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4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1:16
中国传统美学对女性美的评判包含:强调情与理的统一,美与善的统一。这确实赋予了东方女性以一种独特的美感。
中国的审美特征定要合乎情理,定要使美与善结合。这其中难以逃避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释、道、儒对中国社会及文化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数”之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中国人的审美趋向及道德评判千百年来在其中浸泡着。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于是,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要讲情与礼,要讲融合,要遵循一定的“秩序”,对女性美的评价,也当然如此。
对传统的女性美的评判标准,东方美女的审视尺度,凝集着诗、画、乐、书等艺术美的精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铺锦列绣,雕缋满眼”。“出水芙蓉”与“错彩镂金”,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女性之美亦然中国传统四大美女的形象,即西施、貂禅、贵妃、昭君(另一说为包似),西施溪边浣纱,鱼儿惊羞,谓之沉鱼之美;貂禅为主分忧,后花园焚香拜月,谓之闭月之美;贵妃醉酒,沐浴飘花之池,谓之羞花之美;昭君出塞,飞雪漫天,北风吹雁,谓之落雁之美。中国的传统美学。注重人和自然的统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无不以极度写意化的间接描写突出主体之美,人之美是融合于山川花鸟,天地自然的。同时,四大美女分成两类:西施与貂禅轻灵而淡雅,正如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青衣,体现着“出水芙蓉”的清新丽质;而贵妃与昭君因身份与前两者的不同,略显富贵与雍容,恰似戏曲中的花旦,展示着“错彩镂金“的浓香。中国人对传统美的认知是含蓄而雅致的。《诗经》中对女子优美形态的描述是间接的,值得仔细品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中无一字言女子之容貌,而其中的思念之情激发了读者对女子美丽的极大联想。
历史剧中古典的四大美女,都有各自动人而凄美的故事,仔细想来,在她们身上,除了容颜的俏丽,还都凝结着一种*外力赋予的悲剧魅力。她们之所以被推崇为传统之美,也因为她们美得和了情与礼,符合了善,符合了封建的秩序。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画面追求写意,而且在风格上重视人物把握,小说中的貂禅,前后有难以衔接之处,前边是王允献连环计中的貂禅,舍生取义,为*斗争牺牲了自己,而后边当曹操攻打下邳时,书中却写:“布终日不出,只与严氏,貂禅饮酒解闷”,这样的描写,使貂禅又成了毫无个性,贪恋富贵的轻薄女子,为保持貂禅申明大义,忍辱负重的刚烈个性,王扶林导演让貂禅出场与秀美幽静的环境中,最后,她又在烈火中淡淡化出,此时,画外歌声——“貂禅已随清风去,化做一片白云”。我们仿佛听到貂婵心声:质本洁来还洁去。此处处理的成功,因其尊重了历史的古韵美,又表现了女性的个性特征。同样,西施忍辱被献吴王,昭君被远嫁和蕃,贵妃最终自尽与三尺白凌,此种美,都源于对封建秩序的维系。“文化蕴涵是电视剧的审美性特征,弘扬民族文化张扬个性理想,就构造了美的世界,”曾庆瑞教授在《电视剧原理》中这样说,“如果一部电视剧,对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加以弘扬了,对于民族美好的人格个性加以张扬了,就也到达了审美的艺术境界了。”
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是民族文化的宝库,我们应该弘扬,而封建礼教给人的压迫,欺诈,极大地*了个性的发挥,特别是对女性地位及个性问题,如果对其美好的人格理想加以张扬,才会形成现代的正确的审美意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1:17
在西方人的文学,艺术史中,他们的美女形象或许是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敢于追求爱情的女神雅典娜;是达芬奇笔下恬静的颇具田园情调的蒙那丽莎;或许是《乱世佳人》中在磨难中逐渐成长的,坚强的斯佳丽,是敢爱敢恨,坚持自我的简爱。他们身上都凝聚着一种认识自我,自我,回归心灵,张扬个性的人文精神。这,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所缺少的,也是现代思想中应该补充的,我们的电视剧,有些是取材于历史,但毕竟服务于现代观众,传统的文化意境,我们传承,封建的流毒,就应抛弃,在尊重历史时,可以批判历史,把眼光放在挖掘历史人物的个性与精神家园,并不等于一定要修改历史事件。人文关怀是现代人对自己,对历史的回应。
