由此为馒头。但证明这一点不必舍近求远找韩国,国内吴语区仍统称包子为馒头,如菜馒头、肉馒头,无馅的称白馒头等。吴方言保留了不少古称,如包子、馒头统称馒头。有馅的,分别叫“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等。无馅的,叫白馒头或实心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0:51

一、馒头的来历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据说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
二、历史典故: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外交家和军事家,是智慧的象征。他一生为复兴汉室,呕心沥血,勤奋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不仅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用兵出神入化,而且对国赤胆忠心,爱民如子。他创制馒头就是一则爱民的典型事例。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后,班师回朝。大军行到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河。诸葛亮精通天文,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了解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水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到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了,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他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要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一听,心里一沉: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又是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就越积越多,泸水便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

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泸水。他来到泸水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也处在惊乱之中,看来不祭是不行的。当地土人对诸葛亮说:“上次丞相渡泸水之后,水边就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么能牵连无辜军民呢,并决定亲自祭供。诸葛亮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受祭后的泸水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了过去。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如今,馒头遍布中国各地,还传到世界各地,至于其中包含着的诸葛亮的爱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许就不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3:16

话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以后,南方的少数民族孟获不服蜀国的管理,因此发动了*。诸葛亮清醒的看出来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于是亲率大军南征。在打败孟获准备渡泸水的时候,突然水势湍急,不能过河。孟获说需要用人头来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过江。
诸葛亮自然不会拿人头去祭奠,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不能过河。于是聪明的他就决定用面粉捏*头形状来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后终于平安过河。从此美食——馒首,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5:57

第一个说法: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

馒头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代。据《诚斋杂记》载“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又据明朝郎瑛所撰《七修类移》说:“馒头本名蛮头。”当年诸葛亮亲自率兵征伐割据于云、贵一带称霸的孟获,七擒七纵。叛乱既平,凯旋回师至泸水时,忽然间狂风急浪,兵难以渡。当地人告诉诸葛亮,说是“猖神”兴风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个人头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风浪。诸葛亮不忍用人头来祭泸水,便“偷换内容”而“迁就形式”,有了这桩机巧的发明创造以祭“鬼神”。

诸葛亮始创的馒头,毕竟须夹入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后人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们俗称的“馒头”。而有馅的则被称为“包子”。

第二个说法: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还有一种面食,叫“开花馒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夺取了天下。在大摆庆功宴时,朱元璋点了一道点心,要吃“白银如意”。御厨不知怎么做才好,只有皇后马娘娘心领神会。原来马娘娘是洛阳东乡马家庄马员外家的大小姐,她同当时在家当杂工的朱元璋海誓山盟,私订终身。朱元璋经常帮助厨房烧火,而马员外的家厨有一款拿手的蒸面食便叫“白银如意”,是用发酵的面粉和碱水揉匀,去掉酸味再掺上白糖急火蒸熟的,状如花朵开瓣。马娘娘熟知朱元璋的生活习惯,便传旨御厨,授以方法,立即做出“白银如意”。众人吃后,赞不绝口。据说此种面食代代相传,到清末慈禧太后专权时,每日的早点还离不开“白银如意”呢,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为顺口,改叫“开花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8:55

 馒头的由来

馒头是三国的诸葛亮发明的

话说诸葛亮平定孟获班师回朝,过泸水而不得按习俗需要拿17个人头祭祀,次日诸葛亮用面粉合面裹以肉做*头状顶替人头用以祭祀自此以后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时除了猪,牛,羊外多了馒头
另表:馒头原来是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历史典故中的哲学
将历史典故渗透在哲学教学里,会使哲学变得鲜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这段话启示人们要用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然而,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致,很难深入理解这段话。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并没有给学生讲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国的故事。我扼要介绍了三国的历史,告诉学生三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分化、大动荡的时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时期,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但最终之所以出现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曹操、刘备、孙权以他们的宏才大略为自己赢得了历史上的地位。当时人们对各派势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对局势发展充满各种猜测和设想,对天下英雄的评判也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四世三公,门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的袁绍乃是称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怎能与袁绍相提并论呢?然而曹操却不是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人,以一时成败论英雄。他在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断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不会成就大事业;相反刘备“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绍在官渡一战中被曹操打得仓惶逃窜,连连败北,最终被消灭,历史证明了曹操的远见卓识……学生们边听边若有所思地点头。
  我说,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呢?
  学生们回答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有些思维活跃的同学还联系身边的生活提出了他们的思考:“老师,我认为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很多同学盲目扎堆报热门专业,不考虑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不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哲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历史典故,往往可以提高教学的信度,让学生在以史为镜的思考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2:10

关注
木仙仙
培训机构中小学教师 培训机构
关注
清玖jy
在校大学生
关注
新网络小帅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生 石家庄铁道大学
关注
养肥了一头猪
销售代表
关注
看社会分析事情
丹东未来希望英语教育教育机构英语老师 丹东未来希望英语教育
关注
喵小臣
学生
关注
夷夷一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关注
我爱百科我知
学生
关注
不开口笑是痴人
王宁 铁路职工
关注
我想你是涂涂
浙江大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文案 浙江大域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关注
三水苗苗
客服
关注
CHEN3213501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关注
homelayman
教育优质答主
关注
新视角kenny
学生
关注
娱乐游戏盘点
北京联合大学学生 北京联合大学
关注
闻古鉴今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
关注
左手看书右手投资
英语翻译
关注
人文小注
志愿者
关注
游戏嗨嗨嗨
学生
关注
长泽川川
学生
关注
解爱小阿哥
学生
关注
话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以后,南方的少数民族孟获不服蜀国的管理,因此发动了*。诸葛亮清醒的看出来南方不平就不能安心北伐,于是亲率大军南征。在打败孟获准备渡泸水的时候,突然水势湍急,不能过河。孟获说需要用人头来祭奠江中的冤魂才能平安过江。
诸葛亮自然不会拿人头去祭奠,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又不能过河。于是聪明的他就决定用面粉捏*头形状来祭奠江水中的冤魂,最后终于平安过河。从此美食——馒首,就这样诞生了。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馒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58

中国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或面条作为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以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此后,无论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直到北宋,方才出现了包子这一称呼,指代有馅的馒头,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不过,时至今日,在上海等地的方言中,仍然将包子和馒头统称为馒头。

除了中国之外,越南、朝鲜亦有馒头,另外,在蒙古语、波斯语中,也有馒头一词的变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