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4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9
意思是:不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要贪图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如此而已。
出自《尽心章句上》,选自战国孟轲的《孟子》。
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不不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要贪图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如此而已。”
扩展资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学说要点
1、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2、心性论
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础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3、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是自觉的道德; 孟子的“仁”,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故主张“有德者执政”。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缓和社会矛盾,故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力服人。
4、民本思想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49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译文】
孟子说:“不要让人做他不想做的事情,不要索取别人不想给的东西,(做人的道理)如此而已。”
【经典案例】
北宋著名词人、*家晏殊,小时候聪明过人,7岁时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而且非常诚实、正直,广有名声。
晏殊14岁时被举荐为“神童”,受到皇帝宋真宗的召见。宋真宗让他与一千名考生一起参加进士考试。晏殊卷子答得既快又好。第二天复试,题目是《诗赋论》,晏殊在试卷上写道:“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做过,如果将旧题重做一遍,实有欺君之嫌,恳请陛下另外出题。”然后,晏殊请监考官将试卷转呈皇帝。
宋真宗见晏殊襟怀坦白,为人诚实,十分喜欢,便另出试题,选中他为进士,后来又选拨他为翰林。
又一次,朝中大小*到城外郊游,并举办大型宴会。晏殊因家贫无力参加,便和兄弟们在家读书做文章。过了好久,皇帝为太子选老师,直接点名晏殊担当,大臣们都很惊讶,为其为什么。
宋真宗说:“我听说,晏殊不参加郊游和宴会,经常在家闭门读书,这样忠厚谨慎的人,放在太子身边最合适。”
晏殊听了皇帝的话后,忙上前直率地说:“我没有参加郊游和宴会是因为家里穷,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去的。这件事情并不能说明我好学忠厚,请皇上三思。”
宋真宗见他如此诚实可信,对他更加赏识,不断委以重任。晏殊一直到宰相。
晏殊职位的升迁、事业成功,固然需要他的才智、奋发有为的努力,但更需要他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诚实。正是晏殊的有所不为,取得别人对他的新人和人品的肯定。
【解析】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做你能做到的——使人生充满充实的法宝就是这么简单。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断地为自己制定各种宏达高远的目标,并为之废寝忘食。有理想并去追求当然是好事,但不要好高骛远,而应踏踏实实,从最浅最近处做起。平地起高楼需要一砖一瓦,实现理想也应如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50
《孟子》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十七
【经原文】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①,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释字义】
①所不为:此指不该为者。下文“所不欲”与此类似。
【释经义】
孟子说:“不做不该做的,不想望不该想望的,如此而已。”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
不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要贪图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
不为:不该做。不欲:不该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6:50
出自 孟子《尽心》 不要让他做不愿做的事情,不要让他想不想得的东西,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