现代人对美的评判标准,更随意,更注重个性。常常会“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与传统相比,强调个性的同时,并为放弃对人与自然融合之美的关注;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相合之时,其中的善与理更多偏重了真实感,友善热心的人情味儿,而逐渐地远离了是否遵循一定秩序。
现代对女性美的评判,总能从东西方画论中得到启示,中国传统画论的最得意处在于宋元时期的文人山水画,托物言志,尽诉胸怀,而人物画,特别是关于美女画的记载,多出与唐及魏晋南北朝,唐代绘画,人物美女尽展“错彩镂金”之美,雍容华贵,作为大唐盛世的点缀物和附庸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最自由最,最富有热情与智慧的时代,《洛神赋》的洒脱飘逸,赋予一个时代磨难中的舞女神的品质与气息,其中融会着曹三父子与舞女间的浪漫传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反弹琵琶,无不充满了宗教色彩和浪漫的古典韵味。这,使我们联想起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那是一个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的年代,此时画中的女性,多披上了宗教及神话的外衣,多姿多彩,浪漫而华贵。
王献之《洛神赋》,和与之相通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绿波”。这又与中国的哲学思想,绘画及舞蹈境界密切关联,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美的理想和由此所塑造的美的形象。画国画这,无论人物山水,均喜感悟禅境,王维诗中有禅境,画中也自由禅意酝于其中,“其得于阴与柔,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论,如漾,如绿,如朱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睽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中国的古典美女画,近似于山形面面观的画法,四大美女如画在一张卷上,我们可能难于从容貌分辨出哪个是贵妃哪个是貂禅,而必须借助她们身边的明月,溪流,花鸟,或画卷上的题诗,因为,在中国画论中美在意境,和谐与平衡,并非在于突出个体。
西方人眼中的美永远是那么理性,那么合乎逻辑,他们眼中,窈窕的躯体,有着美妙的数字比例,微妙的数学构造;而这躯体的比例又是流动的,是活人的生动的节奏韵律;真和美,具体与抽象,在西方人眼中出于一个源泉,归结于一个成果。
电视剧中的人物造型,以古典女子为例,往往在最初形象设计上,吸收中国古典美女图的特征,令其神似,并符合历史年代特征,身份特征;而在拍摄中,又必须遵循西方绘画,摄影基本原理,注重光影,明暗,比例,体现立体感,也就是说人物的处理要终归于镜头的表现而历史剧的人物仍保留其历史时代及人物自身的韵味,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美女人物如同一幅幅精雕细砌的工笔画,黛玉葬花,晴雯补裘等画面活灵活现的呈现在电视屏幕之上,人物的性格,品性也符合工笔画的精巧与细腻;而《水浒》中的孙二娘等女性则有白描,大写意之韵;加之前边所提的《洛神赋》、敦煌飞天之类,则为帝王宫廷与宗教朝圣之品,无论工笔还是写意,均由丰满的色相到达最高的心灵境界,所谓禅境的表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1:17
苗条,贤良淑德,知书识礼,樱桃小嘴柳条腰,明眸皓齿瓜子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1:18
对美的定义有千姿百态。
什么是美女,各有见解不同。所谓环肥燕瘦,各有千秋。
现在,混血美女、性格美女、人造美女、变性美女层出不穷
新奇技术令美女也日趋泛滥。
但是,论质量,还是传统美女最高。
就好像中国的旧体诗自唐以来发展不断
后世虽也有好作问世和技术上的一再创新
可是再怎么尚奇尚巧也不如唐诗来得蕴籍含思,意境深沉
所以唐诗永远是诗中第一
所以,在我眼里,美女永远是古典的最美,惟其古典方显经典。
中华民族传统美女的标准是什么?
我也所知少矣,或许是:樱桃小嘴柳条腰,明眸皓齿瓜子脸
眉如远山含黛,眼若秋水盈盈。
那些欧亚混血确实挺拔美丽,却总感生硬。
鬼斧神工做出来的,技术成分多了,便觉得少了人气。
还是天生丽质的能发人深省,一如空谷幽兰,风中百合,丹桂飘香,水仙娇艳
.........光芒四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9 01:18
杨柳腰,柳叶眉,眼如秋水,樱桃口。
即:腰细,眉细长,眼睛大而明亮,嘴小巧。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娇美柔弱。
温柔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