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中国远征军是根据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军事民盟而组织的。当一九四○年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六月四日英法军在敦克尔克弃甲丢盔大溃败之后,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英国希图借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伟大力量,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缅甸)、印(印度)、马(马来亚)方面的军事,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在中国方面,为了要取得抗战最后 的胜利,当时也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因此,自一九四○年十月间起,英国首先开放封锁已久的滇缅路,接着酝酿中英军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国邀请“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到缅甸、印度、马来亚作军事考察。以后几经协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 根据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的意见,中英军事同盟本来早应成立,以便中*队及早开入缅甸布防。可是英方迟迟不决,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队才先后动员入缅;三月十二日,即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后情况变化未发表),指挥三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这就是本文所称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随着当时情况的发展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和三种不同任务、不同作战地区的组织。前一阶段,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队动员入缅开始。属于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指挥范围。第一次入缅远征失败后退入印度的部分军队改称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简称“驻印军”或“中国驻印军”;另一部分军队退至本国境内怒江东岸,连同以后新增加的部队到一九四三年春重新成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此为后一阶段。但因一般都称“远征军”,以致历史资料中,经常混淆不清。特别是这三种任务不同的部队在三个战区作战,先后又统归史迪威指挥,更易造成错觉。 现在我把中国远征军前后两个阶段、三种情况的实际组织分述如次:第一阶段:可以概括为自珍珠港事变、日寇侵缅、中国出兵远征的时期。 时间:自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一日中*远征军开始入缅起,至一九四二年八月间。 地点:包括全境内同古(即东瓜)、叶带西、斯瓦、仁安羌(即彦南阳)、乔克巴当、棠吉(即东枝)、腊戍、曼德勒(即瓦城)、惠通桥诸战役及失败后分头撤退的地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理,继任罗卓英,副司令长官杜聿明;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兼,第二百师师长戴安澜、新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第九十六师师长余韶,游击司令(即第五军新兵训练处)*;第六军军长甘丽初,第四十九师师长彭璧生、第九十三师师长吕国铨、暂五十五师师长陈勉吾;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二十八师师长刘伯龙、新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 第二阶段:可以概括为准备*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止。 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支那、八莫及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副总指挥郑洞国(前为罗卓英);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继任孙立人;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继任唐守治;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继任李鸿;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新六军军长廖耀湘,新二十二师师长李涛,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 中国方面: 时间:自一九四三年四月前后至一九四五年三月前后。 地点:包括中缅边境松山、腾冲、龙陵、畹町会师诸战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远征军司令长官司令部司令官陈诚,继任卫立煌,副司令长官黄琪翔;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第二军军长王凌云、第六军军长黄杰,第七十一军军长钟彬、第五军第二百师师长高吉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第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第五十四军军长阙汉骞;直属部队,第八军军长何绍周。本文所述,只是远征军第一阶段一些惨痛的回忆。
热心网友
中国远征军编制表
(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 (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长官 卫立煌(未到任) 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 杜聿明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新编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支队 * 工兵团 李树正 装甲兵团 胡献群 炮兵团 朱茂臻
汽车兵团 洪世寿 骑兵团 林承熙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师长) 李志鹏
(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至1945年3月)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第十一集团军 总司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杰
第2军(军长) 王凌云
第9师(师长) 张金廷 新编第33师(师长) 杨宝
辎重团 段寿清
第6军(军长) 黄杰(史宏烈继任)
预备第2师(师长) 顾葆裕 新编第39师(师长) 洪行
辎重团 郑殿起 通讯营 冯行之 战车防御营 梁中介
第71军(军长) 钟彬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又军 第87师(师长) 张邵勋
辎重团 吴涛 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师长) 李志鹏 第200师(师长) 胡家骥
第5军炮兵营 指挥官不详
第二十集团军 总司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53军(军长) 周福成 (赵镇藩继任)
第116师(师长) 赵镇藩(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师长) 张玉挺(王理寰继任)
辎重团 刘宝华
第54军(军长) 方天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第198师(师长) 叶佩高
工兵第2团 林松 通讯部队 指挥官不详
第6军 何绍周(军长)
荣誉1师(师长) 汪波 第82师(师长) 王伯勋 第103师(师长) 熊绶春
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 第6军山炮营 辎重团 雷震波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炮兵部队指挥官 邵百昌 工兵部队指挥官 傅克军 通讯营 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 郑坡
(三)中国远征军驻印指挥系统 (1942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
总指挥 史迪威 副总指挥 郑洞国
新编第1军(军长) 郑洞国(兼任,孙立人、潘裕昆先后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胡素(唐守治继任)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李鸿继任)
新编第30师(师长) 潘裕昆
新编第6军(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军长) 廖耀湘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李涛继任)
第14师(师长) 龙天武
第50师(师长) 潘裕昆
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 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 黑格准将
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 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队队长 韩特上校
美军第5307混成旅(代号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 梅利尔准将
(四)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 陈纳德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