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因为《三国演义》太出名了,所以人们记住了虚构的三英战吕布,记住了只有三国历史的虎牢关,却忘记了虎牢关过往的辉煌,忘记了成皋城的存在,以及那些真实的历史战争。 在虎牢关与成皋城,历史上有名的战争有数十起,最有名的莫过于刘邦与项羽的成皋之战和李世民与窦建德的武牢之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兆琦在成皋故城考察时曾说,成皋故城记录了楚汉战争的具体地形地貌,是刘邦、项羽对峙的核心地带。事实上,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有“(刘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的记载。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成皋故城对双方的重要性。 刘邦的胜利就在于认识到夺下并守着成皋的意义:最初,刘邦、项羽在荥阳形成对峙,刘邦处于弱势地位,被困于荥阳城中,粮道被项羽主力切断,无奈只得让大将纪信扮作自己诈降,而他则逃进成皋城,又从成皋渡河北上修武。夺韩信兵权后,再渡河夺取成皋,通过激将法激出项羽大将曹咎出城大战,从而夺得成皋城,从此一直占领成皋城与项羽周旋。成皋得失,成为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刘邦最终*得项羽乌江自杀。
还有一个原因是,李世民祖父名虎,唐代为了避讳,改虎牢关为武牢关。
而另一场著名的战争便就是武牢之战。公元620年7月,李世民率军攻打洛阳郑帝王世充,王世充向占据河北的夏帝窦建德求助,窦带领30万大军一路攻陷管城(今郑州),推进到牛口(今荥阳牛峪口)。 李世民深知武牢关的重要,带领3500人迅速占据武牢关,以阻窦建德西进,切断了窦与王世充的联系。 李世民据武牢关之险,闭门不出,与窦建德打起消耗战;又悄悄派一支部队截断窦军粮草;随后牧马黄河北岸,装出已无粮草的迹象,引诱窦军发动最后的进攻。 窦建德果然上当,在汜水东岸摆开二十余里阵势,欲与唐军决战。谁知李世民让军队闭门不出,等到窦军疲惫不堪正泄气的时候,猝不及防地杀出,最终生擒窦建德,为唐王朝的建立赢下了关键的一仗。
热心网友
呵呵,看过三国了吧!虎牢关不是因为其雄壮而出名的!是因为在东汉末年这里发生了有汉以来的最后一次诸侯联合作战地点,更是成就了无敌战神吕布,义薄云天的关云长,重情重义的张翼德,还有后世仁德之君的楷模的刘玄德!从此天下敬仰,流芳百世!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使后世的所有大仗也超不过这四位人中龙凤的光环!所以现在说虎牢,人家就想到三英战吕布,你后人在怎么说这里打过怎么样的仗也是多余的,在人家光环下面的!没有啥成就感啊!
热心网友
虎牢关扼守洛阳之东,而自三国以后,将都城放在洛阳的朝代就没有几个了。
少数几次如西晋,是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攻占了洛阳,东边的虎牢关自然派不上用场。
还有南北朝时期刘裕北伐,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这次作战,洛阳这边基本没什么抵抗。
也就是说,洛阳不再是都城,或攻打洛阳不从虎牢关走,或者守方根本没防守,虎牢关的战略意义也就没了,自然不会再被提及
实际上,自三国以后虎牢关这边还是打了几次大仗的,比如说李唐初创之时,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就在洛阳将下未下之时,河北的窦建德军十余万众号称三十万为救援王世充,突然出现在唐军背后,李世民力排众议,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虎牢关之战起到决定性作用
热心网友
到了秦朝,开始在此地设关,始称“虎牢关”。汉中平元年(184年),汉灵帝感觉此地地理位置重要,遂设“旋门关”。此后的封建王朝无不在此设防。唐朝时期,李渊祖名讳虎,唐因而讳虎,遂改虎牢为“武牢”。宋代时,“虎牢关”又名“行庆关”,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宋太祖认为虎牢关乃“盖万古要塞之地,群雄角逐之区”,遂将“行庆关”易名为“古崤关”。历史上,此关还有一度名为“汜水关”、“成皋关”。
至于后来此关名为何又恢复为“虎牢关”,史书上并无明确的记载。而生活在虎牢关附近的居民,却流传着一个唐寅(伯虎)的美丽传说。相传,一日唐寅游经虎牢关,放眼巍巍青山,滔滔黄河,不禁画兴徒起,于是欣然操画笔绘斑斓大虎于山壁。不料此后竟有大虎在此地为害,且来无影去无踪。当地人十分害怕,甚至谈虎色变。日后唐寅复经此地,闻听有虎,甚为奇怪,乃直奔山间有虎处,果见大虎拦路。然虎见寅大惊,既而寅进虎退,直退到山壁前画虎处不见。唐寅遂擦去虎画,于壁上书“虎牢”二字,从此虎患绝迹。于是“虎牢关”就稳稳当当的叫了起来,直到今天。
改名字了而已。。
热心网友
因为三英战吕布的典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