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商鞅”又叫“卫鞅”与“公孙鞅”?这些古代的姓氏规则你都了解吗...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何谓姓?从偏旁部首上面看,“姓”字是又一个“女”字与一个“生”字组成,在古代,造字都是很有讲究的,《说文解字》中给了很好的解释,“姓者,人所生也。“这也就是说,最早的”姓“其实是跟随女方的,因为古代时期,人口决定着氏族部落的强盛,所以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子女都是归女性一方的,后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出现“氏”,“氏”为从父。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都代表了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但随着封建王朝的建立,“氏”却衍生了更多的含义。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祚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意思也就是说,天子建立有德行的人做诸侯,根据他的生地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族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又以这作为族氏。所以此时的”氏“大部分是受分封的诸侯首领所有。以嬴政为例,赢姓,赵氏,赢姓其本身也是源于姬姓,后其先祖被封”赵城“,所以是”赵氏“。所以宋代史学家刘恕就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而”氏“又不是稳定不变的,一个贵族男子的一生可能有多个”氏“,再以商鞅为例,其本身为姬姓,公孙氏,后来到了秦国,因为以前是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又因为变法有功,而被封商地,所以又称”商鞅“。可见”氏“的这种变化往往反应了一个*利范围的变迁,而”氏“更是古代区别高低贵贱的一个显著特制。

而汉朝以来,“姓”与“氏”的区分已经微乎其微,再以后司马迁在做《史记》的时候干脆混为一谈,所以在《秦王本纪》中写道,秦始皇,姓“赵氏”,自此以后,姓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一属性。

那么何谓”名字“,古代的”名“与”字“是分开的,古礼有言:生孩三月,择吉取名。而在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岁及笄(ji),能够参与社会活动之时,则应该在”名“后面再加”字“,孔颖达在《礼记》之中说明了原因:生下来没有名字,那就没有办法区别,所以三个月后要起名,而这个名字是幼名,也就是小名,到了成年之后,仅供父辈称呼,已经不方便在公共交往中使用,平辈与晚辈更是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又加上了”字“。这也可以看出”字“是平辈以及晚辈和自己才能称呼,而对长辈和尊辈直呼其名是一种无礼行为。而古人的”号“仅仅是自己所取,以表情趣,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等等。

从古人的姓、氏、名、字、号的演变来看,这既是文明的产物,其中又代表着古人思想的转变,从客观的角度上反应了中国文化的妙不可言。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