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到来时处处张灯结彩,空气中飘散着汤圆甜蜜的香气。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元宵节赏花灯的寓意,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
元宵节赏花灯的寓意
元宵节禁忌
元宵节为什么看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寓意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返回目录
元宵节禁忌
1、民俗认为此日是天宫大帝的诞辰日,应以喜庆为主。元宵节当日,夫妻之间绝不能闹矛盾,也尽量避免孩子哭闹,以免给家庭带来霉气。
2、元宵节是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再繁忙的人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劳作工具损坏,带来霉运和财运损失和不利的事情发生。
3、元宵节当日避免看医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坟地、古陵等阴气和晦气较重的场所。身体弱、运气差的人士更应加以防范,以免沾染晦气上身。
4、元宵节当日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钱袋,一整年很难抓住机遇。因而,应特别注意防范财物遗失。
5、元宵节当日,最好不要借钱给人,否则,今年他人容易将你的运气借走。
6、元宵节当日,米缸、面缸不要见底,因为古有断炊堪舆之说。
7、元宵节当日,应注意衣服不要弄破。否则,容易一年破败倒霉。
8、元宵节当日,切忌不要杀生、见血。否则,今年易引发破财及病灾、伤灾。
9、元宵节当日,应避免说脏话、爆粗口。否则,今年易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祸事侵身。
10、元宵节当日,应避免洗头、剪发。因为“发”如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剪发,易将财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积蓄。
<<<返回目录
元宵节为什么看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的时候,也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受人喜欢。
<<<返回目录
热心网友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也有叫“神灯”、“人灯”、“鬼灯”之说。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
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扩展资料
正月十五舞龙灯
大家都知道龙在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非常不同的寓意的,龙代表的是我们中华的一个吉祥象征,而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舞龙的话,就代表着将来能够有更好的运势,
而且舞龙的时候会仔歌仔舞也非常有热闹的气氛,对于人们来说,在集市上最为热闹的不过就是这个了。在元宵节这一天,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热心网友
正月十五赏花灯的寓意是一片光明。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国都南京城内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
扩展资料
有认为元宵节的灯市,也是起源于春天祭祀。灯最早是火把,原始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
从祭祀逐渐转变为赏玩,得益于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对众多宗教来说,“灯”不仅代表了光明,同时也象征了“法”的存在。到了宋代,城市繁荣,观灯逐渐脱离宗教,成为一件娱乐活动。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热心网友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正月十五元宵节赏灯也正是人们为了祈求平安的一种方式。
元宵赏灯的习俗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当时最提倡佛教,而据说佛教正月十五可以僧人观佛舍利,所以明帝在这天点灯,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让自己将来的运势会变得更好,慢慢的这种佛教的礼节就逐渐成为了民间一个非常盛大的活动,所以在这一天里面都是会赏花灯的,尤其是从宫里传出来的,所以会更加的盛行。
扩展资料
元宵节活动
1、踩高跷: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也是古代百戏的一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2、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姑娘们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边跑一边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3、祭门、祭户:是古代“七祭”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