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0:4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0:1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都是商品买卖原则占统治地位。
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雇佣工人则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一方面,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另一方面,资本也离不开雇佣劳动。在这个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主要存在着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两个对立的阶级,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的本性就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决不能把这种生产描写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就是说,不能把它描写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为直接目的的生产。如果这样,就完全看不到这种生产在其整个内在本质上表现出来的特有性质” 。
这就是说,在本质上,资本是要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正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才使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同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剥削方式区别开来,并且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因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全部过程。资本家即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就成了资本家一切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利润的多少为转移。对资本家来说,只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被看作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实际上成了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生产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家所需要的。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生活资料,而资本家却无偿地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
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虽也进行着种种明争暗斗,那不过是为了瓜分剩余价值而已。所以,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它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始终起着支配作用,并且贯彻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切主要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从高涨到危机以及从危机到高涨,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都是剩余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剩余价值规律也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不同于以往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生产。
生产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地向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一切旧的生产方式*化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并不是由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同占有,而是被资本家私人所占有,这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集中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对抗性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这一矛盾的阶级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充分展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促进了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越来越尖锐,必然导致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的破坏。它是资本主义的痼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这也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5、资产阶级专政: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废除了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和教会的神权统治,实行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和选举制,这比之封建社会的*制度是一个进步。
但是,不管资产阶级采取的是君主立宪制还是民主共和制,实质上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尽管资产阶级标榜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但资本主义的全部国家机器实际上都被资产阶级政客所把持,完全代表着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始终是为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利己主义。
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和货币拜物教,支配着资产阶级的精神世界。资产阶级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淹没在利己主义盘算的冰水之中。对于资产阶级来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
扩展资料:
资产阶级*的胜利,宣告了新的*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诞生。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废除了封建贵族的种种特权,取消了国内关卡,宣布工商业活动的自由,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制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措施,冲破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重重束缚,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新的生产关系与当时生产力的性质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从而大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8世纪30年代起到19世纪下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先后开始并完成了产业*,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过渡。
产业*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它不仅是一场生产技术上的巨大变革,同时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飞跃发展,而且使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基本阶级。产业*的完成,机器大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彻底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1:29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阶段,是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全部物质财富都采取商品的形式,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交换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常见、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仅一切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连工人的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处都是商品买卖原则占统治地位。
2、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用以剥削雇佣工人;无产阶级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过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雇佣工人则是雇佣劳动的体现者。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性质。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生产集中和垄断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一方面,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家的手中,表明资产阶级已经难于驾驭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了。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而已经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则要求建立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作用所决定的。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也为这种变革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3:03
资本主义生产特点: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四、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状态的矛盾,在*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五、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